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陳雲:公民黨勝在法治,輸在政治

是次區議會選舉,中共發動奇襲,是中港關係的風向標。區議會選舉的結果,決定立法會功能組別內的五名新增區議員及提名特首的區議員名額,故此中共會發力動員選票。中共是忌憚立法會功能組別內的香港本土資本家的,正好用區議會組別的民選成分壓倒功能組別。二〇一七年的特首普選在即,新增的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提名權,也是中共志在必得之物。


民主黨去年投共,妥協而得到的政改方案,以為自己有議席可撈,可謂愚不可及。他們將選舉失利之事推諉予人民力量的衝擊,更是諉過於人:人民力量即使辱罵得過分,甚至近乎滋擾,但從未罵錯民主黨的。民主黨這種傻黨、懶黨,如果大家仍認為可以頂住共產黨的話,就看看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共是否手下留情,不動用選票戰術將民主黨乃至泛民掃出議會。如果明年立法會選舉,中共不再「惜選」,堅持採取奇襲,撕爛議會的溫文、虛偽抗衡的六、四之比,則顯示中共統管香港內政,香港的處境將類似以色列的殖民區——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義人要戴上格仔面巾上街抗爭了。

這次區議會選舉,只是小小政治危機,但民主黨、公民黨及人民力量的反應與對策,完全失準,這些人享受共產黨的「讓賽」太久了,戰敗令他們措手不及。如果那些舊人不知進取,香港必須重新培養政治人才,扶植新人上台參政,否則中國一亂,香港的政權真的無人可以委託,只好等待再度殖民。


公民黨備受外傭居留權案困擾和抹黑,比起民主黨和民協對法治的退縮態度,公民黨堅持法治,難能可貴。然而黨主席梁家傑在該黨敗選之後,於十一月十三日宣稱不贊成大量外傭擁有居留權,卻是多此一舉。外傭有幾多人願意申請、幾多獲得批准居留,都是未知之數,何須急急關上大門,枉作小人?公民黨只需表明,政府必須服膺法治,處理法院判決之後的善後工作。在法院判決之後,政府有責任做行政評估,調查準備申請居留香港的外傭,用樣本衡量通過入境處申請規格的比率,然後制定對策。如果入籍者過多,例如超越十萬,是會衝擊本土就業市場的,那麼就必須「落閘」,限制將來的外傭合約,使外傭不得留港達到七年。這是任何一個服膺法治的政府必須做的行政適應。但政府卻沒做,任由民間恐慌及起哄,宣揚仇外情緒及種族歧視,影響香港的法治及國際聲譽。


政黨應該了解民情。香港低下階層是厭惡外傭的,他們無資格請外傭,外傭也排擠了部分本地鐘點家傭的工作,影響底層生計,外傭入籍之後更甚。此外,外傭如可以取得居留,也會影響工作意願,無法長期聘用,令中產無所適從。由於外傭不少有較高學歷及專業知識,入籍之後更會競爭中下層的工作。當然,論到影響,外傭的絕不及來港產子的大陸孕婦及其將來移居香港的家屬,但底層勞工就將恐懼大陸人的情緒投放到外傭身上。弱勢者,往往就是欺善怕惡的——除非政府出來主持公道。


影響民生的法治後果,要有政治善後的,而政治善後的工作在政府手上,故此不能全盤攬上身,要將責任推向應該負責的政府。外傭居港權申請的後果,可以是災難性地打擊低級中產和底層勞工的就業生計的,也可以是無傷大雅的宣揚香港的法治與平權,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認真看待判決並尋求行政適應,制定對策。公民黨只需承認外傭居留權官司是香港的法治與平權的體現,然後責成政府面對現實,點到即止,之後再觀察民意反應就夠。在英國殖民政府時代,政府是負責任的司法維護者、政治的居中調停者,故此高舉法治而引致的民生後果,殖民政府自會善後,收拾妥當。然而,港共不滿公民黨處處阻撓行政,自是包藏禍心,請君入甕,公民黨秉持法治,便要多加一重政治謀略,不能魯莽行事。


法治與平權必須維護,但判決之後如何用政治來化解危難,轉危為安,增加香港的國際聯繫、社會開放而不影響民生,就是政府的責任,而不是法院或律師的責任。這些都必須要由公民黨告訴市民的,這也是法治教育,甚至是完整的法治教育。

法治與政治,是兩種遊戲。公民黨是政黨,不是律師公會,必須有政治應變能力。外傭居留權案,本來只是兩位公民黨籍的大律師接了法律援助的案件,案件勝訴,公民黨應該抽離而評論之,並且責成政府承擔法院判決的後果而作出行政配合,而不是一下子攬上身,當作是法治精神的勝利,並與早前的港珠澳大橋的環保評核官司相提並論,以此為該黨捍衛香港核心價值——法治的功績。公民黨一下子默認居留權案是自己的功績,就有點政治投機的意味,難免會被敵對黨利用在區議會選舉期間抹黑公民黨甚至整個民主派。

膽大心細,步步為營,玩政治,要這樣玩。政治除了講究原則,也講究策略。堅持原則是第一要義,但缺乏策略的支持,就變了不識時務,令自己尷尬,也令社會喪失理性,丟失原則,變成唯利是圖、排斥異己。


政黨除了代表民意,也是捍衛憲政共和精神的。法治與人權是憲政的核心,跨黨派的底線原則是共和精神——例如執政黨不可動用軍警特務和濫用訴訟來整治在野黨,不可煽動民眾踐踏法治。這次區議會選舉,可見香港的政黨由於不會執政,也不准備執政,故此都是只求當選,不理跨黨派的盟友團結及法治精神。區議會選舉本來是地區服務的競爭,是個別候選人的人格選舉(personality vote)多於政黨選舉,然而這次選舉暴露出來的,恰恰是黨格的缺陷,弦外之音,堪為警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