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摩天大廈詛咒

*羅家聰寫這個很有趣。為來年計劃財務的朋友,不妨看看,特別是表二(下面綠色這個)。



展望問專家不如數摩廈

有媒體指:在下要「認同特首言論」,本港會出現雙底衰退。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在下有關多底衰退一書早於2009年5月出版。誰吃誰的「口水尾」,根本毋庸爭議。

曾經指出,當摩天大廈落成前後,通常就是樓市爆煲之時。今次看看這個詛咒。

所謂摩天大廈,是指人可登上之建築物;單單插支旗杆、豎碌石柱不算。先來看看十九世紀末起全球最高摩天大廈的紀錄【表一】。除最尾兩個外,過去近一百二十年,先後有十四幢摩天大廈一幢接一幢地破全球最高紀錄。不難發現,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末的一百年間,所有紀錄皆見諸美國,且多集中於紐約曼哈頓。不過之後,摩天大廈皆建於美國以外,尤是亞洲──將於未來幾年落成的二幢,便座落香港與上海,儘管並非全球最高。

摩廈落成 爆煲在即

審視這個詛咒十分簡單:看看這些一個接一個破高度紀錄的大廈落成日子之前後,當地股市與經濟表現如何便一清二楚。

對於同期落成的摩廈群,只計首幢落成的日子。股市方面,會點算其見頂日子及其後由頂到底的累積跌幅;經濟增長方面,則會找出其大跌前的日子及其後至谷底的累積變動。美股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計,1896年前則以道瓊斯平均指數計。二十世紀初及以前的GDP為Angus Maddison的年度數據;至於1921年起以官方GNP計,而1948年起則以官方GDP計。美國以外方面,近年的馬來西亞、台灣及杜拜股市取其最活躍的主板,而經濟則取官方數據(杜拜未有最新數字)。

現先感受一下摩廈落成前後,當地股市及經濟表現【圖一至四】。

扣除幾乎同期落成的四幢,實際樣本有十次。將之統計可見,摩廈落成一般與股市見頂及經濟增長大跌前夕同步,或遲不足二年【表二】。十次落成當中,股市見頂之後累跌二成幾至九成不等。經濟方面,九次當中有七次由增長轉收縮,另外二次亦大跌;而由經濟增長大跌前夕至收縮谷底,數字變幅由7%(台灣)至33%(大蕭條)不等。

究竟摩廈測市有沒有背後理據?曾於聯儲局刊物撰寫大量關於經濟及樓市泡沫的學者湯騰(Mark Thornton, 本欄過往曾引其文章),於此便有整合性的研究(見參考)。

有關「摩廈落成爆煲在即」之說,其實是Andrew Lawrence於1999年首先正式提出,其理據是摩廈通常於繁盛周期近尾時才拍板興建。不過有人質疑:摩廈落成本屬好事,這與經濟衰退何干?何況,即使Andrew Lawrence編制的「摩廈指數」亦未能測出一些嚴重衰退,如1920、1937及1981年這三次;至於測到的1913及1970年這二次,卻屬溫和。

此等摩廈指標會否只是統計上的巧合?固然,建樓本身不會「導致」冧市或衰退,但學理層面上,建築狂潮與金融風暴的背後,卻有一定經濟上的關係,包括過度投資、貨幣擴張及炒作因素等。湯騰指出,摩廈落成與經濟周期之間的理論基礎,其實可訴諸坎提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s)。經濟理論家Richard Cantillon指出,增加貨幣供應會改變相對價格,尤是利率。一如奧國學派(Austrian)所指出,改變相對價格會扭曲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如減息會使商界相對地增加投資長線工程,而摩廈正屬此類。

中港明年不高危

換言之,摩廈落成與經濟周期間的關係,始作俑者是貨幣供應──貨幣供應一方面透過坎提隆效應增加了大型摩廈建築工程,另方面影響着經濟周期。由此,摩廈與周期均受貨幣供應這第三者因素(spurious factor)影響;摩廈測周期看似巧合,但其實有根有據,絕非僅統計上的偶然。儘管此乃一家之說,其他學派未必認同,但已屬後話。

學術嚴謹就是如此。統計數字雖然會為事實說話,但卻不會提供理論基礎。固然,理論各派不同,不必盡信;但面對表二的實證結果,此派理論卻錯極有譜。

重溫表一,可見下一個高危地區正是本港及「前途無限」的上海。從兩地摩廈預計落成的日子看,2010年年中肯定不是高危(可見在下無意認同特首言論),倒不如擔心之後數年好了。

參考:Thornton, Mark(2005), Skycrapers and Business Cycl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 8 (1), Spring, 51-74。

交銀(香港)資金部

2 則留言:

若缺齋老人 說...

E家野好多年前已經有人講,甚至早兩年巴別塔起緊時都有人話中東會唔會玩完,不過當時好多人認為只要有油就唔會跌;

btw雖然香港兩座挑戰上蒼的高塔唔係世界第一,不過作為亞洲頭幾位既自從起左香港都係癱癱腰...

tabo 說...

所以我覺得可以一看的
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