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M痛

(近日重溫了蔡老師的演講,紀錄一下關於M痛部份。紀錄稍粗,待校正。)

時間:1:15:50
《傷寒論》這本書,一開始你覺得非常難唸,但是你忘了他書寫的方式,在張仲景的腦海裡,他不是虛擬了一些證狀,然後有一些概念的條例,然後捏造了一個個角色……不是的,我相信他的每一個醫案,都是他具體的病例,所以你閱讀的時候,要能讀出他到底要講甚麼,你不要迷惑在那表象。

譬如說,像這個:
三○四、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儍瓜就會這樣讀:少陰病,我知道了,足少陰腎經的走勢……得之一二日,那我不是,我也不是一兩天。重點是身體感,因為傳統醫術,整個判斷,就是用很多病人的感受來做判斷的,那西方醫術就會覺得很荒謬,因為病人會有很多幻覺,怎麼可以用感受來介定疾病的類型呢?但是如果你熟悉傳統醫術,就會知道,那些按照身體感來做辯證,交織的網絡有多精密啊。

口中和:看注解,你就知道不是嘴巴很乾,想喝水的狀況,像我演講了一小時,當中都沒有喝水,那我就是口中和囉。

其背惡寒者:整個背,非常的怕冷,透過注解就知道,它說呀,內外都屬虛寒,其實證狀很簡單,這是徹底冷冰冰的人。

整個身體感,是你非常怕冷,又很虛寒,又不渴水的,從裡寒到外,從上寒到下。當你MC來時候,如果你是這樣,不只是手冷,不只是小腹冷,整個人都是冷的,那附子湯就非常適合你了。

同樣是附子湯,另外經文裡面是這樣說的:
三○五、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首先要有基本常識,傳統醫術裡,痛跟痠是不一樣的。甚麼叫痛?氣血不通叫痛,甚麼叫酸?氣血匱乏叫痠,有這樣的寒證,你身體會痛是不是?不是.因為要看你氣血夠不夠不通。大家都在偏僻地方開過好久不開的水龍頭,你說它通也是,不通也是,所以會有中間地帶。但是手足寒,手腳冰冷這個條件還是存在的,骨節痛,脈沉者(但大家不一定學過脈法),講些比較容易的身體感。也是附子湯主之。

藍色的注解說:陰寒重者。你讀到附子湯,要讀整個概念,你不要被瑣碎的注解,去令你覺得很難分辯。簡單說,就是這個人手也冷,腳也冷,嘴巴也不渴,這樣是不是很難明白呢?

附子湯: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為寒水之藏,故寒傷之重者、多入少陰……”他再次強調,非常寒,所以你要讀附子湯,非常簡單,你來了一個病人,手也冷,足也冷……各位同學,你如果沒有學傳統醫術,你不會這麼留意你的身體的溫度。各位女同學,你MC來的時候,要非常注意你小腹的溫度,你肚臍以下的溫度,跟以上的,有甚麼不同?這是學中醫的第一步,就是訓練你的身體感,你第一度會發現,哎,你MC來的時候,小腹的溫度比較低了,那你就要吃一點補藥來調補了。

你進一步會發現,如果你是MC一來就非常不舒服的人,你會發現,你的下腹,會不會凸出,就是變比較胖?如果你有注意自己的身體,就是這個地方(小腹),如果你是沒有運動,非常難瘦下來……所以當你學傳統醫術,你對疾病的定義,就會比西方醫術嚴格很多,學西方醫學必須要你的XX肝油脂呀、血壓呀、膽固醇呀,超過正常指數了,或太低了,他才是生病,對不對?

但帶著嚴格的中醫標準的話,如果你身體有一部分發胖了,這就是一個提醒了:你要補強這個部分,讓這個病,趕快停止。


二)溫經湯
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有同學看到《金匱要略》這一段:女子年五十,翻快過了,不要看了,我才青春……但是你不能這樣講,是進張仲景家的這個人剛好年五十嘛。

你們知道廣播人有一個叫黎明柔,我們年輕的時候她很紅,有一天我坐計程車的時候,聽到她說:「我這個人,能坐著絕對不站著,我能躺著絕對不坐著。」那她的生理年齡是幾歲呀?一個喜歡坐著而不是站著的人,身體是40歲的,一個喜歡躺著而不是坐著的,身體是50歲的。

少腹裏急,腹滿”,肚子不舒服,怎樣不舒服,難言也;"手掌煩熱,唇口乾燥," 重點來了,手心很熱,唇口乾燥重提了兩次啊。然後呢?包中有寒,這個如果由現在的我來寫的話,一定會加一句:請你接觸你肚臍以下的溫度,一定比較冷涼,這也是很容易接觸的身體感。

同學們,你看到這個方,與剛才我們談到的,差別在那裡呢?

他講得非常的精密,附子湯整個人冷透了,但溫經湯上半身是熱的,手心是熱的,嘴巴是乾熱的,想喝水的。

其實MC來的時候不舒服,《傷寒論》當下處理的有三個方,(第一是附子湯,第二是溫經湯),第三個方是腳也不冷,是單純的不舒服,那是芍藥甘湯附子湯。

我想請問在場的女同學,你MC來的時候,你的痛苦沒有包含在裡面的舉手?你的痛苦,已在其中的請舉手?別害羞,MC來不舒服是天經地義的,難道你年紀輕輕就想當真人嗎?

好,為甚麼我問有沒有三種以外?那是因為基本上是沒有的。當傳統醫學做辯證的時候,它分幾個大類,那大概可以處理MC來的問題。

但是如果你的醫師是有良心的,他開完藥方之後,可能會講一句:我不擔保你下個月不痛啊!你想問他怎麼擔保我不會痛呢?那他講多少就要看你跟他的交情。但其實你自己學傳統醫學好處是,就是很多醫學都是靠藥膳來進行的。

三)當歸生薑羊肉湯
拜託各位,不管男女,都可以用這方來調補。它說「寒疝,多恐怖呀,肚子會凸出來,我沒有這疾病,那就不用看了。」那你就錯過了這條方了。它說:你的肚子可能會疼,脈沉緊,可能兩脇會不舒服,他說此方重點,是養正為本,散寒為次。那表示甚麼體質的人可以吃這個方子呢?就是正氣不大夠。

傳統醫術最大的優勢,散寒為次就是:你這個人寒的話,會有甚麼特徵呢?以前我教大班科的時候,叫十幾個出來,看長相就知道很寒了,我就做訪問,問女同學,你吃甚麼做午餐呀?她說:吃水果。你吃幾個?她說我吃一個西瓜……你別以為這很誇張呀……我教把脈嘛,脈跳最慢,表示你最寒嘛。他們要挑一個脈跳最慢的出來,結果她說:好有趣呀,你知道脈跳最慢的是吃甚麼的嗎?吃甚麼?她說:他吃柚子。我說:吃柚子就很寒。她說:他是每天吃一個柚子,連續吃十幾天,結果一個男生,就成了全組冰山美人的代表。
 
所以你就知道,你只要過寒,氣血不大夠.就可以服用生薑附子羊肉湯,而不是執迷在這個證狀的敍述裡面。你要讀懂言外之意,這樣你才會學會這個方子嘛。

”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甚麼叫形足不足呀?各位來讀我班的同學,不知道你是不是常常看自己,各位打算讀醫書的同學,你要常常注意自己手的習慣,像我看今天的手,你就知道我還沒有吃晚餐,所以在這個地方會有一點點小縐摺,但是只要我演講完,然後跑到永和的一家羊肉店,飽餐一頓以後,再看,手指就會相當飽滿,所以”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為甚麼在傳統醫學裡面,羊肉是並列,一個補血跟補氣的,道理就在這裏。

當歸生薑半肉湯非常的簡單,但是,你很容易用錯,在傷寒論的經方、或金匱要略裡面,他只要講到一兩,就是當代的一錢,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吃死了別怪我呀!別拿到一本書就是災難的開始。藥能救人,當然能殺人,所以要非常謹慎。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十八)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所以你要用三錢的當歸、五錢的生薑,一斤的羊肉,羊肉也應該縮減至1/10斤,沒錯,但我教我學生,都用半斤,因為這樣味道最好。

如果你不吃羊肉,用豬肉也可以,吃素的人也可以用豆皮、或喜歡的蔬菜,例如絲瓜來代替。

另一個經文,也是用當歸生薑羊肉湯:
產後腹中*(病字旁一個科)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痛從那裡來?血虛加上有寒,小腹就會很痛。《黃帝內經》說,味厚者為陰,很多藥膳都拿當歸來調味,因為它味道很重,如果你拿當歸跟黃耆來煮的話,黃耆的味道都不大聞得出來,味道很重,它就是能補陰血,血就是屬於陰這一類的。

小腹(子宮)這一帶,有寒就是會痛,為甚麼?因為血量很少,水量很少的水龍頭當然比較會不通呀,要解決這問題,當然要滋養你的氣血,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好,它後面說:” 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羊肉能幹嗎呢?當你閱讀《傷寒論》,你應該準備一些本草書籍,那如果你喜歡很多字,可以讀《本草綱目》,一般初學者都用《本草備要》,羊肉他講到:
補虛勞甘熱屬火。補虛勞,益氣血,壯陽道,開胃健力,通氣發瘡(仲景治虛羸蓐勞,有當歸羊血湯。《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東垣曰︰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陽生則陰長也)。
傳統醫學有個很重要的區塊,都西方醫學沒有的,它講性味寒熱,所以中草藥,你看德國西方的醫學,他只研究藥的成份,沒有研究其性味。而傳統醫學,它說是溫熱的,你本來有點冰涼,吃了過一陣子就暖了,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是溫熱的。這樣你能感知,你就能掌握了一個藥物的氣性。所以這是傳統醫學最特別的部份,藥物它的藥效,吃了身體會告訴你。

當然,我可以多講一點,就是羊肉是「氣血之屬」嘛,所有的植物,雖然我們分析它有蛋白質,但是它生不出氣血來,所以它沒有辦法跟氣血之屬相提並論。雖然現在有一種論述,外面的標榜健康飲食的書籍,都教我們多吃水果,少吃肉,與傳統醫學觀念是有衝突的。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秀才學醫,籠裡抓雞

*重溫一下有關習醫的舊文章。


前言──訪問緣由

古諺云:「秀才學醫,籠裡抓雞。」自古以來,眾多醫家皆有共識:若未深刻體悟中國文化及思想,便難以窮盡醫道的精微。是以高舉「不學易不足以言太醫」、「醫道同源」、「醫為格物致知一事」等說者甚多。

近代以降,由於歷史因素,使中醫系的教育脫離傳統路線,中西醫匯通及中西醫一元化成為現代中醫教育的核心思維。全面吸收西方科學的長處,固然是使中醫登上國際舞臺的一大利器,但是向傳統思想叩問頂禮,更是不可忽略的浚源壯本之道。

就中醫系的教育現況而言,雖不乏堅實的科學知識與思維架構,但若談到對傳統醫家的文化背景的深切認識,便往往付之闕 如。因此,系學會一直期盼能尋得一位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及醫家思想深入鑽研的師長,並與之對話,希冀能為本系埋下生機盎然的文化種子。皇天不負苦心人,經 過多方打聽,系學會得知目前於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的 蔡璧名 先生,不僅國學基礎深厚,對中醫更有深入的研究。於是系學會利用寒假的時間,特別 向蔡 教授進行專訪。

約莫一個半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教授精闢的論述,加深了我們對中醫本質及如何學習的瞭解。以下是訪談內容,願與全系同學分享。


教授簡介

  蔡璧名先生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專 任副 教授,暨臺大望月詩社指導老師,並身兼臺大中醫典籍研究社的指導老師,一向致力於傳統醫、道思想的學術研究。著有《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本草備要》中的認識觀──以 《本草備要》為中心重審陰陽五行理論〉、〈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莊子「乘天地 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下)〉、〈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等學術著作。 另著有詩集《渡口芙蓉》。


問:可否請教授就您求學歷程的各個階段,談談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邂逅與因緣?

