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media」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media」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CG新聞

2007年我在「明天的日報」中寫過:

三、四星期前,在家中看有線電視,看到垃圾車撞到中環行人路上的新聞。

新聞「驚嚇」之處,是當中加插了不到十秒的CG短片,仔細描述了垃圾車撞到路邊幾輛車上,A車怎樣被撞開了,而B車又怎樣滑前,再撞到路邊舖面的鐵閘上。雖然不到十秒,意外過程卻一切相當清晰細緻。

看新聞的時候我是驚嘆的:「多偉大的科技!」

驚嘆後,是對科技的恐懼。你記者肯定事件是這樣發生的嗎?

而更多的恐懼,是十年後不但電視新聞會出現這些短片,而且會愈來愈長,愈來愈細緻,搞不好有血花四濺,死者會慘叫。又或者,十年後的「報紙」CG圖已發展到這個地步,那時候我們不再看報紙,而看報網。看著恐怖份子怎樣虐待敵人,血濺出來時戴立體眼鏡還有特別效果呢。

我當時寫的是十年後,沒想到二年,肥佬黎就做到了,然後給郝龍斌罰錢,這變成了台灣近日最熱的一段新聞。道德上不談了,我早就恐懼這樣的東西,商業上呢?我跟一些前輩同輩談過,反而是業內的人不看好,離開了業界的前輩認為現在的小孩就是要這樣的東西。

無言吧。



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蕭若元社民連造勢大會的講話

只有7分鐘,政見不同也值得聽一聽。小弟因身體不適沒有到場,但畫面所以,毓民過往幾年在台灣大選看見的技巧都學到了,配合音樂,加上講者十分強十分強,效果震撼,煽動力強。到了現場的朋友說頗為感動。



還有林超榮,相當放~
http://tw.youtube.com/watch?v=cokRF5_6kuw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明天的日報

msn傳來一個朋友的問題:我想問,怎麼最近的報紙那麼多graphic?她是用英語的,不過前文後理得知她在問我:怎麼那段頭版新聞,有那麼多的插圖,描述整個事發過程?她說:it's annoying!

答:嘿,大趨勢嘛。其實我都唔知點解。早兩星期看還看過台灣生果頭版,講述一單新聞:一個巨浪拍到岸上,打到路經的汽車上,殺了一人。頭版上用的,竟然不是一張真實圖片。

我只看過這張頭版圖片,沒有看過內文(香港人上台灣生果網,可是要付錢的)。這張頭頭版「相片」,加上標題,文章內容已經很清楚了。它要做的功能都達到了,但你不覺得可怖嗎?十年前,流行一張意外巨大、後血肉模糊的「事後圖片」,其功用已經發揮到極點了,極點到社會根本受不了;十年後的今天,這單意外,是死者不夠血肉模楜,還是血肉模糊不夠震撼?


頭版上面寫道:「目擊:太恐怖」。係呢,我都覺得太恐怖。

早陣子在一個網友blog中,看過他比較從前跟現在的新聞插圖(忘了是那位仁兄的網)。十年前還是CG剛普及化,日報開始在每天應用,於是產生了3D立體解釋逃犯逃走路線、911雙子塔的構造等等純說明式插圖。

然後,CG圖出現在家庭慘案、劫案上,我沒有作正式統計,但感覺上愈是有感情因素的案件(家庭、情殺)就愈有解說,像今(六)的這單新聞,不過是:1.女提分手 2.男半夜殺女 3.男畏罪跳樓。

簡單到不得了的「劇情」。示意圖有甚麼好示意呢,到底是讀者白癡,還是要把慘案的感情放大?

