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Copy n Past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Copy n Past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華爾街都Work的選股策略

015年7月29日


股神畢非德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正如水退時才知道誰在裸泳,港股經歷6、7月的暴跌後,有 多少投資者後悔沒有追隨畢非德的教誨,忘記價值投資的重要性。事實上,投資者總是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在別人貪婪時跟着貪婪,在別人恐懼時跟着恐懼,又如 何做好投資決定﹖
筆者過去曾引用股神師傅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為選股的方法,被友欄方卓如兄揶揄是狂用古董嚟練功,一係輸死,一係走寶揼心揼到死;筆者同意投資是應該向前看;然而,要在茫茫股海中發掘滄海遺珠並不容易,參照不同投資大師的選股方法,依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事實上,自基本分析應用於投資市場後,多年來不斷有學者及投資專家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及股票表現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其中,美國著名的經金經理詹姆 士.歐沙那希(James O'shaughnessy)在其著作中,曾以逾80年的美股歷史數據對不同投資策略進行測試,從中檢視哪些指標具有最大的持續性(greatest consistency)及提供最佳的風險調整後(best risk-adjusted)的表現。

歐沙那希選股秘笈
或許,讀者對James O'Shaughnessy的名字有一點陌生;然而,O'Shaughnessy除了是歐沙那希資本管理公司(O'Shaughnessy Asset Management LLC.)的總裁及基金經理外,同時是Invest Like the Best、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How to Retire Rich等暢銷書的作者。
歐沙那希旗下管理的其中一個基金O'Shaughnessy All Cap. Core Fund於2010年成立至今的累計總回報為101.0%,相當於年回報達15.2%【圖】,並大幅跑贏美國紐交所綜合指數。
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McGraw-Hill, 2011, 4th Edition)一書中,歐沙那希認為大部分投資者的回報之所以未能跑贏大市(平均表現),主要原因有三:

一、投資時未有嚴格遵守紀律。
二、投資者經常被市場情緒所引導,令他們未能按原有的計劃進行投資。
三、普遍投資者過於傾向追逐近期表現理想的股份,而忽略了企業過去3至5年的實際變化。
簡單而言,歐沙那希在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一書中提出股票的篩選原則,是先根據下列5項財務指標,剔除一些基本因素未如理想的公司,從而收窄其揀股範圍︰
一、股價與現金流比率(Price to Free Cash Flow Ratio, P/FCF):用來評估公司財政狀況的指標。該數值愈低,代表公司擁有較高現金流,其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亦可避免公司出現集資或配股等不利因素;
二、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s Ratio, P/E):用來衡量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該數值愈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相對較低價格購入股票;
三、市銷率(Price to Sales Ratio, P/S):用於分析股票相對於過去業績的價值。該數值愈低,反映該公司股票目前的投資價值愈大;
四、企業價值與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的比率(Enterprise Value to EBITDA, EV/EBITDA):與市盈率等估值指標的用法類近。該數值相對於行業平均水準(或歷史水準)較低,反映公司被低估;
五、股東收益(Shareholder Yield):指的是企業透過股息(dividends)、股份回購(share buybacks)和債務償還(debt paydown)三個元素,還富於股東。該數值愈高,顯示公司對股東愈「友善」。

具體流程是,將港股內約1700多隻股票中,去除一些市值(流通量)較小的公司(總市值低於50億元),再把餘下來的股票,根據上述5項指標以百分 比順序(percentile rank)排列,表現愈佳的股份得分愈低。舉例,在P/FCF一項中,數值最低的1%內的股票,將得1分;數值最低的10%內的股票,將得10分,如此類 推……亦即數值最高(100%內的股票),將得100分。之後把上述5項指標的總得分相加起來並計算其平均分【註】,再將平均分以十等分組別 (decile group)排列,篩選出最低10%等分(lowest decile)的股票。
接下來,把上述結果(最低等分的股票),進行第二層檢測;而第二層檢測包括下列4項指標︰
一、負債權益比率(Debt to Equity Ratio):用來衡量公司財務槓桿的指標。該比率愈低,說明企業長期財務狀況愈好,債權人的權益有保障。該比率一般應小於1.0;
二、現金流動負債比率(Cash Flow to Debt Ratio):用來反映企業當期償付短期負債的能力。該指標愈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愈多,愈能保障企業按期償還到期債務;
三、外部融資(External Financing):是指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方式向外籌集資金。該指標愈低(或負值)較佳,即反映公司能單靠自身業務已能產生足夠營運資金;
四、過去一年的負債增長率:是指公司負債的按年增長率。歐沙那希發現一些負債增長率過高的公司,其表現將較大市為差。
如是者,把成功通過第一層篩選的股票,利用上述4個指標的結果計算其平均分,並以百分比順序排列,得出平均分較低(即較佳的公司)的首25個百分比(percentile)之公司。