答:走上和中醫相關的道路,不完全是意外。

小時候的我非常喜歡文學,大學聯考後我只填了八個志願,全部都是中文系。讀中興大學中文系時,我非常喜歡中國哲學, 並且遇到了一名我很尊敬的老師: 王淮 先生。他時常在課堂上灌輸我們這個觀念:「女生不夠聰明,不適合走思想。」,由於我實在太尊敬 王淮 老師,所以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因此之後我一直認為自己會研究中國文學。不過當時的中國文學研究受西方學術影響甚深,如新批評法等理論,而我個人對此並不那 麼喜愛與認同。

  後來我考上師大國文研究所,當時師大正處於經學研究的全盛時期,而經學同時是師大研究所的特色,所以我有計畫的 在碩士班修完五經的課程。當時我已經打算要研究經學了,但有天和一群同學到圖書館找資料時,突然有位同學感嘆道:「外面陽光正好,我們卻要在這裡做這些事 情,一、兩百年後,我們也許就像某些經學家一樣,只留給圖書館一個名字。」

忽然間,我有點不太想就此埋首經學研究了。

後來我的指導老師周何先生給了我關於禮學方面的題目,回去看了那個題目之後,過了兩個禮拜,我對老師說:「老師,對不起,這個題目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夠壯美,無法讓我燃起研究的熱情與感動。」

那年寒假我到中國大陸,在北京圖書館尋找論文資料時,湊巧看到文革時代劉少奇打算廢醫存藥的相關文章。他認為中醫理 論在現代已經行不通,但中藥無罪,仍有許多利用價值,我們仍可用西方醫學理論指導中藥的運用。現在不管在日本、中國大陸,甚至是臺灣,很多中醫都已走上這 條路。

當我接收「中醫理論不行」論點的一剎那,身為中文系人的本能反應油然升起。中醫的理論在現代不是還沒有好好被人研究過嗎?還沒有進行研究,就讓人否定了這門學問,豈不是被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真是冤枉至極。那時我想,或許我可以做這個題目。

回臺灣後,我便跟指導老師說,我想改作傳統醫家思想的研究,老師聽了非常緊張,因為那個年代沒有人在中文系從事「身 體」研究,也沒有人在歷史系作「醫療」方面的題目。老師說如果我堅持作醫家思想,可能會考不上博士班。與老師討論後,採了折衷之道,我的碩士論文就寫五行 思想,好歹五行思想也是先秦諸子的一家,應該「合法」,老師聽了也勉強接受。我那時寫這題目十分自在,因為我真的很想瞭解這門學問的來龍去脈。

  研究這個題目的過程很有趣,有天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生理學專著,是日本人在中日八年抗戰期間,以中國人為活體解剖 對象的研究書籍。過程極不人道,但那本書至今仍難以超越,從中可以看到非常真實的人類活體臟腑顏色。我那時發現,五行理論的色彩配應和真正的身體居然如此 契近。後來參考了星象、土壤等方面的研究,我覺得五行學說的起源應該有一些經驗基礎,不是穿鑿附會,也不是許多近代中國學者所認為的──幼稚的機械循環 論。

  後來我考上臺大中文所博士班,不再受到限制,就開始作傳統醫家思想研究,並決定研究《黃帝內經》。我找了一位治 學方法非常嚴謹,功力也很深厚,並且能讓學生自由發展的指導教授:林麗真先生,開始作這個題目。當時我把整部《黃帝內經》做成電子檔,將王冰注、林億、高 保衡校正的文字一一輸入電腦,一邊點校,一邊寫論文,把所有觀念從一個小飣餖,慢慢薈萃,發展茁壯。從逐字消化,以及查閱生難字詞,在註解的過程當中,我 發現把脈的功力竟隨之增進,便對這門學問愈加感興趣了。

初到臺大任教時,我的資歷尚淺,第一年申請的計劃是《黃庭內景經》,當時的想法是,從《黃帝內經》裡我知道了中醫的身體,那麼「丹道」的身體又是如何?

那段期間由於經費有限,助理很少,而我習慣先做半年的研究才提出計畫,所以我便想,不如在《黃庭內景經》完成前先做 些東西。當時突發奇想,想到一般人都是透過一本書來了解本草,但我想到另一條途徑,透過研究漢代至民國的本草書籍,對每一味藥的歷史做一個縱觀的瞭解。最 後決定從「本草學中的認識觀」切入,並以此計畫申請國科會的補助。

  初步搜集的歷代本草著作便已超過百本,若僅依靠個人的力量,顯然無法完成爬梳的工作,於是我召募了一些助手,主 要來自我所教授的大一國文班上的學生,他們同時也是望月詩社的成員。這些學生的國文程度都有一定水平,我制定凡例,請他們幫忙剪貼、收集並整理重複或類似 的內容,後來便將《神農本草經》裡所列出的三百六十五味藥的歷代流變都整理完畢了。當中耗費的人力十分可觀,起初我曾想過自掏腰包,但沒想到一下子就花去 十餘萬,把我嚇壞了。因為歷代的資料太多,而書籍也很昂貴,即便讓學生到圖書館或中國醫藥學院印製資料,同樣需要一筆支出。後來我決定義務幫學生上中醫 課,而他們則相對地幫我工作。當時甚至還有幾位欲報考中醫檢特考的學生聞風而來,他們認為與補習班動輒數萬的上課費用相較,用義務工作換取免費的中醫課程 非常划得來,於是一年內,我的學生從個位數累積到上百人,我甚至必須向學校借教室上課。雖然是編制外的課程,我仍然認真準備,甚至為了增進學生的理解而做 了精美的投影片。例如《傷寒論》便用圖片分解每一條經文,讓他們認識病機。於是我在做《黃庭》計畫的兩年中,本草計畫的申請已有初步規模,《黃庭》的研究 計畫結束後,就接著做本草。

  除了醫家思想之外,我個人非常喜歡莊子,所以研究計畫也一直依違在這兩者之間。由於當初臺灣大學是以先秦諸子學 門的專長聘用我,因此我謹守本分地,一篇道家論文、一篇醫家論文交錯發表。發表醫家論文時我往往會有些躊踷,因為審查的人向來都不是中醫系的教授。而國內 有一些研究領域跟醫療相關的學者,對這套學問卻不一定認同,他們難免會覺得我的論文充滿「宣揚中國文化偉大論」的思想──這是對我論文的評語中,一句令我 十分驚訝的話。

我認為在技術之外與內,看待這門學問的眼光真的很不一樣。我早年認穴位的時候也要經過背誦,可是現在卻覺得不需要 背,只要一個人站出來,穴道的名字就在那裡了。同樣地,每多讀一次《傷寒論》,我都會覺得又比上回進步許多,但這種感覺並非「我覺得進步了」,而是「我去 年怎麼講解得那麼糟?」自問去年怎麼沒有發現呢?

  後來因緣際會參加了中研院民族所余舜德先生所領導的讀書會,本來個人子計畫的研究題目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坐相 與身體感」,可是第一年讀書會主持人設計的題目是「物與身體感」。他說不一定要篇篇都寫自己原初申請的題目,只要在三年計畫完成前寫好該題即可。正好這年 暑假我拜一位上海的經方老師為師,投注了大量精力重習《傷寒論》,而暑假時我覺得自己實在離不開這本書,也不想離開這個主題,於是就從《傷寒論》裡找尋研 究題目。那年剛好遇到幾位性情憂鬱的學生,成天將「煩」字掛在嘴上,我的論文題目就此誕生:〈《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伴隨著《傷寒論》的學習,從經 典縝密的敘述切入,了解中國人如何認識「煩」,以及煩證的身體感。

  近年臺大成為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政策的對象之一,學校為了提升通識教育的內容,找我開大班通識課。幾經考慮,為 了同時滿足中文系閱讀經典的需求以及一般學生修課的需要,我嘗試開了:「醫家經典中的身體論述」。上課講義原建構自我的幾篇相關論文。由於當初論文撰寫時 即考慮文科讀者對這個領域可能不甚熟悉,所以詮釋原典力求淺顯詳細。每堂課我上完九十分鐘的演講課以後,便讓TA帶領三十分鐘的體驗課,在各組分配到的體驗課教室教導同學舌診、脈診及足六經的穴道,因為唯有實際體會過,才能相信和接受這套理論。這門二百多人的課程排在早上一、二節,我通常在八點十分抵達教室,每週比我晚到的學生大約只有五人,他們彷彿覺得晚到教室就吃虧了。

  學期中我列出一些參考書目,主要是《內經》、《傷寒論》的繕本、標點本,和其它的參考書籍。後來我發現買書的狀 況非常熱烈,雖然這只是參考書目,而非必讀書目。此時,我深刻覺得若是只是敎授論文的內容似乎有點對不起同學的用心,而考慮更換課程內容。最後我被一位中 文系學生的熱誠感動。記得剛講完《黃帝內經》,準備講《傷寒論》的時候,那位學生下課後來問我:「請問老師,我回家要預習哪個部份?」我說先預習「太陽上 篇」。她又說:「預習完太陽上之後呢?老師,我從這個禮拜到下禮拜都要一直唸這一科。」當下我決定換課,那時學期還剩八週左右,我打算教完《傷寒論》。我 的助教都曾在寒、暑假集訓時聽過我講《傷寒論》,有些人不止聽過一遍,我常與他們討論,一邊修正教學方式,直到學生能跟得上進度。課程非常吃重,要讀的內 容很多,到了最後一週,我發現課上不完,便和學生討論是否要刪減或壓縮課程,但他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最後決定在期末考當天早上七點準時加課,八點半進 行期末考。可見這些臺大學生初次接觸傳統醫學的心情,是極感興趣的。

  我也曾想過,若年輕時選擇了中醫系,會否更加如魚得水?但如今我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讀醫書時,助長我最多的其 實是道家思想,因為《莊子》書中有許多關鍵性的語言,例如「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如果不知道五運六氣,很難深入這個領域,瞭解醫書以後,我覺得醫書 和《莊子》成書的文化語境,似乎比莊子歷代的注家更為一致。疏通《莊子‧逍遙遊》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後來成為我升等副教授的論文。閱讀醫書對 在我研究莊學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大的助益。例如我昨天讀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講到任脈的內容,與莊學有非常密切的關聯,中國人講「醫道同源」,誠非虛 言。醫、道兩家實有千絲萬縷的繫連,我的研究因而能夠齊頭並進,研讀醫書使我更瞭解莊子;研讀莊子則讓我更通透醫理。

問:可否請教授談談對於現今中醫教育的想法?