有時令我不安的,是圖中的表情圖得愈來愈仔細,有時我覺得自己在看劣質港式江湖漫畫。多年前,我們的主流報章開始用小說寫法,以第一身寫出「案發經過」,其仔細程度,就連死者死前的語氣都寫得栩栩如生,也許記者就是那個牛頭馬面。

可以想像,很快這漫畫會出現風位,肌肉紋……

看到它們時的感覺得怪,怪得我曾想過在這裡,每周替幾份報章選個繪畫冠軍來。


好鬼醜樣,醜樣到……我笑了!哈哈。
----

三、四星期前,在家中看有線電視,看到垃圾車撞到中環行人路上的新聞。

新聞「驚嚇」之處,是當中加插了不到十秒的CG短片,仔細描述了垃圾車撞到路邊幾輛車上,A車怎樣被撞開了,而B車又怎樣滑前,再撞到路邊舖面的鐵閘上。雖然不到十秒,意外過程卻一切相當清晰細緻。

看新聞的時候我是驚嘆的:「多偉大的科技!」

驚嘆後,是對科技的恐懼。你記者肯定事件是這樣發生的嗎?

而更多的恐懼,是十年後不但電視新聞會出現這些短片,而且會愈來愈長,愈來愈細緻,搞不好有血花四濺,死者會慘叫。又或者,十年後的「報紙」CG圖已發展到這個地步,那時候我們不再看報紙,而看報網。看著恐怖份子怎樣虐待敵人,血濺出來時戴立體眼鏡還有特別效果呢。

---
新聞守則:
在網上search到的新聞守則有以下幾項:
我們確信新聞從業員須遵循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
新聞從業員應以求真、公平、客觀、不偏不倚和全面的態度處理新聞材料, 確保報道正確無誤,沒有斷章取義或曲解新聞材料的原意,不致誤導大眾。

若報道失實、誤導或歪曲原意,應讓當事人回應,盡快更正。
(I) 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以紀錄真實為首要任務,記者在新聞現場應據實拍攝,不得參與設計或導演新 聞事件,作誇大和不實的報道
記者在拍攝意外事件時,應顧及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感受,盡量把對他們的心理影響及傷 害減到最低。
攝影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應該尊重被攝者的私隱。
新聞攝影工作者(包括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應謹慎處理血腥、暴力、噁心和色情圖片。 使用時須考慮:
  • 對說明新聞事件是否必要
  • 對社會的影響;
  • 對當事人及其家屬的影響。
閱後感:哈,其實今時今日辦新聞,是否看著這守則,再反過來做就對呢?

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

品牌

看昨天方卓如的文章,感覺是他再執筆後最實淨的一篇。但也許有遺漏有bias,因為寫生果後,其實我不是每天看。起初佢又話「想試下其他寫作方法」(大意),sorry真係睇唔到,在太mass的媒體寫文章可能壓力大,睇親都覺得質素下跌得太多了,我寧願睇佢以前無啦啦寫低質(又沒有愛情感覺的)辦公室愛情故事。

講番昨天的文章內容。閱後方知道在大陸,辦報可有作為。

當然,政府政策無從估計。要管,其實你半步難移。

與香港不同的,是內地人很餓很餓,對所需資訊很願意付錢購買。而我們則供應太多,太多免費(又垃圾)的資訊,可統稱噪──例如巴士上的roadshow。

其實看多了這些,人會變蠢的。

印刷媒體根本無growth。要做大做強,我相信不是要做mass,而是要unique。用林sir語言則是「市場專利」。無記錯去年惟一讀者人數有增長的是人言報。

免費報紙出現後,最賺錢的報業,都進退失據,生果去年上半年業績,比前年賺少了一半;對手西方仲好笑,去年中期業績跌98%,賺得幾百萬。

所以阿肥佬,唔好再話為左民主,少左二億廣告收入了。根本全行都跌緊。而且你為左賺錢,又做得陰質野少咩?當年生果賺大錢,你本來諗住「從良」,摺左個夜生活(鹹版),點解未幾又開番起?咪係因為影響到銷量?這個影響到的銷量,又是否會令生果倒閉?