多元策略提供較佳回報
最後,把上述結果(最低等分首25%的股票),進行第三層檢測;而第三層檢測有下列一項指標。
盈利質素(Earnings Quality):是指公司的賬面利潤中有多少經營現金流支持。
一般而言,若公司的經營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較其淨利潤(Net Income)為高,可視作為有更高的質量收益。為方便對不同規模的公司進行比較,可將兩者差異再除以公司市值。該比率愈高,說明企業的盈利質素愈好,出 現壞賬或僅是「紙上富貴」的機會較低。
如是者,把成功通過第二層篩選的股票,利用上述最後一個指標的結果並以百分比順序排列,得出平均分較低(即較佳的公司)的首25個百分比(percentile)之公司。
事實上,任何的投資策略,都有表現優異與表現不佳的周期(cycle);而根據歐沙那希的建議,多元式(multi-factor)的策略會較單一指標提供更高及穩定的回報。
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將於下期再根據以上的篩選策略,利用港股的歷史數據進行回溯測試(backtest),檢視一下這套華爾街適用的篩選方法,在港股是否行得通?當然少不了最新港股的篩選結果!
註:在計算總得分時,5項指標中需至少有3個項目均有數據,否則將被剔出是次檢測。
信報投資分析部

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人人唱淡 可留意「獵物」行蹤

by 

林少陽 



2015年6月29日

【明報專訊】等了超過兩個月,終於等到妳出現。這一刻,你會否為之心動,向心儀的對象表明心舻,並展開熱烈的追求?

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尤其是金融市場上短期的表現。本 欄4月12日周日開檔,至今過了兩個半月,期間港股升完又跌,至今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經過調整,已分別低於開檔之前的價位。記得我跟《明報》主編陸總傾開 這個專欄的時候,我們均同意今年(以及很可能延續至明年或後年)港股應有作為,但當時港股仍然是一池死水,了無生氣。

在決定開欄日前的一個禮拜,陸總還發了短訊恭喜這個專欄揀了一個很好的時機;誰不知,就在開檔之前三個交易日,港股一口氣升了 2000點,第一篇文章出版後翌日,港股還要再升逾700點慶賀。雖然後來恒指一度於4月底進一步上升至28,588點,但隨後的兩個月,港股便開始重返 過往兩年的上落市格局。

股市放煙花日子不會多
作為一個逆向思維的投資者,我向來不喜歡大升市,因為經驗告訴我,放煙花的日子,通常不會長久。幸好,本欄開宗明義,講好並不是 什麼每周一股的股票貼士專欄,我只會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為很可能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活經驗,因為本欄一向相信,生活的經驗往往幫到投資者發掘得到一些營 商或投資的機會。

本欄其中的一條理財座右銘,是「財不入急門」。因此,若讀者錯過了4月上旬的大升市,若不是急於開飯的職業投資者,根本沒有必要 每日炒出炒入。投資跟打工最大的分別在於,這從來都不是一份「多勞一定多得」的工作。假如賣家的開價太不合理,你作為買家,是有權拒絕入市,承接對方的賣 盤的。股市日日都開市,總有機會用得覑閣下手頭寶貴的現金。

傳媒是最佳通風報信者
那麼,什麼時候是最佳的入市時機?全世界的傳媒人,是最佳的通風報信者!每次當財經傳媒專誠訪問「末日博士」,或者以「股災來了」作為頭條新聞的大字標題,你就知道,入市的時機又來了。

以下是上周六各大報章的頭條大字標題:
‧《信報》:A股「快熊」 爆災慘瀉7.4%
‧《經濟日報》:滬指急瀉7.4% 大摩:未到撈底時
‧《文匯報》:深滬股災 一步見熊 兩市2000個股跌停蒸發6萬億
‧《南華早報》:Margin calls trigger panic market sell-off

港股投資者心態未夠熊
稍為可惜的是,這些標題主角,並不是本欄讀者較為關心的港股,而是我們內地同胞熱炒的A股,於過去一個星期出現預期之中的中期調整。從逆向思維的角度看,目前港股投資者的心態仍然未夠熊。

不過,有經驗的捕獵者應該明白,滿街鮮血的時候並不常見,他們會在聞到一點血腥的味道的時候,已開始留意獵物的行蹤。這場調整的 規模究竟有多深,當然是要事後才能知道,但是我們不夠高深的學識跟智慧,已知現時港股的平均價格水平,已較過去兩個月便宜了一些!假如閣下有意出街購物, 現時的時機明顯較兩個月前有利。

雖則我並不認為A股目前的估值足夠吸引,但是從過往經驗判斷,每次報紙這麼齊心大字標題的報道,即使翌日再次試底,也很可能會很快出現一次急速的技術性反彈。

另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忽然之間多家外資大行,彷彿發現新大陸一樣,指出很多人盡皆知的事實,諸如中國經濟未見起色、企業盈利 增長動力欠奉之類的言論,以支持其齊心唱淡的言論。他們可能忘記了,正正因為中國經濟表現欠佳,才醞釀了今次的A股牛市,因為這促使了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力 度放水,不單停止多年打擊內地樓市的措施,轉為推出支持國民置業的新措施。
至於中國企業的盈利表現,那很視乎他們所指的是什麼行業,若說是內銀盈利增長動力下降,以及「三桶油」備受油價下跌打擊,這個當 然是事實。但是,內地多個零售及製造行業,正正因為經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企業才有足夠的誘因,由極度過度擴張引發一場人為的生死浩劫,重新出現行業整 合。生意做細了,並不表示盈利便因此減少了,因為毛利率的變化及成本的控制,往往比盲目的擴張更能推動企業的盈利增長。