答:我曾接觸從事中醫教學的朋友,他們常會提到教學改革的困難。我想:「如何讓一個張仲景教出一百個張仲景」,這是所有從事傳統醫學教育者的希望。

如果老師和學生的程度差得太遠,我們就只能看著傳統文化日漸沒落,我很害怕這樣的現象發生,所以每當看到我的學生寫 出好詩,我都非常高興。我常對學生說:「你們現在才二十來歲,你們寫得比老師二十多歲時好太多了!」中醫也是一樣,我一直致力於縮小和學生的程度差距,希 望能讓他們很快離開初學入門的階段,真正地登堂入室。

  中國有所謂儒醫的傳統,在古代,醫者地位低下,只有少數第一流的人才願意鑽研醫術,成為「執技之人」,難怪林億 說,醫家至精至微之道,怎能傳給那些至下至淺之人?多少人視執技之人為三、四流的人!所以古代儒者在撰寫醫書時,常會教人好好鑽研,目的不是要人成為名 醫,只是希望你我不至於被庸醫所誤。

這幾年也許因為科系所限,我並沒有培養中醫系學生的機會,也不具相應的責任。反倒有了另一種想法,我希望將中醫普及 化。中醫最值得稱許的一點,是對於疾病的定義十分嚴苛,我常與一些面臨發胖的學生開玩笑說,腰圍開始變粗其實就是疾病的徵兆了,因為在一個人最健康、血液 循環非常良好時,不會出現「中厚」的狀況。中醫有一套獨特的理論,在西醫尚不把一些徵兆當成疾病時,中醫就已經把它當作疾病對待了,所以說中醫同時是一門 很好的預防醫學。如果人人皆有粗淺的認識,在平常無事的時候,就能將自己的身體維持在相當的水平。


問:請問教授的詩詞創作為什麼會以古典詩詞為主?

答:我的父親過去就讀南一中起,便對於中國文化十分傾心。考上臺大藥學系後,他入了鄭曼青先生的門。我稱太老師的鄭曼青 先生,人稱「詩、書、畫、中醫、太極拳」五絕。父親進入鄭先生門下後,更加重視中國文化精粹的學習。因此,從我小學三年級起,就被教育寫作古典詩,每個月 都要寫幾首詩讓父親看過。起初寫詩,是用做功課及寫作業的心情,但現在回憶起來,那段歲月卻是非常值得的。

  我在臺大已經教授了十五年的古典詩。猶記第一年的教學,學生學會寫詩後,在家中被妹妹取笑:「姊,妳怎麼做這種 曾曾祖母才做的事情?」但是教了幾年,逐漸有了一點口碑,多年下來,現在創作古典詩,已經變成了臺大學生自豪的藝文活動。其實古典詩的格律早已由古人定 好,本身就具備一種音樂性,許多學生寫不到一年就有讓自己欣喜的成績了。

  你們一定會覺得,要閱讀古典詩就閱讀古人的作品,今日寫古典詩何益?但古人的詩再好,也未必能寫出當代的情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閱讀詩經時並不偏好看一些祭祀、儀節或戰爭背景的詩作,因為那與我們的生活較少共通的交集;但我們喜歡情詩,因為我們與古人一樣,仍會墜 入愛河。我常會告訴學生,別將寫詩想成「這是為了交作業」,而要想成「我正在記錄我的人生」。例如:初戀往往難以開花結果,如果用文字記下當時的心動,也 許日後回想起這段並不美好的戀情,因為詩的緣故,感覺仍會十分美好。


問:在老師的論文中曾說到:寓於醫家的知識份子不是因為職業或興趣,而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敢問教授也將醫家作為人生價值的選擇嗎?


答:我想是吧。我記得當初提出這個觀點時,有個老師不太贊同,他認為不管你信仰哪一宗教,參與哪一政黨,都有找醫生看診 的一天,醫家怎麼會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我想:道家的人不願深度介入政治,並且把個人的心靈、逍遙、寧靜置放在生命的第一位,這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因為他認 為生命價值超越現象世界之外,也就是說,道家認同的生命價值,乃建立在物質生活之外,是其認為更加重要的精神價值。醫家的價值取向則和道家非常相近,是非 常淡泊、淡漠、寡欲的。另外,醫家還認為透過食物或藥物的選擇,可以達到生命的「中和」。「中和」是中國文化裡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說我們稱讚一道菜餚美 味可口,絕不是因為某種味道特別突出,而是一種和諧的搭配進入口中的感覺。社會如此,開藥時須注意的君臣佐使等配伍也是如此。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追求如 何在身體、在身體與大化流行中達到和諧的價值。學了醫家思想,會更加了解老莊思想中持盈保泰的觀念,了解如何讓生命維持在「中和」的狀態,而不過多欲求。 對我而言,這雖不是我原初預期的專業,但我獲益於此項「專業」。每多讀一遍醫書,我就能越接近理想中的生命狀態。


問:傳統中醫往往受到社會大眾誤解,站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教授對此有什麼感受與看法?

答 :我以前很怕別人說中醫不科學,可是現在,我會說中醫本來就不是科學。尤其我讀了西方的現象學理論以後更覺如此。

事實上,當我說:「我覺得某人的個性很溫和。」這句話就非常不科學,因為「溫和」無法透過度量衡來測量;即便稱讚一個人很真摯,「真摯」亦無法透過解剖學而證明。科學所指稱的真理,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的真理往往是兩回事。

中醫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西醫可以很明確指出是什麼病毒導致的疾病,而中醫卻說是病邪傳入哪一條經絡、患了六經辨證 中的什麼證。整個中醫學的體系就建構在日常生活的感受中,它當然不算是一門科學。然而,即使中醫不是科學,亦不代表中醫不能用科學方法證明。很多人不能接 受中醫,是因為覺得太陌生了,一般人無法從古醫籍中獲得立即的瞭解,並且體會不到。如果透過學習,漸次瞭解到中醫的理論、體會到中醫的好處,馬上就能接受 了。同理,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這門學問,中醫就不會如此被懷疑了。不過,隨著教育的推廣,我認為中醫受到誤解的問題,終會逐漸消失。


問:請問老師覺得走中醫臨床的人,應該學習多少其它相關知識,例如天文、地理、道家?

答:我覺得這類的書除非出於興趣,否則不須讀太多本,我的文章中雖提到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大多數也只是碰巧翻到而已。因為中國人感興趣的「天」,並非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或地球以外的星球那種天外之天,古人看重的是天候對人的影響,以及對生命的影響。

沒有多餘閒暇時,儘管中醫典籍提到了天文地理,也只要理會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部分就好。天文、地理畢竟是要隨著你的方子走的,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要念那麼多學門的東西,遇到時當補充知識念就可以了。


問:老師能否就中醫的學習方法,給大家一些建議?

答:以學習中醫來說,我覺得《黃帝內經》提供了一個宏觀的大視野,讓人瞭 解大自然及這個世界與人的互動關係,同學不妨先從這本書入手,但要知道,不是讀完《黃帝內經》就可以行醫了,這只是開始。我通常會建議同學先讀《內經》, 再讀《傷寒》,接著再讀《本草》。都讀透了之後,便能初淺認識約摸百分之八十的疾病了。為何要熟讀《傷寒論》?常言道經方好學,因為經方有法,真的學會之 後,治病時但依循仲景手法,心下會覺得很輕鬆。比方說太陽證的辯證──「有沒有汗」、「煩不煩」、「大便如何」、「小便利不利」、「按下去會不會痛」?從 這些日常生活明白清楚的身體感問題問起,判斷點很簡單,按部就班地詢問,要出錯也不容易。

  可是經方的動作大,對一些體質敏感、身體沒有過多需要排掉的東西的人來說,未必合適。而經方的補藥,也不足以應 付所有的細微變化,一旦遇到一些寒熱夾雜、身體沒有瘀積的病人,治療上便不能面面俱到,這時會比較需要時方派的輔助。就我而言,我會先把經方學到夠熟的時 候,再往時方派發展。


問:可否請老師對中醫系的同學提出一些人生建議?

答:想走出一番天地的學生,須有自己獨特的生涯規劃,有了明確的規劃,活著的感覺就與別人不同。當別人都向左走時,你就向右走吧!那邊的道路將更寬廣。中醫的前景可期,且目前仍有多處荒徑待訪。

  常有人認為,中文系的人才要念中文,中醫系的人才要學中醫,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作文寫不好又何妨,反正自己不念 中文系。表面上我們是華人,但是男生穿西裝打領帶,女生穿戴胸罩、高跟鞋,我們躺在沙發上、游泳使用自由式、棒球成為我們的休閒活動,而能讀懂《莊子》的 有幾人?

我們不珍視自身文化的特色,雖然中國人不必然要著唐裝、穿旗袍,或是端坐中國式座椅,但你必需正視、體會傳統文化的存在,而後再選擇是去健身房重力、有氧訓練,或是打太極拳、練書法、學國畫。

  我覺得活在這個時代的學生挺可憐,這個時代缺乏終極的價值。他們成天等待新的電腦遊戲推出,或在網路上耽溺逸 樂。我認識一個朋友,現在是臺大中文系的教授,他原本學習西方建築,學生時代設計表現十分傑出,後來卻改念了中文系,這是非常大的轉向。他說因為他結婚 了,並且有了小孩,在閱讀西方典籍的過程中,對於西方藝術家成名之後的瘋狂舉動十分疑慮;反觀在中國,一名精神異常者寫的詩、一名漢奸寫的詩,極可能無人 問津。中國思想傳統對人格修養有很大的期許。他希望往後教養孩子時,能有所典範與楷模,是以繞了一圈,仍決定回歸中文系。

  現在臺灣的中醫師多數不念中醫經典,因為門庭若市,生意實在太好,便覺沒時間也沒必要讀經典。若只為求利,則無法達到醫者應有的高度,除非理想遠大,或有深刻的文化憧憬。傳統文化正在衰微,現況實在令人擔憂,如果你對文化抱有感情,當為自己樹立人生的標竿。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買藥記

早五六年早初看叔叔的文章,就想弄點生脈散來試試。因為我很怕大夏天。

一拖好幾年,趁夏天未到,今天早收,就去了旺角的藥店去。

我的腎氣丸也在這邊做,效果很顯著,現每天都吃,量越吃越大,已沒有甚麼上火等反應,只是近日買了瓶雙蒸酒,喝得不慣。太嗆口了,我平日不喝酒。

這是藥店的貓,很黐人,不斷的往我雙腳靠。店主:你喜歡牠就同牠玩,不過小心牠的爪,好利的!(不過牠沒有抓我啦)

其實我不大明白怎麼藥店都喜歡養貓,不過我見過的貓都喜歡爬/睡在藥袋山上。這隻也不例外,跟我玩了一陣就上「山」去了。


先前做丸,要等一周。原來藥粉不用等,坐一下,與貓玩一下就有了。

我帶了兩張藥單,一張是生脈散,來之前幾晚在網上看過,發現每處的生脈散比例都不同,也不管了,就用叔叔的那一張,先試試看。

價錢如下:
麥冬 15($4兩)
粉光參 10 ($60)
五味子 6($4)

粉光參分$60及$15兩種,我怕$15的太差,要了$60的,但這樣子就變得很貴,單單5兩粉光參就$300了。結果我先做了2份,即麥冬1.5兩 x 2(3兩),粉光參2兩,五味子1兩2。

好小的一包。原來生脈散也不平宜。

---
另一包做生肌散,效用可參考這位師兄的文章

生肌散中北耆分兩種,我要了貴的($10/兩),沉香貴的$60一兩(平宜的好像是$15不知為何師兄網上寫的要nt$500/14g 這麼貴),一大包只$140,不算貴。

先試生肌散。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mind & heart

輯錄一下叔叔中基課中,對心與心臟定義上的分別,重溫這一部份:

人體有十二條經對不對?十二,是五加七,也是六加六,那麼我們中國人說人有「五臟六腑」,那五臟跟六腑加起來才十一啊!沒有補足「十二」這個數字,那這多出的一是怎麼來的?
其實,在馬王堆出土的古脈經裡面,他們只算人體有十一條經脈,少掉一條今天說的「心包經」。
當然,你說「心包經」它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人體是有「心包絡」這個東西的。可是為什麼五臟跟六腑加起來是只有十一呢?而心包,是三陰經不是陽經,所以說它是「臟」而不是「腑」囉?那,我們怎麼不說人有六個臟呢?

