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陳雲:轆地沙

(2011年11月15日)

童年時的黃色斜紋布褲,常有補丁,補綴的都是在膝頭和臀部位置。此褲是校服,簡稱黃斜褲,斜字粵語讀高上聲,變了黃「扯」褲,有些可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或大陸成衣,仍未有立體裁剪,小孩的布褲很多衣不稱身,也有的是兄弟相傳,穿上身,總是左拉右扯,踢腿彎腰,常見褲襠爆線,稱為「爆胎」。胎字讀軚的音,是tyre(車胎)的香港音譯。爆胎了,就要縫線,再爆,縫線就要加上補丁。

所謂補丁,是在爛褲上剪下一塊丁方布片,補在斷口之上,客家話叫「補爛片」。補丁也稱「補釘」、「補靪」,同音而異寫。衣服布滿補丁,倒也是吉利的,稱為百衲衣。乞丐、和尚穿百衲衣,禪師的紅色掛搭,上面用金線繡成方格紋,就是紀念佛陀弟子乞衣乞食的苦行。以前富人添丁,也向鄰里索取彩色布條,編織「百家衣」,向鄰里索米糧,煮「百家飯」,寓意子孫命硬如乞丐,長大之後不怕風霜。

童年的布褲常有補丁,除了踢腿而爆胎之外,就是喜歡追逐撲打,摜倒地上,膝頭和臀部着地,就磨損了褲。當時的地是粗水泥地或沙子地。雙手着地,便磨損手皮而流血,膝頭着地便膝頭流血,事後結痂,仍聞到血腥味。村子後山,有一向陽的山坡,草長得短短的,兒童喜歡在上面撲蚱蜢,附近幼稚園和小學一年級的旅行,也到此來野餐。無聊起來,兒童便會相約自坡頂滾下,看誰最先到達山腳,中間也會男女滾在一堆,哈哈笑扭作一團。這遊戲叫轆地沙。好玩之外,也訓練四肢與腰背協調吧。有時群毆打輸,被敵方逮住,坐地求饒,也被罰轆地沙,要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表演滾地,弄得滿嘴泥污。

後來有了電視,看《楊乃武與小白菜》,乃清末風水紛爭故事,楊乃武被凌貴興陷害,七屍八命,楊母上京到刑部告狀,尚書為免無謂訴訟,便叫楊母滾釘床明志,才肯翻案重審。小孩看見楊母(黃曼莉飾演)臥上釘床,都嚇得要死。嘩!這才是真的轆地沙啊。

十幾年前,在港島銅鑼灣工作,公餘隨女同事到一印度人家中學瑜伽術。練功之後,師父叫我們抱膝捲體,在木板地上前後左右滾動,鬆弛腰背和盆骨,也鍛煉脊骨韌性。一個男人和五六個女人在地上轆來轆去,如葫蘆滾地,偶而肌膚相接,令我回想起以前童男童女在山坡滾下的樂趣。瑜伽術只是伸展運動,可防腰背痛,沒甚麼奇效,只是這一滾,就返老還童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