如果你不覺得鹹版做法有問題,不會想摺了它吧。咁快又開番,錢作怪吧。

其實我覺得有鹹版真係無問題。我細個睇唔少東方的「阿妹打油詩」、鹹濕古仔,仲愈睇愈精靈。叫雞指南才是問題。把任何人的慾望,都消費化陳列貨架上,才成全了這個影響現世價值的大魔頭。

據不同的source都告訴我說:便利要改名了,正在做新logo。我估就梗唔係改名啦,咁搞一定係執書重新埋班出本新書。其實建立一個品牌很不容易,肥佬當年搞giodano都花了很多時間心機吧。點解要等到便利搞成神憎鬼厭?真係無第二條路行?

壞了一條副線,成個品牌都有壞影響吧。大樹不是一天長成的。

我記得當年我仲讀緊書,都睇便利。那時候,這不過是本指南式年輕人雜誌。賣幾蚊雞,告訴你有乜節目有乜潮流玩意。當便利要摺這一日來臨,我相信從前的那班開荒牛,看著看著,一定很難過很難過。

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

邪教與契弟

早幾日寫過少少風水睇相經驗。今周看新一期忽周,訪問麥兜玲(行內咁叫),問題當然集中在佢上電視出醜,羅庚南北不分,然後雜誌話係風水界恥辱。佢咁回應:

忽:被寫成「風水界恥辱」,怎樣面對?

麥:嘩,那是一個很強烈的控訴!我口快講錯,又懶不看playback,是我不對,但有沒有必要將件事寫到咁大?這一刀切得好痛,是超乎正常程序的重手。那個記者呃我出來影相張,事前又不讓我回應,這對我好不公平。那本周刊有人跟李丞責是老友嘛,這樣打擊我,居心好明顯,是想我無得在這行立足。他送給丞責這份「結婚禮物」,真的做得好好!


我只學過基本風水課程,不是要評論各人水準,不過覺得(也是我口頭襌):呢個根本係演員時代,財經界有演員,風水界何嘗沒有,政界呢?講真全港從政的要數真正在做事唔係在做騷的,真係屈指可數。又不過,佢話自己口快快,當然係藉口,南北就如天地,你做天文台的會不會天地不分,講錯呢?這個excuse,不如話自己當日食左忽得仲可信啦。

同行家講開,佢話:扯,係人都知佢無料到,之不過佢同傳媒關係好,逢call必覆。

其實這正是全霉的悲哀,o個o的所謂傳媒寵兒,說穿了,不過是因為趕住交稿,而你又好知道遊戲規則,知道要答乜,又逢call必覆,咪用你囉。就咁明知你無料/未夠料都捧左你上位,下次又搵你。因此術數界常有「有料唔出名,出名無料到」之說。財經界何嘗唔係?

甚至明知你係個契弟,都要用你。這亦是我心底覺得全霉仿如邪教的原因。我們在傳播著一o的乜野價值觀了?

行家朋友講了一個真實故事。

她身處的主流傳媒去年做了一個專題,比較各出名「玄學家」的運程書銷量、質素等等,當中到訪報攤等等做粗略點算,得出答案,竟然是某某李姓「玄學家」排行最尾。本來此等全霉遊戲,個個星期都有刊出,未知該「玄學家」是否沒有算到自己有此一「劫」,竟然怒髮衝冠,打電話到機構去。

「佢一開聲就話要告個記者,又話會記住個記者名,以後無論佢去到邊間機構做,就追到佢去邊,因為佢話自己識得好多傳媒高層,佢會直接去卜佢!」

下?真係咁講?去搞一個O岩O岩入行的記者妹?

「係呀,佢仲真係已經打左電話去畀總編輯,當然總編輯唔會同佢傾,就轉左個電話落來。結果我同佢講左好耐電話,惟有一路耍佢。」

「其實,佢最熟咪係X周個副總編輯。」此副老總是他的小學同學,眾所周知。後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究竟我們每天在媒體裡看到的明星/演員們,是些甚麼人了?