這個問題,其實答案還蠻簡單的喔。就是:中國人的五臟裡面說的「心臟」這個東西不在肉體上。

中 國人說的「心臟」是一個靈魂上面的器官,這個東西是沒有肉身物質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對應點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說啊,我們肉體中在搏動的這顆 心臟,其實在中醫比較古老的觀點裡面,會把它稱為「心包絡」。所以我們才會有一句笑話說:「中國人的心是正的,外國人的心是偏的。」因為,中國人的觀點裡 面,「心臟」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間的。如果要把它畫的更仔細,其實畫得出來的。就是說人的靈魂上有個器官,那個器官就是我們英文說的「Mind」。這 個東西喔,如果假設你的靈魂體跟你的肉身是重疊的話,「那個東西」好像一個倒放的很大的柚子,它從前胸後背都凸出肉身之外。那,要怎麼樣跟身體找到它的對 應點?你們在看針灸的穴道,人體上半身會有些叫作什麼「靈台」啦、什麼「神道」啦,就是「靈」什麼、「神」什麼那些穴,會把這個東西浮出肉身的交界點的那 個圈圈勾勒出來。就是說那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球狀的,凸出肉身的東西,而在它與肉身的接觸點,我們會定出一些什麼靈啊、什麼神的穴道。而那個東西才是中國人說的「心」。我們在喜極悲極、墜入情網、有強烈情緒的時候,你主觀的身體感也會曉得,那個情緒的能量是從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於「心跳」,中國人的《黃帝內經》說那是:「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

心包:
中國人的五臟裡面說的「心臟」這個東西不在肉體上。

中 國人說的「心臟」是一個靈魂上面的器官,這個東西是沒有肉身物質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對應點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說啊,我們肉體中在搏動的這顆 心臟,其實在中醫比較古老的觀點裡面,會把它稱為「心包絡」。所以我們才會有一句笑話說:「中國人的心是正的,外國人的心是偏的。」因為,中國人的觀點裡 面,「心臟」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間的。如果要把它畫的更仔細,其實畫得出來的。就是說人的靈魂上有個器官,那個器官就是我們英文說的「Mind」。這 個東西喔,如果假設你的靈魂體跟你的肉身是重疊的話,「那個東西」好像一個倒放的很大的柚子,它從前胸後背都凸出肉身之外。那,要怎麼樣跟身體找到它的對 應點?你們在看針灸的穴道,人體上半身會有些叫作什麼「靈台」啦、什麼「神道」啦,就是「靈」什麼、「神」什麼那些穴,會把這個東西浮出肉身的交界點的那 個圈圈勾勒出來。就是說那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球狀的,凸出肉身的東西,而在它與肉身的接觸點,我們會定出一些什麼靈啊、什麼神的穴道。而那個東西才是中國人說的「心」。我們在喜極悲極、墜入情網、有強烈情緒的時候,你主觀的身體感也會曉得,那個情緒的能量是從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於「心跳」,中國人的《黃帝內經》說那是:「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認為說人的胃氣通往這邊,然後才有這個跳動,可以感覺到它上面的衣服在震動。那外國人看到這個說法,就覺得:「中國人實在太可笑了,怎麼會明明一個心臟在跳動,你說是『胃』的大絡?」

其 實,這段話主要的意義是說,心臟跳動,要受到脾胃的後天之氣的支援,「絡」這個東西就是從脈上面分岔出來的東西嘛,本來就不是說你的胃有一部份在跳動,不 是的。那是指胃氣、後天之氣在支援著你心臟的跳動。在臨床上,這是很真實的:你把脈把到一個人脾胃脈不見了,胃氣絕了,這個人就非死不可了。心脈、腎脈沒 了反而不見得會死。

那我們來看五臟對五腑喔:就是「心」跟「小腸」是相對,對不對?「肝」「膽」相對,「脾」「胃」相對,「肺」「大腸」 相對,「腎」「膀胱」相對,那第六個腑,是什麼呢?第六個腑到底是「三焦」腑還是「心包」腑?十二經脈你扣掉五個臟之後,剩下來還有七個。那,七個,應該 是「五臟七腑」啦?「三焦」也可以算一腑、「心包」也可以算一腑才對吧?

可是實際上,心包,因為是對應到肉身的這個心臟去,所以心包到底是要算腑 還是要算臟,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們說凡是構造上兩頭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臟:就像胃啊腸啊都是東西可以進去、出來,那你說一個人跳動的心臟,不是也有血 進去有血出來嗎?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質啊。

可是,在說明了「心」是形而上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來,才算一個完整的臟。

「Heart」這個東西,在靈魂的部分稱之為「Mind」(中醫說的『心』);在肉身的部分稱之為「心包」也就是我們左胸裡面在跳動的心。人的心是跨到兩個不同次元的存在。

心臟病:
剛 剛講到「心包」的問題,像中醫師常常都在講啊,真正的「心臟」病,只要一發病人就死。因為如果那個邪氣真的可以攻到你的「靈魂的心」的話,那立刻你的靈魂 跟肉體會脫開,你沒有辦法承受這個東西。可是現在有那麼多人都在得心臟病,怎麼都不死啊?什麼風濕性心臟病,什麼心臟瓣膜病,什麼心室肥大有的沒的……如 果你不能夠知道「靈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兩個層面的東西的話,你就會覺得中醫的理論充滿矛盾:「都說真心臟病一得就死,然後又有那麼多心臟病得了人 還不死!」你會覺得很奇怪。

這真的不必奇怪,因為它們說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像這個問題,其實歷代醫家,在民國 之前,沒有很多人提出。為什麼呢?因為民國以前沒有西醫說的「心臟病」這個詞,也就是「心絞痛」這種病我們會把它稱之為「胸痺」。那「胸痺」,在張仲景的 書裡面有很完整的醫法,而那些醫法呢,都讓你覺得:他在處理的是要把你心臟周圍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說,如果你肉身的心臟有某些病變,那個肉身的心臟本 身不一定是源頭,而是你肉身的心臟周圍有太多邪氣把它包住了,以至於它產生了病變。所以美國的倪海廈醫師就說了一句蠻有意思的話,他說:「你說心臟瓣膜病 變,那個真的是心臟瓣膜病變嗎?」他說:「那個我們冰箱裡面平常用來保存食物的保鮮盒,如果你有點變形了,它蓋子就蓋不好了,那個是保鮮盒受到不適當的壓 力而變形,所以蓋子蓋不好,所以你的心臟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環境不適當的壓力而造成有點變形的現象的話,你認為是那個蓋子不對嗎?要把蓋子換掉一個或重削 出一個新形狀嗎?你應該是要把那個環境上壓到它的東西拿掉才對吧?」

雖然大家聽起來,這個例子舉得好像有點粗,有人會說「心臟跟保鮮盒怎麼會一樣?」但 是,他這句話是非常經方派的思考,因為我們經方派的人在用《金匱要略》治心臟病的時候,都有非常高的療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臟周圍那些壓到它的 東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為在臨床上確實比西醫醫得好,根本不用動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確確實實臨床有療效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承認它的價值。

而,大部分現在說的心臟病,都不是中醫古書說的那個「心」得病。

胸痹:
現在那些心臟 病,漢朝的時候都有,就是《金匱要略》講的「胸痺」,只是那個東西在傳統的中醫思考不可以稱之為「心臟」病,如此而已,只能稱之為「心包」。當然,西藥吃 太多,肝一直在拼命解毒,狂操到後來,解毒過程中燒出來的肝火都堆到心包去,造成肉體的心臟病變,這種事還是有的。
可是這個觀念是比較傳統、古老的中醫有的,你要現在路上隨便抓一個中醫來問:「中醫說的『心』是什麼?」「喔,就是心臟啊。」就這樣。
因 為,「心臟」是無形的、形而上的東西,而我們中國人不能開天眼看靈魂已經很久囉,所以隨著時代的流變,大家當然是比較專注於有形的物體上面,所以漸漸的, 到底什麼應該是心臟、什麼應該是心包,就不會那麼清楚了。到了今天,等到西醫學傳進來了的時候,這個在跳的東西,如果我們中醫學根抵很深厚的話,這個在跳 的東西,這個英文叫做「Heart」的東西,我們的中譯名詞應該叫做「虛里」,對不對?「其動應衣」的「胃之大絡虛里」,就不應該叫做「心臟」,可是,中 醫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解剖了告訴你那個在跳動的東西,就說這個是「心臟」,就變成這個樣子。那也沒辦法,因為中醫自己都搞混了嘛。
那你說,在 中醫古代解剖學,那個跳動的東西是不是叫「心臟」?的確是叫「心臟」沒有錯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經漸漸混淆了啦。因為《黃帝內經》雖然講得很完美,可 是最慘的一點是沒有附插圖,插圖都是後代的人補畫的。那你在人體上挖來挖去挖不到「心臟」,就只好拿那個在跳的東西叫做心臟了嘛。所以觀念就變這樣,從形 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慎選藥店

from信報財經新聞
(*一般香港的中醫文章本人都覺得質素很差,不堪入目,也少有剪存,部份甚麼誤人子弟。此文剪存,是因為令我想起叔叔提過台北的藥店生熟石膏不分。其重點在於「小心選藥材舖」!切記切記!)


不該躺下的我

親愛的婆婆,你為何要亂吃藥呢?

