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陳雲﹕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閒讀《新界鄉議局史》

讀書﹕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閒讀《新界鄉議局史》

明報 – 18小時前
【明報專訊】新界因是租借地,有年期,殖民政府除了實行土地官有的政策之外,必須小心翼翼應付持有地權的原居民,原居民為了捍衛地權,便組成捍衛利益、維繫鄉情的鄉議局,更與中國政府結成利益同盟,不論該政府是滿清、民國還是中共,鄉議局都是靠攏的,香港政權移交之後,鄉議局便與土共一樣成為中共在香港的管治夥伴。然而鄉議局與土共不同,土共是中共的政治延伸組織,是意識形態一致的合謀者,是神聖結盟者,鄉議局則是為了維護自身地權和原居民特權而靠攏中共的,是中共的非神聖同盟。


由維護農業到投身土地炒賣

中文「地產」的今義,是房地產或樓房地產的簡稱。中文已經是簡潔的語言,再用簡稱,便出問題。現代的簡稱名詞,多是內藏殺機的,如香港近年的教改、政改,大陸的例子如土改、文革,舉一個也夠嚇煞人。中文「地產」的本義,即不是簡稱的地產,是「土地所產」之意,農產、嘉穀是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地產作陽德。」 鄭玄注﹕「地產者,植物,謂九穀之屬。」《呂氏春秋.上農》﹕「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產也。」 高誘注﹕「地產,嘉穀也。」

在早期新界的農業經濟時期,鄉議局捍衛地權的同時,也保護了新界的農田、水土和宗族鄉社風俗,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界地產買賣熾熱之後,鄉民的丁屋和農地不斷賣予外姓人,鄉議局維繫的地權利益,加速了農業經濟和鄉社組織的崩壞,土地和丁屋投入地產買賣之後,原居民的資格喪失了文化和政治的存在合理性,原居民變成地產霸權的合謀人,鄉議局被一般香港人視為土地特權的維護者,甚至是新界地產黨的發言人。加上鄉議局因利益而靠攏或勾結中共,更令嚮往民主自由的一批香港人反感,甚至視之為香港本土利益的叛徒。香港主權移交中共之後,鄉議局由愛國者變成賣港者,也許這是令鄉紳尷尬的事情,也許這是他們從未意識到的轉變,即使意識到,也覺得沒甚問題。香港主權移交中共之後,新界地權與人權與市區看齊,「新界」變成歷史文化名稱,而鄉議局依然攔住中共來捍衛特權的時候,它成為港人公敵的日子愈來愈近了。順勢轉型, 還是依然故我?這是鄉議局的大問題。當然,也許鄉紳覺得繼續守舊下去,自己如地產霸權一樣地有財有勢,這在財迷心竅的香港,從來不是問題。


鄉議局是地方自治運動先驅
這些論調,當然不是屬於薛鳳旋和鄺智文合著的《新界鄉議局史》本有,是我根據該書的發展史再推論出來的。然而,由於該書以嚴謹史學撰寫,資料翔實,論證可靠,有助香港人認識新界鄉議局的歷史發展,從而探索這個奇特的香港地方組織的前世今生與將來命運。不論是原居民還是其他香港人,關心新界史的,都值得一看。

於我看來,在英治時代,鄉議局捍衛鄉族的本來利益和生活方式,與殖民政府周旋,與理民府(新界民政署)談判土地買賣價格及商議徵地補償制度,為鄉民申冤陳情,興學救災,慈善廣濟,化解徵地糾紛,避免流血衝突,是殖民政府的管治夥伴,更是香港地方自治運動的先驅。

鄉議局從守土護國的正義組織,變成賣地求財,甚至賣港求榮的逐利集團,這是該局必須反省的事。中共不是萬年江山,如今內亂頻仍,美國誅殺拉登之後,開始部署反共圍堵,連越南和菲律賓都動手侵佔中國領海了。時局動盪,鄉議局也許要發揮一點政治智慧,回頭是岸,復歸香港。始終立足本土,保育鄉郊農業水土和鄉社文化風俗,才是鄉議局的立命之所。地產財利,過眼雲煙而已。


文 陳 雲
編輯 曾祥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