具先見者 人人唱好時出貨
事實上,就以最近公布業績的多家本港零售商為例,其盈利頗受內地旅客減少來港打擊,即使來港,每名旅客平均消費亦見大幅縮水,他 們剛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業績,當然很難會表現亮麗。然而,這些人盡皆知的信息,其實沒有一點實用價值,因為他們的股價,早於2011至2013年已經 見頂。即是說,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早於當年在本港零售市場氣氛極度向好之時,趁好價將他們手頭的珠寶及化妝品零售股,沽給一些後知後覺的投資者。
我不知這批零售商幾時會重拾昔日的光輝,但現時肯定不是看淡這個行業的最佳時機。個別股價跌得過分,但企業經營得法的零售商,往往能於目前淡市逆市擴張,因為幸運之神,只會眷顧早有準備的人。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借費雪策略 搜尋潛力股

(信報:24.6.2015)


本欄上周利用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格拉罕(Benjamin Graham)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所列出的選股準則,藉此尋找港股中一些股價仍相對便宜的優質股份(主力尋找防守性較高的股份)。然而,「股神」畢 非德(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我的投資方法,85%來自格拉罕,15%來自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為此,投資分析部嘗試以費雪的選股策略,探討一下現時港股的投資機會。

費雪在1928年展開其證券分析事業生涯,1931年創立投資顧問公司Fisher & Company,被視為現代最具影響力的投資專家之一;他於1958年出版《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並廣受華爾街推崇。

費雪於1999年才正式退休,當時已是91歲,據報為其客戶帶來非常優異的投資收益。在費雪7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其投資哲學是投資於管理良好、優 質的成長型企業(growth stocks),並作為長線持有。其中,費雪於2004年去世後,仍持有21年前購入的摩托羅拉(Motorola)股份;對比同期標普500指數的7倍 升幅,摩托羅拉期間升值超逾20倍。

閒聊法了解行業優勢
費雪在《非常潛力股》一書中,提到15個發掘成長股的要點,以及如何利用「閒聊法」(Scuttlebutt)找出對評估公司有用的訊息。那麼,「閒聊法」到底是什麼﹖

費雪認為在投資之前,除了閱讀相關公司的財務報表外,應該與一些行內人如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等不同角色了解產業的情況,同時透過交叉對比「閒聊」間獲得的資訊,從而歸納出投資對象在行業中的強弱優勢。

書中提及選股的15個要點如下:

1.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即至少未來幾年內的收入能出現大幅增長?
2.管理層是否具有足夠決心開發新產品,尤其在目前尚有吸引力的產品生產線利用殆盡之際,會否進一步提高總銷售潛力?
3.與目前公司的規模相比,公司的研發能力是否具有效率?
4.公司是否擁有具效率的銷售團隊?
5.公司的利潤率(profit margin)高不高?
6.公司做了什麼決策,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7.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labor and personnel relations)是否很好?
8.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之間的關係(executive relations)是否融洽?
9.公司的管理層深度夠不夠?還是過於依賴個別關鍵人士獨撐大局?
10.公司的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和會計記錄(accounting control)做得好不好?
11.從公司的不同經營層面上,是否具有行業上較為獨特的地方,從而令投資者能夠獲得重要的線索,得出相對於其他競爭同業的優勢?
12.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利展望(profits outlook)。
13.在可見的未來,公司是否會因為大肆擴展而必須發行大量股票,進行股本融資,從而令流通股本大幅增加,導致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受損?
14.管理層是否只向投資者報喜不報憂?
15.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unquestionable integrity)?


選股策略方面,費雪認為最大的投資回報不是來自購買被低估(undervalued)的股票;因為,即使被低估50%的股票,股價回歸至合理值 (fair market value)最多也只能上升一倍而已。相反,他從一些在銷售額和盈利增長方面能夠長期高於整體市場的企業,獲得到更高的回報。

此外,費雪認為由於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因此亦會避免投資一些由於周期性事件(cyclical events)或一次性因素(one-time factors)而呈現短期增長可觀的企業。

為此,投資分析部針對上述幾點來進行量化,得出以下選股準則︰

1.公司收入(Revenue)於過去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高於市場(所有港股)中位數;
2.公司收入連續2年錄得增長;
3.淨利潤率(Net margin)高於市場中位數;
4.市盈增長比率(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PEG)低於0.5。

由此路進,以港股內近1800隻股份套用於上述準則,結果發現,共79間上市企業(約佔檢查範圍的4.4%)符合標準。然而,我們發現在上述結果 中,大部分多為一些創業板或市值較小的公司;為「安全」起見,我們加入了第五項準則——總市值高於(或等於)50億元,故最終通過是次篩選的股份數目將收 窄至38間。

切勿過度分散投資
此外,費雪強調不要過度分散投資(最多20隻),他認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過於分散迫使投資者買入很多並沒有充分了解的股票。因此,本文僅列出整體評分最佳的20隻股份【註】,供讀者參考【表】。

從上述結果來看,該20隻股票大致可歸納於12個不同板塊,它們分別是︰地產(25%)、銀行(20%)、酒店/消閒(10%)、零售/貿易(10%),以及各佔5%的建築、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科技、綜合企業、汽車和醫療保健板塊。

然而,在本文的篩選的條件中,並未反映出所有費雪認為選股時要注意「質量」的因素,例如管理團隊之間是否具有誠信及良好的工作關係等;而這些難以量 化的條件,就需要讀者作進一步研究。不過,個別行業如銀行、汽車、地產、酒店、零售等,其實透過利用「閒聊法」,甚至是「親身體驗」,都非常容易找到相關 企業的有用資訊。