婆婆向來血壓高,因為覺得頭重、鼻塞,在未經處方下,自購合仔茶服用,服用後,自覺渾身無力,連站也站不穩了,姨媽立刻帶她到急診吊針靜脈滴注。情況只是稍微好轉,但仍然覺得食欲不振,頭暈,怕冷,時而汗出,我處方了桂枝湯加減給她服用,婆婆病情改善了。

不久,婆婆又因為小便赤痛,而再次在未經診斷下服用錢貫草,她再次覺得渾身無力,頭暈,時而腹瀉,在靜脈滴注的治療下,稍好轉,血壓受到控制,我問她「為何要服用錢貫草?」她說:「我小便痛啊。」我說「有效嗎?」她說:「有效啊,我以前一吃就好了。不用擔心我。」「以前是什麼時候啊?以前你年輕,吃這些苦寒的藥物當然沒有問題,現在你都七旬有餘了,正氣衰弱,抗邪無力,再以苦寒清熱之劑治療,當然會讓身體受不了。」婆婆啞口無言,我安慰她說:「你不要再亂服藥了,乖乖的聽我一次。」其實婆婆是很乖的,是她太乖了,什麼事都說沒有問題,有不舒服又不想家人擔心。希望像年輕時一樣,把家裏的事情都扛在肩上似的,結果就自己用藥處理。她用藥的手法就是以經驗藥治病,並沒有應用中醫理論,在沒有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藥,不能稱為中醫藥。她受着苦,我是多麼的痛心啊……婆婆告訴我她小便不利,剛剛大便腹瀉,全身乏力,身體重,怕冷,四肢冰冷,不欲食,睡眠差,有嘔心感。此為陽虛水乏證,我處方了,真武湯加減,熟附子的用量為十二克,並標明了先煎。心急的姨媽立刻到藥房抓藥,趕了一上午路的我,終於可以鬆一鬆,我躺在床上休息,不知不覺地與周公會面了。

「藥好難喝啊!」

好夢還未出現,媽媽催促我起床吃午飯的聲音像上課鈴一樣響起來了,婆婆吃飯時說沒有胃口,我說:「你應該先吃點粥,不要吃飯了,你現在脾腎都很虛,吃了難消化。」婆婆可能想裝着自己沒事,就用姨媽炮製的咖喱汁拌飯以增進食欲,迅速地完成她那一碗飯的任務。飯後婆婆乖乖地服藥,一邊服藥,一邊說難喝,「這味好難喝啊!」我問她說:「有口麻嗎?」她說:「沒有。」剛服用完畢時,感覺還不錯,身體感覺暖了,過了一小時後,她覺得有點不舒服,我建議她臥床休息。我又突然像敲醒了般,我覺得藥煎好的時間太快了,有先煎藥的方劑,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煎好呢?我問姨媽:「熟附子有先煎嗎?」她竟然回答:「沒有。」「為什麼沒有呢?」「藥房沒有給我把先煎的藥包起來,把所有藥都放到一起了,我也太心急,沒有把藥先煎。」我再問她:「他們有沒有把熟附子跟白附子搞混了?」我一邊說,一邊把藥拿出來看,塊莖圓形,或橢圓形,色淡黃,半透明狀,沒有皮,與熟附子黑色,咖啡色,有皮的外觀差太遠了。我說:「這是白附子,不是我處方的熟附子。」我祈求着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祈求着上天眷顧婆婆。但是要發生的,終於發生了。

午飯過了約一小時後,媽媽從房間裏大叫起來,我心知不妙,聞風迅至,眼見婆婆口吐白泡,雙眼閉合,失神,叫她也沒有回應,手腳異常冰冷,像冰塊般,面色青紫,脈微欲絕。我立刻針其人中、湧泉。婆婆眼稍張大,但仍然沒有知覺,迅速運針下,仍不見效。我馬上叫姨媽打急救電話。等待救護車的每分每秒實在太漫長,我十分着急,說:「不能再等了,載她到醫院吧。」大家同意下,我背起婆婆,在潮濕的天氣下,濕滑的樓梯也變成了我的敵人。我惟有一步一驚心,小心翼翼地走下去。打開了樓梯的閘門後,救護車剛剛駛至,配合得真好!上天在聆聽着我的內心活動嗎?救護員叫我把婆婆背上車後,立刻展開搶救,在監護儀上的讀數緊扣着我的心弦,心率非常快,134……139……144,血壓非常低,70╱40mmHg,在救護車左彎右拐的同時,婆婆嘔出了咖喱飯,假牙在嘴角半外脫,在搖晃的車上,我扶着把手,叫姨媽把假牙先取出。

白附子與熟附子

到了急診室,我們只好待在外面等待着,婆婆心電圖的心律不齊,室性早搏,心臟科的醫生懷疑中草藥中毒或其他原發性的心臟病,我們也承認她有服用中草藥。我的心也被重重的大石壓迫着,是我的處方問題嗎?還是那白附子的問題?還是她中風了?這筆賬是要搞清楚的,但還是等婆婆情況穩定了,我的心才能穩下來。雖然我在遠遠的櫃枱處和婆婆相隔着,但是從布簾上的影子,看見醫生跟婆婆作檢查肌力,抬手,抬腳,左右都可以,中風的風險相對減低。醫生做了兩次心電圖,還是室性早搏,心率,血壓穩定後,進行了X光,頭顱CT,都沒問題。最後收進了ICU心臟重症監護室。

我還是要找出原因,我決定再到藥店重抓同一劑藥,結果他們還是給了白附子,也沒有按處方上標明的先煎字樣將其另包。可惡!我們不吭聲,並將藥拿到另外一家藥店諮詢藥師,他也認為這是白附子。我們再返回到出錯誤的藥店,我問抓藥的店員:「你知道白附子跟熟附子的區別嗎?」藥店的三個職員還是支吾以對,其中一個說:「白附子就是沒有製過,熟附子就是製過,功效是差不多的,是同一種植物,就是製與未製的分別。是錯了,我們換給你。」最後,店主任出來,也是搞不懂兩者的差異。不是換與不換的問題,他們這種對藥物不是一知半解,是一竅不通,更不覺悟藥物與生命的重要關係。我憋不住這口氣,我告訴他們:「白附子是獨角蓮的塊莖,熟附子是烏頭的根。白附子的用量是三至六克。熟附子的用量是三至十五克,根據病情的需要更可用上三十克以上,它們根本是兩種植物!」我們氣沖沖的走出了藥店,馬上驅車前往醫院告訴當值的醫生,藥店搞混了藥物的事情。諮詢醫生婆婆是否有洗胃的需要,那當值的女醫生和藹地說:「現在情況大致穩定,我剛剛才看了看她,我們已經給她大量灌水,應該是可以放心的。」我的心終於安靜下來。還發現她那大眼睛中配戴着現時十分流行的美瞳隱形眼鏡,她是多麽愛美啊!我想她應該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我把婆婆的生命拜托在她手上,跟她誠懇地握手後,默默離開。

把白附子與熟附子混淆的事情不只是在內地發生,也不是第一次發生,我之所以察覺,是因為我親自去藥店抓藥時,在本港也有藥店把熟附子當成了白附子,我說:「這個不是熟附子。」他們竟然回答:「附子我們就只有這種,要不然你不要抓這個藥就好了。」之前我處方過給病人的黃土湯中,有一味藥叫灶心黃土,病人抓藥後,發現為赤石脂。也有病患家屬告訴我有藥店把味牛膝當成川牛膝。雖然某些藥物的名字,或外觀是很相似,但它們是功能、性質完全不同的藥物。

中醫藥的形象與聲譽有賴每一位從事中醫藥的夥伴認真去對待藥物與病人,我們面對的是寶貴的生命。

我察覺了問題,但是還是太遲了,我是不該躺下的。

yimyiukin@live.hk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中國國家執業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

文 嚴耀堅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錢瑪莉—— 男扮女書的集體回憶

(原刊於1月10日明報)

錢瑪莉—— 男扮女書的集體回憶?

錢瑪莉返來了!Believe me,那個喝Dry Martini,穿Kenzo 時裝,自命「too good to be married」, 曾留學外國的事業女性Mary Chin;在從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開始,在《號外》連載至一九八四年《穿Kenzo 的女人》專欄中,寫盡自己和三個風騷女友人的故事,被喻為七十年代的Sex and the City;然後,在四分一世紀後,所有文章連同在陳冠中曾出版的《Mary 錢瑪莉》雜誌中,還有十多篇《穿Kenzo 的女人》及續集沒刊登過的文章,會再整理結集,在文字中再現新女性的風采和光華。

錢瑪莉紅顏不老,與時並進,今日看仍不覺得過時,她細道兩性間的微妙角力和感情糾葛,歷久常新,見諸外而形於內,比如,出入名店的錢瑪莉,會留意到紋眉男人新時尚;又比如,她以銳利的目光,談到異性,她會把世界上的男人分成兩大類: 「頭一類是鼻毛外露,第二類是見不到鼻毛」;因此她為綠色運動作出呼籲: 「修理鼻毛是人類文明的表現。」

錢瑪莉的真身,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就是男兒身的鄧小宇。他中學就讀於九龍華仁書院、負笈美國喬治亞州大學新聞系及譚普大學傳理系。從小熱中各種文化藝術,特別是電影,年幼時曾當演員,參演十多套國語片如《小兒女》。他八十年代出過幾本結集如:《偏見與傲慢》、《女人就是女人》、《穿Kenzo 的女人》及《穿Kenzo 的女人續集》,去年出版《吃羅宋餐的日子》,當中穿Kenzo 的女人錢瑪莉最深入民心。

炮製這個學貫中西,穿著時尚, 「唔結婚都唔會死的」極品瑪莉的鄧小宇,男扮女書,為讀者帶來多一重的想像,但起初,也不是憑空想像,鄧小宇曾自揭錢瑪莉的原型,是有次在派對中,發現了幾個打扮時髦有型,充滿自信、談話風趣大膽、豪爽甚至是口沒遮攔的「新品種女人」。「當時對我來說,她們幾個簡直有如天外來客。而之後的社交場合,我亦碰上不少這類在外國讀完書,回到香港剛剛冒起的女子。她們不單止心態有趣,說的英文亦十分有趣。我暗地記住她們的交談內容,然後回去設計情節。」其中一時尚女人是穿著Kenzo,於是他便以穿Kenzo 的女人為專欄名稱。

對女人的想像,由女人開始,包括錢瑪莉的名字。鄧小宇有次看到一篇音樂投稿,直覺這個名字有霸氣,便借為己用,成為穿Kenzo 的女人的名字。

中區麗人開先河

集體回憶中有人以為錢瑪莉雄霸了男扮女書的market;可能源於她連載七年的紀錄,事實上,早於她出現的,是七十年代出現《信報》「中區麗人日記」專欄,先後出現過碧琪、碧茜、碧瑤,艾黛等富西方意識的名字,江湖傳聞,除艾黛外,其餘都是男名筆撰寫,當中一位化身碧琪的,是資深報人韓中旋,之後《信報》的「楊八妹」,則是已故報人張寬義的化身,他們都是多面手,以紅粉形象,寫盡香港大小趣聞逸事。

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以女性化名寫專欄,蔚為時尚,其後《經濟日報》出現的專欄作家「采妮」,行內人也知出自一位《經濟日報》高層的手筆。明報在九一年開創了中文報章的Ball 場版先河,有個「碧姬去派對」欄目,據知由副刊記者充任,但想出這個點子及首個披甲上陣當「碧姬」的,是當時的副刊主任李純恩。

他說,創版之初,不是受錢瑪莉或中區麗人的啟發,而是見當時只有西報有Ball 場版,但圖片說明只是單調的Mr.X andMrs.X,於是他以辦周刊的思維,設計這個外國回來的女人,喜歡文學,藝術,本身認識上流社會的uncles 及aunties,可以一起舉酒共酌,談天說地的。李純恩當時便背着相機,碧姬「上身」去派對,加上他的人脈關係,可採訪到亦舒、黃永玉、張艾嘉兒子的派對;他來把關,但堅持碧姬應是融入上流社群,所以比如記者寫到問某名人一些資料,他會改寫對方搭着碧姬的膊頭,老友鬼鬼聊天。

不過,隨着社會轉型,他說Ball 場也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場合, 「波場變了奶場」,傳媒報道的是富豪二奶三奶的故事。

然而,波場淪為狗仔隊的獵場也好,女人仍然有她立足之地,穿Kenzo的女人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筆名任瑩的專欄作家李韡玲,曾在報章透露,她愛穿Chanel,也受錢瑪莉《穿Kenzo 的女人》的啟發,所以替專欄起名「穿Chanel 的女人」,其後專欄改名「任瑩在此」。

兩年前出現的廿八歲女律師王廸詩的「蘭開夏道」專欄,作者的性別一直成謎,男扮女書的說法猜測甚囂塵上,出現過幾個疑似真身的「才子」的名字,像霧又像花反成為王廸詩長賣長有的賣點,坊間最令人會心微笑的猜測,是「蘭開夏道」的諧音,所以有人言之鑿鑿肯定作者肯定是男人。

