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金庸寫太極

這篇文可能不是很多人看過,它畢竟不是在金庸的作品內出現。
當年我是在網上找到的,今天再找已經找不回來。結果在舊email在尋得。
80年的出版,我想,金庸在寫畢《倚天》後對太極領略更多吧。習拳後看倚天,會看得出作者不是那麼懂拳理的。這篇也能挑剔,但在哲學上理解,查先生還是個天才。


1980年,師公吳公藻撰寫"吳式太極拳",由著名作家查良鏞作
跋。

吳家太極拳_跋
金庸 1980.1
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道理是亞樣的,以自然、柔韌、沉著、安舒為主旨,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二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但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絕不是主動的出擊,而是利用對手出擊時必然產生的不平衡,加上一點小小的推動助力,加強他的不平衡。
所以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後發制人"太極拳不運氣、不用力。力氣的來源在於對手,我只是轉移對手力氣的方向。對手所以失敗,是他自己失敗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氣所擊倒。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根本不來打我,他就不會失敗。練太極拳的人,應該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

世上萬事萬物,永遠在變動之中。太極拳的動作看來似乎緩慢,但永不停頓,沒有一刻有窒滯的時候。在建築學上,弧形的線條比之直線能負擔更大的重量。在太極拳中,速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要旨是永遠保持平衡和穩定。練習太極,推手的訓練十分重要,那是憑敏銳的感覺來觸摸到對手力量中的錯誤缺失,如果他沒有錯誤缺失
,那麼就設法造成他的錯誤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不能有錯誤缺失。只要他想來打倒我、攻擊我,
遲早會有缺點暴露出來。保盈持泰,謙受益,滿招損,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人生哲學的要點。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比擊敗對手重要得多。自己只要不敗,那就好得很了,對手敗不敗,並沒有太大關係,他如不好自為之,遲早會敗的;他如好自為之,那也好得很。

太極拳相傳為張三丰所創。張三丰是道士,太極拳正充分體現了道家哲學。道家哲學並非純粹是守勢的。老子重視欲取先予,"大國者下流",強大者不是來勢洶洶,而是積蓄力量,讓對手氣衰力竭,然後乘勢而取。

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最高境界的太極,甚至不求發展腦袋中的"智",而是修練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
"。腦中時時存著一個"克制對手"的念頭,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甚至於,存著一個"練到上乘境界"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境界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