訓練良好判斷力
至於賣出的時機方面,費雪認為需要沽出股票的時候,包括:一、當買入後發現錯誤,例如公司的實際狀況並不如原先估計的美好(或者每況愈下);二、看到成長潛力更好的企業;三、無法再達到前述15點的測試。

總括而言,費雪認為市場的效率不高,但由於受市場的氣氛和潮流影響,令市場價格和實際的價值之間的關係產生嚴重扭曲,加上情緒的轉變,令市場價格由 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若要投資成功,投資者就必須能夠從眾多市場雜音中,了解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接受或拒絕該市場的看法,但必須學習了解,訓練良好的 判斷力,並有足夠的勇氣根據自己的信念行事。

投資於成長型股票的回報是巨大的,但分析出錯時的處罰也同樣大。不過,費雪認為投資時犯錯是無可避免的,但長期成功的關鍵是靠投資者努力不懈地做好功課,盡快承認錯誤,並學習如何以防止重複同樣的錯誤。

註:先把過去5年公司收入CAGR(%)增長按大至小次序排列,如第一名得1分,最差得分愈多,其後,淨利潤率及市盈增長比率同樣由大至小排列,然後再打分;三項分數相加後,得出分數最小(即三項準則均擁有較高名次)的首20間公司。

信報投資分析部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林Sir:股樓年底風險高


香港樓市過去數年持續熾熱,加上港股4月起進入大牛市,林本利已多次提醒大家小心第四季,當美國加息、中國經濟走下坡,雙重衝擊股市及樓市。他認為,現時環球因為量化寬鬆、各國爭相印銀紙,推遲了經濟周期,港人切勿掉以輕心。

林Sir今年初還建議有置業需要的年輕人,若自身人工上升約4至5%,又遇上市況淡靜、找到低市價8%至10%的單位,才考慮買樓自住。但近期樓市不時湧現癲價成交,林Sir最新認為現在買樓絕非好時機,只建議換樓客改變環境,沽出癲價的細價樓,實行細樓換大樓。因他早前看見連天水圍200多平方呎的居屋單位,呎價也過萬元,直呼樓市「離晒大譜」!
「買的人個腦有問題吧?天水圍私樓呎價也不過萬元吧?即使是長實地產(01113)出售將軍澳日出康城第三期,平均實用呎價也只是9,000元。他們遲早 會後悔的,我讀了這麼多年經濟學,經濟總有循環、有盛衰的,而且今年年尾很大機會(下跌),他們辛苦地儲三成首期,轉眼便化為烏有,很慘!」

他續說:「相信我,經濟一定有循環,現時是因為會全世界印銀紙才推遲了(這經濟循環)。」同樣地,股市循環也因此推遲。現時恒指市盈率(PE)約12倍, 以往接近20倍才爆煲,在數字上暫時未見港股見頂,但林Sir指出,對上一次、2007年的牛市,恒指成分股在2006年9月開始加入建設銀行 (00939),成為首隻國企股,相反現時恒指加入了多隻國企,國企股共有9隻。「以前恒指20倍見頂,是沒有這麼多國企股的,現在國企股不少只是8倍、 10倍PE,是拉低了整體恒指PE的。例如建行在恒指的流通市值達萬億元,可以大幅拉低恒指PE。」

2014年2月10日星期一

家明:悼:最佳凡夫俗子——菲臘西摩荷夫曼

家明:悼:最佳凡夫俗子——菲臘西摩荷夫曼

《冷血字傳》 
馬年這麼不吉利?年初接連幾個影人離世。匈牙利以長鏡頭馳名的導演楊素(Miklos Jancso)、巴西紀錄片導演Eduardo Coutinho,兩位還算老牌,壽滿天年。更惋惜還有因為過量嗑藥致死的菲臘西摩荷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才46歲,還是三個小孩的父親,大兒子10歲,小女不過5歲。荷夫曼的死令我想起River Phoenix及Heath Ledger,同樣因濫藥早逝,荷沒及他們年輕,說英年不誤。他的事業如日方中,影院不久前才放《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要知道,像《飢餓》這些blockbuster會看中荷夫曼或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全因為他們演得,有條件令電影中看,加強對成年觀眾的號召力。七十多歲的修打蘭固是老戲骨,荷夫曼能與他並駕齊驅,別說年紀差倍,憑平凡的長相其實不容易。但他廿年來平步青雲,由獨立電影晉身blockbuster的綠葉,可見實力多強!