變性人日誌的啟蒙

鄧小宇對炮製女人故事最情長,除了錢瑪莉外,他寫於八一年六月的「Gore Vidal 與利冼柳媚」一文,便揭露另外兩個出自他筆下的女人極品──利冼柳媚和司徒潔貞的身世,一看名字便知玩盡女人心,他自言「以camp 文筆在中文文字界到現在似乎依然是獨家經營……只是仿美國作家Gore Vidal 那本上世紀六十年代經典小說Myran Breckinridge 的風格而寫的。」

他憶述第一次遇到Myran Breckinridge 的驚豔, 「誰知一看下,就像發現了寶藏,不停地看下去,難以自拔……」Myran Breckinridge 講一個由男變做女的Myra,隻身跑去荷李活,投靠她開辦演員訓練學校的舅父,做訓練班的導師,教授儀態談吐,但最終目的是想去做明星……有着四十年代光華,荷李活全盛風采的豔星。」他說,讀Myra Breckinridge,有灌頂,開天眼的經驗。Myra 一出場便有駕馭眾生的攝人霸氣, 「I amMyra Breckinridge whom no man will ever possess.」這個天方夜譚式的變性人故事,成為鄧小宇的啟蒙。

鄧小宇不但把Myra,還有後來的姊妹篇Myran 帶來香港,化身柳媚,潔貞和瑪莉的女兒身,脫胎至Myra 及Myran 的利冼柳媚,是個謎一樣的奇女子,女作家,寡婦,有用之不盡的遺產,自傳初稿在號外發表後,「轟動了整個文壇,震驚全港社交界,更改變了胡菊人對文學創作的靈感。」之後的司徒潔貞,利冼柳媚的私人助理,施展攻心計的手段,置主人於死地,侵吞她的財產。

延續傳奇

女性的敏感與細膩與bitchy,是否女人才懂,男人如何走入女兒身,鄧小宇曾在訪問中提到同志的gay sensibility: 「說到今日的gay 人,真的做了很多有趣東西,但我認為沒有需要在額頭刻住『我是gay』,然後在作品中猛提男人啊,反而成為一種賣弄!其實我們寫文章,例如Wyman 填詞,一方面已包含了一種gay sensibility。那可能是某些選擇和看法,是敏感是獨特的,譬如我在文章寫了一百個好camp 的三、四線女藝人,就肯定只有gay 人才留意……」

說穿了,這是跨時代跨性別的浪漫與激情,就像鄧小宇在「鄧小宇,或那一代優皮是如何長成的」一文中提到: 「不過『拒絕衰老』這場仗我認為一定要堅持打下去,它不單止是上文中所說是一種『樂趣』,更重要是這場仗是維繫我們對生命繼續熱切追求的一種原動力。反而心靈上的衰老、枯竭來得更可怕。」

愛美背後,懷抱的是堅定的信念,就像錢瑪莉「美」的宣言: 「我的威勢、我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我的美麗、高竇和單身,但假如我的美麗一旦消失,那麼我的高竇和單身就會馬上失去了意義,而我亦會淪為別人的笑柄,所以,很簡單,我是不能老!」

錢瑪莉不會老。鄧小宇創造錢瑪莉、利冼柳媚與司徒潔貞等非傳統女性,延續傳奇,締造驚喜,與其說男扮女書,用筆墨來區分性別,不如說那是打破男界女界的鴻溝,游走於兩性間,超然物外的廣闊的眼界和視野。

更正:

上期本版「三聯從中原到本土」一文中,李安提及早期從上海被派加入香港三聯的應為陳昕及趙斌。《對焦中國畫》作者是羅淑敏,羅展鳳是該書編輯,特此更正並致歉。

讀,就讀兩份報

讀報,必須讀多於一份報章。因為比較觀點才能找到真相。

走伕販卒都懂得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可惜全港十多份報章,就是沒有一份真正的左報,因此頭條盡是我們經濟怎樣反彈,樓價怎樣創新高,例如:

發展商向來以惜售策略促銷新盤,但近日兩個豪宅新盤卻「大清倉」。金朝陽( 878)的大坑尚巒,挾超長樓花期推銷,三天內沽出 99%單位,迅速套現逾 10億。而長實( 001)與港鐵( 066)合作的東涌洋房海珀名邸,消息稱,全數 56幢洋房在過去三天賣出 55幢,交易額共逾 23億元,業界直言樓市小陽春再現。
雖然樓市泡沫惹關注,但新盤甫推出即獲市場火速吸納。上周五始發售的尚巒,全數 164伙,金朝陽執行董事陳慧苓表示,標準單位及行政樓層單位共 162伙全部售罄,套現逾 10億元, 37樓以上行政樓層單位平均呎價 1.7萬元,最貴呎價 2.1萬元,屬海景單位;標準單位呎價 1.2萬至 1.3萬元。項目上周首推 20伙後,最少加推 5次,加幅 6%至 8%。(3月15日蘋果財經版)
當然,記者的本質就是偏左的,因此在報章的角落,會發現有這樣的專題:專題報道:板間房居民悲歌

而我們還是會在財經報章上,也會看到如下的新聞。這樣,我們才知道這個城市病在甚麼地方。

香港的GDP名列世界前茅,但香港的貧富懸殊指數也是全球第一,香港這七百萬人的富裕都市,我們有:

‧一百二十三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五十一萬人在職貧窮月入低於5000元

‧四十萬長者生活捉襟見肘

‧三十五萬貧窮兒童發展受限

‧三十萬婦女月入低於4000元

‧二十萬精神病患者缺乏支援

‧十萬人蝸居籠屋、板間房及天台屋等惡劣環境

‧六千尋求庇護人士等候甄別難民身份

‧一千人貧困交迫露宿街頭(3月15日信報副刊)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2010海鹽柑橘

一年一度又浸鹹甘橘。本來心想浸一樽就算,但柑橘有剩,就多浸一個小膠樽,搞下搞下變成一大兩小。

以往買$2一小包的粗鹽,要買多包。今年同學提醒,我今年才懂得去街市買海鹽,$6一大包。

至於07年第一次浸的,鹽還未全溶化,而蓋外的鐵線已略生鏽,也許真的用平價膠樽浸就好了。


2010年3月

2007年第一樽,已生鏽,但鹽未全溶,未敢取用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bye bye

好了,相交六年,甜蜜過也親近過,可惜大家有緣無份,以後不相往來,但仍望君保重。祝生活愉快,萬事安順。

2010年3月11日星期四

橡膠輪子

我還是常常覺得自己的表達力不夠好。

肌肉硬如鐵,固然是鐵釘都打不進,但用鐵皮做輪子,是不實用的。一來它太滑,二來它沒有彈性,作為車子的輪胎實在太危險了。當然,橡膠輪子還可以隨意更換,這是後話。

以技擊論,你把肌肉練得硬如鐵,就只能與對方比硬,更硬者勝,也只能守;但肌肉的狀態是能改變的,如橡膠般的肌肉,在接觸的瞬間就能「吃住」接觸面,如同塑膠輪子碰到壢青地面,二是膠輪子能吸震,三是它能左右轉動,你若一拳打落輪子,想直達軸心,是並不容易的。

看上圖,你會以為一拳把它打倒還不容易嗎?但想像,若這輪子與其座台有人體那麼重,你打得動它嗎?

要把一個人推動,大家都明白就推他的軸心、要推他的重心(胯/丹田)。推高手的物理感受,往往是當推到中間時,他輕微轉動,就使你直推之力不能直達其軸心。再使勁推,往往推不動,力不成直線就發揮不了穿透力。就算可以,他再轉軸心,你就會往兩邊跌出,力越過中線,轉動越快,與推一個單車輪子幾乎是一樣的,只是人體的齒輪運作複雜,精微得多。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愛滋病騙局?

在網上看到這個紀錄片的資料,有看叔叔新書的朋友,不妨拿它與中醫的看法(虛勞)對照一下。例如以下這一段特別有趣:
其實,愛滋病不是新的疾病,它是由二十五種舊有疾病,如肺癆、梅毒症、貧血等聚合而成的新名稱。而後天免疫力缺乏症癥狀亦早已有起碼六十年的醫學記載。其實,愛滋病不是新的疾病,它是由二十五種舊有疾病,如肺癆、梅毒症、貧血等聚合而成的新名稱。而後天免疫力缺乏症癥狀亦早已有起碼六十年的醫學記載。


http://www.apple.com/trailers/independent/houseofnumbers/


下面文章出處:

AIDS,後天免疫系統缺乏症,有些國家乾脆把它譯作「愛死病」,一開始就把它定性為與性愛有關的疾病,而且一定會死。但原來,從不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醫生的作品中披露,愛滋病不僅與性愛無關,它之所以成為不治之症,原本是一個美國政府官員與藥廠攜手炮製的大騙局!根據《Deadly Deception》的作者Robert Willner,HIV病毒因被誤斷為是導致後天免疫系統缺乏症的元兇,但凡被驗出身體有HIV抗體,「病人」便開始被餵食「毒藥」,結果這批人的免疫系統真的給毒藥破壞,變成了AIDS,並且快速死亡。這個論據究竟是事實真相還是一派胡言?看來,是時候我們要重新思考這個與自身攸關的問題了。

背景

一九八零年,美國的病毒學家羅拔‧加路醫生(Dr. Robert Gallo)自稱發現了一種可以殺死白血球T細胞的病毒HTLV-1,並相信(卻無法證實)它就是導致在日本發現的一種白血病的源頭。八一年,後天免疫系統缺乏症開始在一些男同性戀者及針筒吸毒者中發現。一些科學家在未能找到事實理據前,便相信這是由新病毒引起的新病症。

八三年,加路更在沒有經科學實驗證實下認為此新病症是他發現(其實是法國科學家先發現)的另一種病毒引致,於是正式在八四年一個記者會上宣佈HTLV-III(後來稱為HIV)便是愛滋病的成因。他的公佈被飽受要尋得愛滋病因由壓力的健康及人類服務署署長瑪嘉烈‧克娜(Margaret Heckler)因利成便的接納。八六年,HIV導致愛滋病得到官方確認。而很快,克娜在連第一份科學報告還沒有出現之前便與Burroughs-Wellcome藥廠簽定生產AZT作為治療愛滋病的大合約。AZT其實是因為毒性太深而被擱置了二十年的治癌實驗藥。這次在給愛滋病人服食AZT的療效測試中,負責的醫生和藥廠從中作梗,提交了改寫過及不符合標準的報告,昂貴的AZT因而順利在急於推出治療方法的克娜批核下,成為權威藥物,結果是無限財富和犧牲者。

HIV不能導致愛滋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原本傳統「HIV導致愛滋病」的說法,是純粹出於一些理論推斷,以及政治掌權者和經濟利益的勾當,根本就缺乏可靠的科學實證。十年來服食AZT的病人數以萬計,卻沒有一人能生存下去。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份醫學研究報告能夠證實愛滋病是由HIV病毒導致的。作為資助全美國醫學研究的主要撥款機關,健康及人類服務部十年來不遺餘力,資助著以肯定HIV為禍首的科學研究。唱反調的申請自然被拒諸門外。得不到昂貴的研究經費,另類聲音遭受扼殺。而全世界也順理成章地活在HIV的假象與惶恐中。

