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陳雲:樓下茶餐廳結業

陳雲
樓下茶餐廳結業
(2010年11月30日)

每逢新年之後,都有一次不走屋苑平台的特快通道,沿地下的街,走到火車站,說是領會一下在地的感覺,其實是業務考察。我的本職並非文人,自小熟悉的除了自家的農務便是親友的商務,文事是自己學來的。在大學讀的工商管理書比文學書多,在德國遊學期間,也是在商業代理行兼職。因此文章難免有些世俗氣。
年初走在街上,發現偶然幫襯的茶餐廳倒閉,事前毫無聲息。這年頭,也不祈求光榮退休、老闆移民、感謝貴客多年關照之類的告示了,連裝修、暫停營業之類的告示也省了,只是拉上鐵閘,確是令人納悶。明人沈明臣《凱歌》詩:「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單家獨戶的茶餐廳,經歷了回歸之後兩次金融劫難,旁邊舖位的地產代理行和便利店都輪替了兩次,頂得住不斷的加租,依然屹立不倒,證明有其市場位置和營業之道。它的倒閉,應是地產商這回下了御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舖位,年頭荒廢到年底,證明找不到合適的租戶。也許地產商嫌棄它不是連鎖食肆的名牌,而且招呼的都是街坊老粗,與商場的偽中產格調不符。
街上的茶餐廳舖位,鄰接的是停車場入口、落貨位和貨運升降機的入口,經營街坊茶餐廳本來是唯一之選,連便利店也嫌棄貨車常在門口落貨擋住視線,不揀那個位置的。以前我在公園練功之後有汗,不敢馬上走入商場,便在此茶餐廳食飯。平日很多單車運動者、怕冷氣的老人、赤膊用飯的搬運工打躉,這是餐廳的客源了。
商場的大集團有經濟規模的優勢,有冷氣通道和廁所,連接火車站,截去了主要的人流。街上的茶餐廳,只能專注於自己的小眾市場(niche)。至於地產商盤算的,應該是街坊茶餐廳帶來負面效應,會將商場的格調降低,不能整體提升租值。
年前,商人盛智文收購業權而在中環的後街建設蘭桂坊的成功經驗,使人以為單一業主對於商業區的定位有利。另一個例子,是中環的環球商場由於分層出售,以致租戶雜亂,無法整體佈局,商場定位難以駕馭,於是連政府當年也妄想要將西九文化區判予單一地產商發展。
然而,蘭桂坊和中環商廈可以如此統整,但政府可以放任關乎民生的住宅商場和屋邨商場純以追求租值的方式經營嗎?

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