《女人香》
我確實有點物傷其類,荷夫曼只比我大幾年,身形跟我相若。我算看他的電影長大,第一齣便是1992年的《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女人香》荷夫曼演的富二代很討厭,予人印象卻深。影片除了懾力逼人的阿爾柏仙奴(Al Pacino),就數荷最搶戲。事實證明,二十年後《女》的靚仔小生Chris O’Donell銷聲匿迹,蝙蝠俠的羅賓都換上第二代了,反而《女》的「歹角」荷夫曼演出不斷,穩佔「六十後」最佳演員席位。荷夫曼拍《女》時只23歲,剛在紐約大學念完戲劇;出道不久,他已經跟荷李活的傳奇演對手戲,除了《女人香》的柏仙奴,還有1994年Nobody’s Fool的保羅紐曼(Paul Newman),荷說紐曼是他的偶像。
 演鄰家男人最好看
值得留意的是,柏仙奴、紐曼及荷夫曼同來自紐約的「演員工作坊」體系。「工作坊」人才輩出,不同年代注入成荷李活新血,迸發出火花,重新定義演技。一九五○年代有占士甸、馬龍白蘭度,他們演叛逆少年,躁動火爆,充滿力量,演法至今不過時;七八十年代有羅拔迪尼路、阿爾柏仙奴,乘「新荷李活運動」之勢,拍窮街陋巷的販夫走卒或警匪,實感極強,人物更孤獨悲涼。九十年代至今,跟菲臘西摩荷夫曼同代的,鮮有人及他戲路縱橫。作為演員,外形是優勢也是束縛,荷夫曼比起很多青靚白淨小生,「勝在」其貌不揚,不修邊幅,身形肥胖(他經常赤膊演出),不用裝酷亦沒有包袱,活得自在(他上電視清談節目打扮樸素)。荷夫曼演鄰家男人、白領小職員最好看,形象往往離奇,帶點自嘲的冷幽默。九十年代以降他是獨立電影的寵兒,主演及客串過不少電影,不靠俊美外表而殺出「小男人」戲路,參演《職業特攻隊3》及《飢餓遊戲》已是後來的事。1997年的《一舉成名》(Boogie Nights)他只是個小角色Scotty,是小電影的收音師,個性張揚。Scotty買了新車向麥克華堡(Mark Wahlberg)索吻示愛,被他冷冷拒絕;Scotty在車內自責,不停說「我是他媽的蠢材」,叫人看着心酸。像Scotty這種loser,荷夫曼從影以來就演不少。
《大師》
 《大師》盡展可塑性
若荷夫曼是當今演員代表,《一舉成名》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就是這個時代的「作者」。荷夫曼當然非一夫當關,二十年來電影生態為他提供大好機會,拍名導、演名片。他與Anderson是慢慢走來的,兩人幾乎合作無間,到年前口碑大好的《大師》(The Master),可說是兩人事業的階段性總結。荷夫曼的極高可塑性,憑他在《大師》飾演宗教領袖Lancaster Dodd可見一斑;Lancaster比荷真實年紀大,舉手投足確像老者。除了Anderson,荷夫曼還伙拍過《大保齡離奇綁架》(The Big Lebowski)的高安兄弟,25th Hour的Spike Lee。《25th》是2001年「九一一」後首部談及事件的影片,自有言志的成分:荷夫曼的中學教師角色Jacob,來到在華爾街經紀好友的豪宅,剛好坐落在世貿中心遺址旁邊。Jacob頭帶紐約洋基隊的鴨舌帽,看着遺址入神,不禁長嗟短嘆。Lee並不濫情,故事說這個表面上道貌岸然的老師,當時瞞着女友,跟校內一個成熟、身材豐滿的女學生眉目傳情。
 可勝任領袖或智者角色
除此以外,荷夫曼還拍過薛尼盧密的遺作《賊兄弟連環劫》(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佐治古尼的《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像《大師》一樣,他犀利的目光、響亮的聲線,斬釘截鐵的語氣,令他可以勝任任何領袖或智者角色。可還記得1999年的《心計》(The Talented Mr. Ripley)?當時的麥迪文、Gwyneth Paltrow、Jude Law及Cate Blanchett個個芳華正茂。角色皆社會名流,偏偏只有荷夫曼演的世家子弟Freddie,一眼看穿Tom Ripley(麥迪文)的貪婪與詭計;只可惜Freddie過於招搖,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成了Ripley向上爬的犧牲者。1998年的《妙手情真》(Patch Adams),荷夫曼是個醫學院精英,不滿同班的羅賓威廉斯玩世不恭,後從羅身上體現,對人比對知識重要(今回看《妙》,發現橋段跟《作死不離三兄弟》接近)。電視劇《白宮群英》(The West Wing)著名編劇Aaron Sorkin寫的電影劇本,向來以考據精密、對白連珠炮發、人物聰明絕頂見稱,荷夫曼至少演過兩部,分別是2007年的《韋氏風雲》(Charlie Wilson’s War)及2011年的《魔球》(Moneyball)。兩片娛樂性豐富,荷形象百變,前者一頭油亮黑髮,是脾氣火爆的CIA特務;後者把頭完全剃光,從容淡定,永遠的交叉手臂,是喜怒不形於色的棒球領隊。戲分較少,然而甫出場便帶動畢彼特的節奏,變成畫面亮點。
《你快樂嗎?》
 凡人代表與孤獨聯想
不過荷夫曼還是演小人物較受注目,奧斯卡應該頒個「最佳凡夫俗子」給他。1998年《你快樂嗎?》(Happiness)的白領宅男,心儀鄰屋的蛇蠍美人(Lara Flynn Boyle),電話性騷擾不知名女性,躲在侷促的房間自慰。2002年的Love Liza,網絡設計師老婆自殺了,他染上了吸電油癮,要千方百計隱瞞。2003年加拿大片Owning Mahowny真人真事改編,荷夫曼是銀行分行副經理,他虧空公款豪賭,十八個月竟挪用一千萬加幣。這些片中的荷夫曼,有時穿起廉價西裝,有時衣著隨便,無論如何都是形單隻影。不約而同,電影很常拍他一個人在途上,垂頭走路、四野無人。「孤獨」似乎也是菲臘西摩荷夫曼的關鍵詞,怪癖、上癮不被外人道。荷在電視受訪說過:「人皆是謎」(everybody is an enigma)。單看《你快樂嗎?》的白領、Love Liza的程式員、Owning Mahowny的銀行經理表面,誰會想到他們的執迷、不可告人的身分?敢說荷夫曼以凡夫俗子的外表,比任何一代偶像帥哥更能為觀眾代言。生活本來瑣碎,生死離合從沒blockbuster般亮麗,我們都是荷夫曼演譯的平凡人、各有欲望與執迷。
《黃昏四重奏》
 得獎未必是最佳演出
荷夫曼年前導演的處女作(不幸亦是遺作)Jack Goes Boating也拍小人物故事。內向的轎車司機Jack認識了女朋友,不再故步自封,開始接受新事物,簡單如學會游泳及煮食,已大快人心。荷夫曼十多年來一直劇場、電影雙線發展,他當電影導演前已有豐富劇場執導經驗。難怪《Jack》是典型的actor’s director作品,casting及演出非常準繩,中段悲喜交集的飯局尤其犀利。按IMDB所載,荷夫曼演過六十多部片子,最好的是哪部?今天很多人說是2005年獲奧斯卡的《冷血自傳》(Capote),但1999年他便在《生命雄風》(Flawless)演過類似的陰柔人物,戲內對手是上一代actors studio代表羅拔迪尼路。荷曾在2000年出席Inside the Actor’s Studio節目,說他為了《生命雄風》跨性別角色Rusty下過不少苦功。影片最難在於Rusty是表演藝人,在台上意氣風發,跟現實判若兩人,所以荷是「扮演一個扮演別人的人物」(creating a person who was creating a person),難度不比《冷血》低。去年公映的《黃昏四重奏》(A Late Quartet),他演小提琴家很有說服力。影片滿好看的,四個音樂家在人生關口,面對健康、婚姻及工作的問題,議題沉重,調子卻溫和。《黃昏》cast了荷夫曼,已成功一半。
《腦作大業》 
 《腦作大業》追憶意味
我最喜歡的荷夫曼電影,倒是2008年由名編劇Charlie Kaufman自編自導的《腦作大業》(Synecdoche, New York)。荷演劇場導演Caden,完全夫子自道。影片的中年危機、創作的桎梏,混入超現實點子,意象凌厲(有點像《八部半》),故事中的戲劇虛實辯證非常有趣。Caden片中與女兒的關係無疾而終,教他苦苦思念,恰好像荷夫曼本人今天跟兒女不辭而別;《腦作》的他由年輕演到老,想不到他衰老蹣跚的樣子,只能在電影看到。《腦作》的編導演俱佳,堪稱美國當代一部劃時代的重要電影。當年拍攝沒想到,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腦作大業》幾年後隨着荷夫曼身故,竟然別具追憶、參考意味。
這幾天一下子重看、補看了很多荷夫曼影片。他的藝術世界頗灰,悲劇比喜劇濃厚(他打趣說兒女40歲前都不會看他的電影)。很同情荷夫曼,特別替他的親人、工作伙伴難過。美國影壇,從此少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演員。
《生命雄風》 
文 × 家明