其實,愛滋病不是新的疾病,它是由二十五種舊有疾病,如肺癆、梅毒症、貧血等聚合而成的新名稱。而後天免疫力缺乏症癥狀亦早已有起碼六十年的醫學記載。

自八五年到九二年,愛滋病每年的死亡人數是一萬二千,九二年卻突然增加到一萬五千,那只是因為有五種新疾病被加入了愛滋病的定義內。

而HIV則是一種不活躍的病毒,免疫系統中T細胞的繁殖速度遠比HIV要「毀減」它們的速度快五百倍,所以根本無能力毀減免疫系統。而且,HIV並不在全部的愛滋病個案中出現。全部個案中,只有百分之四十被證實有HIV抗體。在紐約及三藩市的個案中,更只有七個百分點,但要記著,被發現的,是抗體而不是病原體,HIV根本不可能在有抗體的情況下生長及複製。

另外,加路醫生其實只從兩個愛滋病人的精液中發現HIV,便判定愛滋病可經性傳染。在另一個研究中,二十五個HIV呈陽性反應男子的精液裡,只有四個帶HIV;一些研究中的HIV發現率更只有百分之八,最高則只有百分之三十。這些發現,在科學實證的角度去看,實不足以證實愛滋病由性傳染,或與性有關。

事實上,所有性病都會快速擴散,並在精液中發現大量病毒,唯獨愛滋病例外。因此愛滋病和性的關係不能成立。

反觀,染上愛滋病的妓女,大都是毒品使用者。一項研究顯示,在三千二百四十六個非同性戀愛滋病個案中,百分之六十四是靜脈吸毒者;百分之二是血友病者;百分之五曾經輸血;百分之二十四成因不明;百分之三曾與愛滋病人有過接觸(性是其中可能);而超過九成半的男同性戀愛滋病患者經常大量服用Poppers毒品刺激性快感。

性被道德權宜陷害了

從以上的研究數據看,性跟愛滋病無關。因此,愛滋病不是由性而得的傳染病。那為何把性拉到愛滋病身上呢?首先,我們得看看「愛滋病疫症」的效應下,誰是最大的受益人。

‧研究HIV的醫生如加路,現今已經成了百萬富翁。
‧AZT藥廠拜愛滋病和醫學權威所賜發大達。
‧所有生產與愛滋病有關的醫療物品製造商如安全套公司、膠手套商、藥商、醫療配備商等都成為最大受益者。
‧政府在「找出」愛滋病真相和治療方法後(管它是否有效)便如釋重負,可向大眾及國會交差。
‧負責處理與愛滋病有關的政府部門取得更多資助及權力。
‧被傳為愛滋病發源地的海地及非洲,從其居民的入境申請,甚至成為政治難民的要求,便更明正言順被霸權國家如美國拒絕。

所以,要把愛滋病龐大的效應貫徹下去,一定要吸引大眾關注。最佳的入口當然是最敏感的禁忌:性。

於是,愛滋病給權威宗教教條主義者引證為上帝懲罰的證據,排斥不守性規條的「危險」、「異端」、「淫邪」人士;婚前性行為和非一對一、非異性戀及性實踐少數,因為選擇了不道德的性實踐,理應有愛滋。這種看法進一步使人相信,強化傳統家庭、婚姻觀念是抵抗愛滋病的良法;實際上,政府因而可以穩定控制國內福利、經濟及教育醫療等的運作和開支。只有在道德的恐慌下,大眾才會自律,少問問題多跟主流走,因為性實在是太難開口的禁忌。

而有膽挑戰、揭破愛滋真相的科學家都曾受賄賂或被排擠,以致拿不到研究資助,失業、及遭人白眼。傳煤亦因大勢市場利益關係,不會刊登唱反調的文章。甚至連學術期刊亦不敢違反權威而拒絕刊登反論研究報告。

免疫能力缺乏症的成因

免疫能力缺乏症的成因幾乎只有一個:毒。不論是生物、化學,還是「醫療」上的毒素,都有機會是愛滋病的元兇:

‧毒品:幾乎所有同性戀、妓女患者都是吸毒者,尤其Poppers,即Amyl Nitrite最致命。
‧早在一九五二年,醫療手冊《The Merck Manual》已經詳細烈出導致免疫系統缺乏症的成因,包括麻醉藥、鎮靜劑、酒精、類固醇、化學治療、阿士匹靈、抗生素、輻射、營養不良,甚至精神緊張。幾乎所有都是毒品。
‧在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細菌及毒素感染是主要導致破壞免疫系統的原因。愛滋病只不過是新名字,病症一直存在。
‧AZT是主要直接促成病人死亡的原因,因它把好與壞的細胞一併殺死。
‧嬰兒因為吸毒的母親而遺傳了因毒而成的病症。

還有醫治的希望嗎?

當然有,只要停止服用AZT,走出AZT或什麼一大堆化學藥物混合的雞尾酒治療,便是另類療法的汪洋大海。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已有醫治的記載,天然療法是最安全的出口。其實大家一向信賴的主流醫療方法,佔八成都是未經科學證實有效,所以,一般人抗拒另類療法,除了是欠缺安全感的心理因素外,實在毫毛根據。

一切從日常飲食開始。少肉(最好素食)少脂肪的食譜便是最好的治療。停食一切化學食品如防腐劑、色素、味精,以及酒精和煙。適當運動和性愛是有益身心的,這個連小朋友也曉得。要知道詳盡資料及食譜,可參考Robert Willner 的《Deadly Deception》第八章。

有關整個愛滋病騙局的詳情,可參考《Deadly Deception》、《The AIDS War》、《Poison By Prescription/ The AZT Story》等書,銅鑼灣綠創意The New Age Shop有售,或上網閱讀有關愛滋病政治之戰的資料,在搜索器中找尋“AIDS+HIV+Politics”的類別,或有關“Dr Peter Duesberg”的資料便可。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關於文字工作

在新一期《讀書好》中,梁文道寫「香港的文字工作」,其實是寫到中港台的特性,寫得真好:

在香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稱自己為作家。在香港,說自己是作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不是怕被人恥笑,不是怕別人說你在做一份沒有收入的工作,而是你會覺得,要去宣稱自己愛好文學、愛好寫作,本身就是難以開口的一件事。這種難以開口並不是怕別人看不起你,而是我們不喜歡過度張揚。

我們還需要一點香港的感性,這跟兩岸三地的不一樣。比如說,大陸的感性是昂揚的,是很激烈的。有一次我搭飛機從貴州飛到北京,坐在我隔壁的看來是個很有權力的人,飛機快要降落的時候,他的手機就響起了,電話一拿起來他就說:「哦,怎麼啦?沒甚麼事幹。出租樓房,買了塊地,那麼,十來億吧。」就這樣子說話。每個人說話都以自己為單位。另外,內地的藝術家、作家也很有趣,譬如最近我在北京收到一位作家給我的名片,寫着「京城五大才子之一」,下面寫着「著名藝術家」,都是這樣的,是很雄壯、氣壯山河的。

台灣的則是另一種,是很溫情脈脈的;溫情到甚麼程度呢?舉一個例子,台灣歌手出的唱片,他們會記低自己錄歌時的心情,每首歌都要記低,而且都非常感性。
全文:


相比下,其實我是越來越喜歡香港這種特性的,台灣人對於自己那種感性、文藝腔,大陸人對於自己那種膨脹感,其實都十分自覺,自覺得令人(也許只是港人、外人)難受,自覺得太在意自己。

在台灣生活過,有時回想也懷念台灣的種種,那種自溺、那種文藝腔調,但到最後我懷疑台灣文人能否忘記自己,我也不知道他們的情緒病是否嚴重。內地呢,朋友說北京的樂手村很浪漫,很多人穿州過省,就去了北京居住,然後拿很低的薪水,留在當地圈子裡玩音樂,穿很少,吃很差。但結果就算是成功的樂手,都很少出版作品,三、五年都出不到一張專輯,真是浪漫得像不吃人間煙火的。很奇怪,他們的藝術創作圈好像都抗拒成為工業的一部份、或利用工業制度來爭取夢想。

相比較下,香港人拍電影、寫文字做音樂像機器般工作,這態度就十分珍貴。文字工作者都應該明白,文字是不需要靈感的。更精確,文字不是坐下來寫的。搭車時、大解時,通常你已把文章的草稿寫好了,由論點到結構都搞定了,坐下來,只是你靈魂叫軀體叫手指把它寫下來,之後的都只是修飾。亦舒也說過:如果寫作需要靈感,就等同妓女需要性慾才能工作,那是荒謬的。

當然,音樂講求傳承,香港人有難民意識,因為沒有安全感,要賺快錢,音樂在本地是不可能做得好的。以上一直說的是文字工作的態度問題,但音樂要做得好,可是文化傳承問題。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鬼老拳

Ian Sinclair是我在網上看過最有料子的老外太極師父─你知道youtube上千奇百怪,真假難分,但這個小弟認為貨真價實。部份解釋也許你並不認同,或理解不同,但功夫底子是看得到的。同好們看看覺得如何。

據資料顯示他師承鄭天熊一路,即接近近吳家的摔跌埋身技巧。當然,他也是肥仔豬膽身形好易認。他的汗衫上寫著”鬼老拳"三隻大字,不知怎麼「鬼佬」個鬼少了個人字邊。

梁文道談奢華與教養

原載於2009年12月3日《飲食男女》

奢華與教養

今天的中國,無論你走到哪裏,幾乎都能看見「奢華」這兩個字。每一本時尚生活雜誌都在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有關奢華的故事,每一個商品廣告都試圖讓你感到它要賣的產品有多奢華。於是房子是奢華的,車子是奢華的,大衣是奢華的,手錶是奢華的,皮鞋是奢華的,就連內褲也可以很奢華;乃至於我剛剛吃過的涮羊肉也標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華。

本來這種東西是可以見怪不怪的,正所謂奢華見慣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英國手工訂製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斷渲染英國紳士的低調含蓄,千把二千字之後筆鋒忽然一轉,他還是不能免俗地要大談這鞋子有多奢華,並且定位它為「低調的奢華」。然後把紳士等同於品味,再將品味等同於奢華。不知是不是受到了香港的不良影響,許多內地媒體早就在「奢華」和「品味」之間畫上等號了;但現在有人進一步連「紳士」也掛了上去,這就讓我覺得有些刺眼了。

我的生活奢華不起,我的言行也離紳士遠甚,可我總算讀過不少傳說中的英國紳士寫的東西,在我的印象之中,紳士和奢華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且看十九世紀英國紳士之間的通信,關於紳士的品味,他們往往是這麼說的:「×××的家居樸實無華,真是難得的好品味」;「他是那種老派的紳士,一件大衣穿了二十年」。他們會稱讚一個人的樸實和惜物,低調而不張揚,卻絕對不會把看得見的奢華當作品味,尤其不會把它視為紳士的品味。

就以一雙手工製作的頂級皮鞋來說吧,它是很貴,但它可以穿上十來二十年,這裏頭的學問不止是它自身的品質,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態度。首先,你會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勢是端正的,不能在街上看見甚麼都隨便踢一腳。其次,你願意花點時間心機去護理它,平常回家脫下來不忘為它拂塵抹灰,周末則悠悠閒閒地替它抹油補色,權當一種調劑身心的休息活動,(就自他有傭人,他也寧願自己動手。)所以這雙鞋能夠穿得久,十年之後,它略顯老態,但不腐舊,看得出經過不錯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的愛惜物用。這叫做紳士;不一定喜歡昂貴的身外物,但一定不苟且花錢,朝秦暮楚。他的品味不在於他買了甚麼,而在於他的生活風格甚至為人;他擁有的物質不能說明他,他擁有物質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個怎麼樣的人。

當然,一個人不能做物質的奴隸,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許卻可以藉着物質偶爾散發出來。簡單地講,這就是教養。「教養」,一個何其古老,於今天何甚陌生的字眼啊。這個詞本來才是品味的絕配,不過,由於教養困難,奢華容易,我們今天才會把品味許給了奢華,讓空洞的無止盡的消費去遮掩教養的匱乏。久而久之,甚至開始有人以為英國的傳統紳士皆以奢華為人生第一目標。

如果你覺得「教養」太過抽象,我可以為你舉一些沒有教養的好例子。開着一部賓士在街上橫衝直撞,覺得行人全是活該被嚇死的賤民,這是沒有教養的。手上戴着伯爵錶,然後藉醉臭罵上錯菜的侍應小妹妹,這也是沒有教養的。請女明星吃飯,給她一把保時捷的車匙,然後直接問她等一會兒去哪一家酒店開房好,這更是沒有教養。教養不必來自家教,更不是貴族的專利,上進的紳士更看重後天的自我育成。然而,如今有力奢華招搖過市之輩多如過江之鯽,甘於謙遜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卻渺不可聞;豈不可嘆?