2007年1月26日星期五

假學

諗大學時,曾喜歡到電影系旁聽,剛好遇上導師把劃時代鉅製《大國民》斬件,分了一個半月細細分析,自此開了我眼界,電影原來可以拍得這麼準蠅,彷佛用間尺度住來拍的,鏡頭內每一分鐘,鏡頭內擺放的每一樣事物,原來都有其內涵意義。不解不知,一解,原來內有三千大千世界,講者固然是高手當中的高手,又驚覺其他人都只是扮懂的戲子。這種震驚感,要到十多年後遇上講解太極的師兄,才再感覺到。

生果財經專欄作家尹思哲初寫時有驚喜,曾有傳他就是蔡東豪,我懷疑了半下,始終不信。因為他寫過太多「叻唔切」、教人升職的文章。關於財經,時高時平凡,平均來說在生果報已算是高手。但蔡生與原復生、孔少林是我心目中的真正高手。

懂與不懂,當你遇到就知道甚麼是真。而你前半身學的,都是假學。

之所以有「尹=蔡」這個傳言,是因為邪教教主肥佬黎。肥佬素來喜歡盡收天下兵器,這方面像極了《大國民》裡面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也就是一個報業大亨,片中,他被形容為"you like to buy things",他欣賞銷量第一報的編輯部,鏡頭一轉,那個編輯團隊都坐到他的辦公室內,而他的報紙已成了銷量冠軍。

近日曾智華在ltv cafe有談過肥佬請了人言報施立儀(不過只做了三個月),之前也請過包括現在在商台被稱為八婆玲的李慧玲(其實李慧玲寫文章比做主持好太多了)等等人。在蔡東豪(與他的團隊)不寫人言報後,有報道指肥佬太喜歡看孔少林,欣賞蔡生程度到想請佢返去做CEO,然後請了他回家吃飯。

肥佬喜歡用這一招:請人到他大屋食飯。他在《無間道》落畫一年多後,突然買了全套dvd看(可知有幾慢),然後突然驚覺香港有如斯水準高的編劇,馬上搵手下打電話給莊文強,請佢到大屋吃飯,一頓飯後,莊文強開始在《一周》寫稿。(再之後的結局是識寫劇本唔等於識寫散文,寫到一pat屎咁o既莊生兩個月後停了專欄)。figure王劉米高也被肥佬請過,原因係肥佬個仔好喜歡劉生,於是跟爸爸說「你要搵呢個人做野!」,據劉生講,他只到過將軍澳一趟就不理睬肥佬了。肥佬根本不懂潮流,也只好繼續做《便利》這種屎尿書。

尹思哲當然不可能是蔡東豪。

有看過蔡生金錢之王的都知道:他欣賞的金錢王,如陸東、如林少陽,都是價值型投資者。他又怎會寫出昨天《股 神 投 資 法 不 合 時 宜》如此低能的文章,然後在第二天,又改口說「Benjamin Graham 還 是 對 的」

價值投資於我來說,是真學問,也是理解市場的惟一準則。它講的是價值,而非價錢。如果全霉(不論是否財經版)能多講價值,而非價錢,就不會有那麼多小市民把股市當賭場了。

value investment必要領略的首兩個重點,是一:股價最終只會取決於一樣事情——盈利。這也是陸東最喜歡說的話。(老曹則喜歡寫:股價短期係投票機器,長期係評估機器)。而第二樣事情,是市場是沒有效率的(不是偏高就偏低)。尹思哲講完話佢唔work,又低b到,也在第二天quote番股神話:I'd be a bum on the street with a tin cup if the markets were always efficient.─ ─ Warren Buffett

這些不都是股市ABC嗎?

A股出現泡沫(偏高),然後爆破(之後偏低),這在歷史上循環出現,一次又一次,因為是人性。從前一百年是這樣,往後一百年科技多進步相信亦一樣,因為人性其實是不會進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