練乙錚:「方言」論.「膠」和「撚」.粵語v「香港話」

《信報》練乙錚 氣短集
「方言」論.「膠」和「撚」.粵語v「香港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繼「國教事件」、「林老師事件」之後,普及教育界因「方言論」再次出事,已成為京港矛盾火藥桶。此無疑是一些人士過分積極在此界別推銷「大一統」思想的結果。奇怪的是,統治者愈想在此界別進行其意識形態改造工程,學生、年輕人的反感便愈烈,已成為最反政府的人口組。長此以往,可以斷言,中共統治的帝國周邊上的分離主義,將在香港普及教育界開出最新一道裂口,而主導此共業的,客觀而言,就是那些本地急統派,即所謂的「融合論」者。有關「方言論」的爭議方興未艾,筆者於本文綜合一些資料並提出一些觀點給大家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閩南話在台灣是「方言」嗎?
語言有其自然與科學一面,也有其社會與政治一面。我們從「閩南話」、「北方官話」等方言在台灣的地位與名稱變化,可以看出這兩個方面的互動。這未嘗不對港人有指導意義。

世界上迄今存活的語言有五千到七千種之多,分成幾百個「語系」,按使用其中語言的人數計,最大的是「印歐語系」,其次便是「漢藏語系」,分別佔世界人口的46%和21%;其餘三個較大語系,依次是「尼日—剛果語系」、「亞非語系」和「南島語系」,各佔世界人口7至5%左右(台灣原住民屬於所謂的「南島人」,其語言屬「南島語系」,筆者在2012年《環台騎乘記》系列文章中介紹過)。「語系」之下,還有幾個層次,分別是「語族」、「語支」,然後才是個別的「語言」;「語言」之下,還可分成「方言」、「次方言」……。

從語言學的角度,可按「書同文」的原則,把漢藏語系中的漢語族看成一個只含單一語言而當中包括若干種方言的語族;其中的方言,主要是官話、閩語、粵語、客語、湘語、吳語、贛語這七種。不過,如果按「能否互相通話」為原則,則語言學家也可視上述「方言」為七種不同的語言;有些學者甚至因為閩語的幾個分支不能互相溝通,而視閩南語和其他四大閩語分支為不同的語言。