我只不過是在北京一家火鍋店見着她用「奢華」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發出這一大堆牢騷;這自然也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尖咀碼頭之戰


5號巴士回歸尖咀,但真正的戰事還沒有來。


早幾天朋友請我看港樂,那一晚奏的是布魯克納,其實我不懂他,還好沒有睡着。之後在尖咀碼頭坐小輪回家,臨走前拍了這幾張照片。

政府說要把尖咀碼頭搬到尖東,他媽的,我並不是甚麼保育人士,但這根本是不合理的。中環天星舊址是多麼的好,方便了多少勞苦大眾,$1.7就能過海(下層,現在加價了應該是$2.0吧),你要知道,坐巴士最平也要$8.x,港鐵收費應該是$8。

早前有報道說對面的heritage 1881(長實)要打巴士站主意,你想想就知道不合理,長實係衰,但在這個計劃上找不到着數的。本人聽說的是另一個故事,要搬的根本不只是巴士站。據說,只是據說(你當我亂講好了),有人要打尖沙咀碼頭主意,當巴士站東遷後,天星也要東遷,然後巴士站一早說好了做個廣場,而天星原址則又變成了另一個沿海商場。

至於是甚麼人打它主意,商場變甚麼商場,我就不說了,我怕說得太準會有人要暗殺我。你要問,就問如果真的發生,你是否還不相信香港有官商勾結。

可以預計,下一個社運戰場,就在這裡。

而我,一定會在那裡等你。



武術廢話

臨睡前還想寫幾句,這些話都很流行。

1.沒有最強的武術,只有最強的人。
拆:武術是以武力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自然有好有壞。既然有不同的方法,既然可以實證每種武術的全面性,何解不能找出較好、最好的方法?為何德國的特種部隊要跟梁挺學詠春?是不是在某種訓練的特性上,它最有效率?

土人用蠻拳來打人,你可稱此為土人神拳。若沒有最強的武術,只有最強的人,那麼高手是否可用土人神拳打敗詠春高手呢?

這句說話表示了學任何武術你都是一樣的。既然如此,武術還有何存在價值?

2.我認為應排除門戶之見,我贊成應該百川滙流,形成一派。
拆:此論聽來,在《笑傲江湖》中,是五嶽劍派的思想;在如今世道,這是全球化的思想,即是文化大滅絕。

但實情,是講這一套的人不理解武術之為何物,思想幼稚。每一武術門派都一個故事,一套思想,一套解決方法的哲學。有模仿動物的,有從大自然得到靈感的,各有不同,你以為土人神拳能與詠春合一嗎?這不但是侮辱詠春,也看扁了土人的文化。

宣揚這一套的,最早有李小龍,但李小龍實在是個鬼佬。他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用攻擊距離把各種門派分了一分,分成遠、中、近等距離的擅長,然後各取一部份,以為這樣組合就成了最強武術。我說過了,這也是一個派別哦,還說甚麼排除門戶之見呢?

當然,這種組合拳如果真的實用,能傳播,也於世有裨益。惟如今截拳道傳承如何?如果不是李小龍的名氣大得成了legend,還有人用它來開拳館嗎?

拳術的演進,背後有一套不容易,不能馬上理解的精神及哲學,和訓練方法,那是前人的集體創作,經歷時光改進的。這是為何詠春能流傳,而非截拳道及其他新門派。

當然,李小龍說最近的距離,用牙咬是最有效,這是真實的。

但這個你要人教才會嗎?

3."武術是用來強身健體,唔係用來打人"
這句由若缺齋老人提供,舉腳贊成!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拳理淺述

與網友談起了內家拳的運作,其實我已寫過。但不妨就近一年的領悟再寫寫,看功力(包括文字表現力)有沒有進步。

也許我該由中醫談起。相熟的網友會知道我透過這裡,與幾位同道組成了讀書會,一至兩個月見面一次,學習1700年前的《傷寒論》、《金匱》及《本草》。

我們這些2x-4x的同學仔,如今打算花這麼多的時間,甚至打算下半生都與中醫打交道,可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相信把幾根草藥,混一些貝殼、甚至樹枝,煲幾煲就能醫病的。

同學仔在自己的blog內也透露過,她早兩年患了紅斑狼瘡症,西醫院都不敢接她入院,給她的藥又沒有效,痛苦萬分,結果她是在朋友介紹下,到了廣州找一個退休老中醫(其實是個中醫科教授)。老教授本來已不看病人了,不過一來她患的實在是重症,二來她已報讀了廣州的中醫大學,結果好像是說了一句:「怎能不醫你呢?」也許暗下還說了句「就看看我們中醫的神妙吧。」結果開了方,着她去廣州某指定的藥局配藥,若我沒記錯,她吃了只一十四帖藥,病就全好了。

對,全都好了。我初次見她,絕對不相信她是患過如此重病的。她說患病期間,皮膚都是硬磞磞的,全沒有彈性,可在我面先,她可是個年輕少艾,精神還不錯。

這個女同學跟我說:當初別說學中醫,我年少時根本完全不相信這些,想都沒想過要信。但經過這些這些,結果她現正在廣州中醫大學念中醫。只要你經歷過,不到你不信嘛。

當然,一切要看緣份。性子硬,又不open mind的人,是不可能信這一套的。他們注定了要一輩子供養西醫這個亙相包結的利益集團。

要借倪海廈醫師一句說話:甚麼是科學呢?你先假切我的理論是對的,再透過實驗去測試,經得起考驗就是科學,經不起考驗就不是科學。

可惜.好的太極老師比好中醫更難找,難找得多了。

---

如果任何人認為看過吳陳比武就了解太極拳,很好。我無意要說服任何人。不過,懷疑者若有求真精神,去找吳家/鄭家(鄭家學自吳家)的後人試試就好了。我自己是試過後,才不敢懷疑了,才開始學拳的。

我說過,太極拳高手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但有人竟然認為保鑣(看來)比較危險,可見這位朋友是真不懂武術。有些人在街上看練健身男──兩手肌肉太發達,發達到碰不到自己腰部的人就害怕。但練武的人是不怕他們的。別說太極,我見過的詠春高手,也沒甚麼肌肉。你認為梁挺、溫鑑良、葉準有很多肌肉嗎?沒有的。就是從前的葉問、意拳王薌齋都是小個子。

因為太極拳是聰明人才學得懂的拳術。花很多功夫/時間學,學了卻只需化很少力氣使用,威力卻驚人的,都是聰明人才會用的方法。

保鑣滿身肌肉, 是因為肌肉容易操練。人人都可以做保鑣,但不是人人都學得懂太極拳。太極拳是十中無一的聰明人才練得好的。別說練了, 要了解都不易了。

不錯,太極拳是主張不落地的。原則上太極拳手被打到落力,也算輸了。但太極拳也是專打關節的, 如今流行MMA/巴西柔術,因此這些比賽勝利者都是練JOINT LOCK的,很多人就以為懂關節技才厲害,但如果有太極拳拳手落了地就不會鎖人,只會給人鎖,看來他也稱不上對此拳法有足夠了解。太極擒拿是一用到盡就會斷手的,而且因為太極拳沒有招式,懂了,不只擒拿,還會反擒拿,你以為在地上你就贏定了?

也許會有人說,你講咁多,那麼怎麼不見有太極高手參加比賽呀。對呀,就是沒有,因為我說過了,太極拳學習時間長,有所謂「十年不出門」,學得來年紀都不小了;也因為太極拳是聰明人學的,十個學也許只有一個能達標。(因此越老越好打,也是一輩子的修煉)

當然,不參加比賽也是因為擂台的眾多規例。

---
說到這裡,我想表達一下對擂台賽的看法。

稍學過武,或真的打過架都明白,真正的生死相搏,是幾秒間的事,就是高手間都絕沒有過招三百回這種事的。

那麼擂台是甚麼呢?一般的擂台是:戴了拳套(以免你一拳打死人)、不準擒拿及關節技(以免你一拳打死人)、台上必是彈性硬墊(以免你一摔摔死人),諸如此類……

其實,擂台是最最殘忍的,因為它為了娛樂大家,延長了拳手的痛苦。

如果像真實般,十秒就完事了,大家有可樂趣了?

同時,擂台大大減少了高深武術的攻擊力,以延長戰鬥時間來製造娛樂。

以太極拳為例,當你與高手接觸一刻,你是先被掤起,浮到半空,然後再給摔在地上,高手可控製你以頭着地,也可以在你跌在地上的一刻先,再給你致名一擊。當然,這都是給條例所限,制止了。

所以當年鄚天熊是怎麼訓練學生,訓練到他們拿了好些擂台獎項,我是不明白的。

---
關於肌肉,我說太極拳不操出一塊塊的硬肌肉, 可沒有說練拳者是塊不做運動, 任人打的豬肉, 高手雖然沒有一塊塊的硬肌肉, 體能都是很好的。

練西方運動的人,不明白肌肉的狀態是可以轉變的。並不是硬繃繃的肌肉才能抗打的,相反,內家拳的肌肉是如同G-SHOCK,外表的有彈性,吸震的,(但內在還是有骨架的),因此外在看不出來。打下去吸了震,並不是為了防守,而是「化拿打發」,化是為了拿,拿等同擒拿,即控制,他是用G-SHOCK外的那層膠來吸震,讓你以為自己得手了,才用骨/關節來使你吃痛。

我在上一個reply中舉了個例子:

等於用cue棍打桌球, 球必須是硬的才有力可篤,如果球面包上一層彈性塑膠,你送出cue棍的力度必然略減,若膠面厚度達寸,力必大減;若這個有膠面的球,還會因應你篤出的力度作原地旋轉(胯的作用), 是可以瀉(化)去大部份力度的, 這是為甚麼太極拳外表必須鬆, 不能硬的原因。

以上我已去掉關節及傳送方面的內容,只談肌肉。習拳者的硬,不只在肌肉,而多在情緒表現在肌肉,及關節上。也因此,習拳需修心。

事實上,你出力去打一個齒輪(順着它的轉向),已經很難打至它的軸心,因為力都給軸心轉動瀉去了。而人體是個x,y兩軸、360度的球形齒輪,而且表面有層彈性塑膠,你想像一下,你打不打得進去?

齒輪會不會把你的手捲進去?

想一想都覺得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