即存在這兩種不同的分類法,政治便置身其中:若按西方純語言學的一般傳統,用後者;在大陸,「大一統」原則主導了語言的官方分類,用前者。由於語言與方言之間沒有完全客觀的分野,所以在學術研究甚或在一些政策討論裏,視粵語為方言,未嘗不可,政治之外並非沒有語言學的理由。不過,如果像特區教育官僚那樣,授意或容許他人在一些視像教材裏把粵語打成邪魔,再把北方官話(普通話)裝扮成正義仙俠擊敗粵語邪魔、成功打救純潔的小朋友,那就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赤裸裸的語言沙文主義,真正匪夷所思了,引起民憤,實屬必然,而當時的幾位主事官員,亦難逃避責任【註1】!
在今天的台灣,語言學者一般視不同的漢語方言為獨立的語言,那也是有其政治文化背景的。台灣民主化之後,說閩南語、大陸北方官話(「國語」)、客語、南島語的四大族群地位平等的觀點已經確立,因此這四個不同族群的「第一語」有平等的語言地位,亦是必然;如此,「方言」的說法自是愈來愈沒有市場。比照台灣,港人若對粵語的「方言論」耿耿於懷的話,惟有追求民主,否則「唔恨得咁多」,只能眼巴巴看着北方官話(「普通話」)全面逐步排擠自己的母語。此是教訓一。

閩南話變「台語」
我們察看語言名稱的變化,也能從中領略出政治的影響力。四百多年前,閩南人(鄭成功那輩)到了台灣,是第一批漢人對台殖民。由於南明和清政府的打壓殺戮,台灣原住民成為少數民族,閩南話取代各種南島語,成為台灣主要語言。日治時代,日本殖民政府稱台灣的閩南話為「台灣語」;1945年國民黨恢復對台統治之後,起初也在官方場合沿用「台語」的稱謂。台灣閩南語研究先驅吳守禮先生認為這個叫法正確:「台灣話由閩南過台灣之時雖然起初與閩南方言維持等質性,但在這四百年來一再、再三的受過外來政權的統治,難免吸取外來語,再加上自身的孳乳代謝,在環境中產生新詞等,確實和中土的閩南方言之間呈現分裂現象。怎麼不能稱「台灣話」【註2】?

不過,吳先生也同時抱怨說:「『台灣話』這個名稱不知道犯了什麼忌諱,在有些場合一定要改稱『閩南話』。」 是什麼忌諱,大家當然很清楚,那就是當時的國民黨眼見台灣本土意識日益抬頭,要以「國語」壓抑大多數人講的「台灣話」,辦法之一就是強行把已經變異的「台灣話」叫法改為原來的「閩南話」叫法,以保持「國語」與一介「方言」之間的主從關係。國民黨搞的這種語言壓迫延續了至少三十年,於李登輝治下台灣解嚴之後才逐步減弱,「台灣話」或「台語」的稱謂,於是又再流行。不僅如此,研習這個話的人士(綠營為主),近年還致力發展、普及其書面語,稱為「台語文」或「台文」【註3】。

至於「閩南話」這個詞本身,近年在台灣已經日漸變得政治不正確;這除了上述的歷史原因之外,還因為有學者指出,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清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都解說,「閩」字從「蟲」,是蛇種、野蠻民族的意思,暗含北方或中原漢人對大陸閩南地區人種的歧視。

從大陸移植到台灣的語言,其原來的面貌和名稱,最後都不能保有而必定本土化;便是最大群體使用的語言,若干年之後,一樣會變到「阿媽都唔認得」。此是教訓二。
「國語」變「台灣華語」

與此同時,國民黨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北京話或北方官話(國民黨稱「國語」)也逐漸生變。首先,當年跟着國民黨去台灣的那九十萬人當中,五十多萬是兵員,來自全國各省,教育水平參差,九成以上說的話根本不能算是標準北京話(蔣介石自己說吳語)。經過幾十年在台灣的「標準化」,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說的「國語」,依然不濟,和大陸上的北方官話或台灣官方規範的「國語」有愈來愈大的差異,台灣的語言學家於是開始稱之為「台灣華語」(「華語」泛指北方官話傳到海外與當地語言、其他中國方言混雜之後的變種)。

其次,原來的到台灣的九十多萬兵員和政府民職人員等,以男性為主,是女性的兩倍以上,因此大量來台的大陸男性不得不與當地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通婚,其第二代、第三代說的母語,必然大量夾雜「非國語」元素(主要是閩南話,還有客語、南島語、荷蘭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港式粵語、日語及日語中的各種外來語),結果衍生出成一種更複雜的帶有濃厚台灣閩南話口音的「台灣國語」【註4】。
少數人的外來語言,如果是只靠政權力量取得「官方」、「正統」地位而強行推廣,壓抑其他語言,到頭來卻一樣地方化,猛虎不敵地頭蟲。此是教訓三。

粵語在香港大變
香港開埠,粵語中的廣府話傳到香港,故事就和閩南話傳到台灣差不多,先是取代了本地客家話,成為香港最大族群的語言。其後香港經受百多年英人統治、又經歷了六十年與大陸共產中國的河水井水關係,香港粵語因此也逐漸和原來大陸粵語中的廣府話離異;大陸廣府話自身亦因為受北方政治影響,普通話元素大量滲入令自身變異,進一步擴大了與香港粵語的差距。

一般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網民,所使用的粵語,無論在發音、詞彙、書面語乃至書法方面,都別具一格。中文大學研究香港粵語的語言學者張洪年教授在他的《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增訂版)》第八章特別分析了「小句」的廣泛應用;惟此書2007年出版,六七年來香港粵語因為微博、短訊在手機上興起,「小句」有了更多變化。此外,由於網上討論政治特別多,不少語義複雜之極的「高登詞彙」,正通過傳統媒體不斷進入一般人的閱聽範圍。這些詞彙,如果一般人不是貼近香港的社會政治矛盾發展,根本無法明瞭。下面舉一些例子。

「和理非非」大家聽過了、懂得了,但那已經是泛民之間出現溫和與激進之分之時的產物。年來本土思潮興起,又出現一些更「潮」的字眼,而且都是「粵語粗口偏讀斯文化」的傑作,例如「膠」、「撚」,指的都是「人」,都帶貶義,但有時可用作自嘲。下面對此二詞略作解釋。

「膠」和「撚」
「膠」:愚昧頑固之意。《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指「膠」字的這個意思源於《墨子》卷十一〈小取篇〉中的「內膠而不解」句(參見http://zh.wikisource.org/wiki/墨子/小取)。本土派否定中華意識,把帶該種意識的人稱為「大中華膠」,特別指那些穿愛國外衣找着數的人;至於那些誠心誠意(在本土派眼中即是執迷不悟)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則饗以「真心膠」的加碼稱謂:「大中華真心膠」(按此定義,有朋友戲稱筆者為「半個大中華真心膠」;是耶?非耶?)。

「撚」: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訓讀。首先,把北京官話(普通話)「人」字偏讀成粵語的「撚」,成為粵語粗口中那個也指「人」的同音字;然後,借「撚」字的寫法成為書面語。此意思的「撚」字,「古」已有之,但不與京話「人」字直接相關。不過,最近重新出現之時,主要是本土派用於自嘲:「我地啲本土撚」,此即與京話的「人」字直接相關了。再晚近一點,因此地有基督教牧高調親政府反「佔中」,網絡上乃出現帶攻擊性的「耶撚」一詞,風行一時無兩,越出網絡而進入日常口語範圍,指的是只講靈修不理政事而結果站到統治階級立場反民主的那些基督徒(筆者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確,對字源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十分詳盡的《香港網絡大典》「耶撚」條細看 http://evchk.wikia.com/wiki/耶撚)。

粵語 v「香港話」
有理由相信,香港粵語,正像台語之於閩南語一樣,走上與大陸粵語官話(廣府話)分家之路,成為相關而獨立的「香港話」。本土派要捍衞的,最終不會是源於大陸屬於大陸的廣府話,而是移植到香港之後有其本身生命力與發展邏輯的另一種語文。這種語文,從純粹語言學的觀點看,不一定是一種獨立的語文,但政治因素影響,愈來愈多人那樣認為的話,就約定俗成,語言學家也管不了,甚至只能「拿香跟拜」。
這種筆者姑且稱之為「香港話」而未正式存在的語言,不僅在口語方面的發展已經大幅偏離標準粵語(粵語官話),其獨特的書面語也呼之欲出。後者不是指近來大家較多讀到的寫得很雅很正統的粵文,而是早已在本地民間存在,包含着大量英語字母、單詞、洋涇濱英語、日語漢字、和製漢字等外來語的「我手寫我口」的港式雜錦粵文。不少人會說,那麼不得體的東西,怎麼可以成為香港人的正式書面語?回應這個質疑,有兩點觀察。

其一是,台語的正式書面語不斷發展,其中帶有不少外來語,也有一些是源自閩南話而無漢字代表的詞語,都用拉丁字母編的或特製的音符標出。台文在這方面有優勢,因為四百多年來,有荷蘭、日本的語言學家替這個語言發明注音方法,現代台灣的一些語言學者繼續發展,寫法是漢字加少量拼音,已經漸漸規範。大家可以看看樣板【註5】。
其二是不少現代語言都包含着大量外來語,寫出來有的比較隱晦,有的完全明顯。
隱晦的例子是英語。英語有兩套幾乎平行的詞彙,一套來自古英語(Old English,本身包含一兩千年前的拉丁影響),一套是近數百年才大量滲進英語的拉丁字;兩套詞彙常可一一對應。舉例:write來自古英語,compose則是拉丁的;cat來自古英語,feline則是拉丁的;mind來自古英語,intellect則是拉丁的。兩套詞彙都用同一套字母串寫,外國人學英語常常不知道有此分別。

明顯包含大量外來語的最好例子就是日語。日語一兩千年之前開始吸收漢字及其他漢語元素;十九世紀之後吸收其他外來語;二次大戰之後大量吸收美、英語。吸收進來之後,漢字絕大部分保留原來寫法,其他的外來語則用「片假名」符號拼寫出。日文這方面,與上述「那麼不得體」 的香港語的民間書面版完全同構;不同之處不過是日文的外來語寫法大部分是經過規範化的,包含了日本語言學家和政府的努力。然而,這也許不過反映香港的語言學家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已。
用標準廣府話寫作,的確值得鼓勵,但那很可能還不是那尚未正式出現的「香港話」書面語的主流格式。因為那種寫法,仍然是北望的、不前衞的;從本土主義的角度看,或者只可以說是一種方向尚未調校得對的叛逆嘗試。

《氣短集》之二十七
《信報》特約評論員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戴耀廷 - 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



戴耀廷 - 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
原文連結
信報   2013年1月16日

梁振英應不會在《施政報告》中對2017年和2020年實現真普選有任何具體承諾。爭取落實真普選是不少港人幾十年來的盼 望,下一回政改討論已不能把這問題拖下去。不過,以現時形勢看,北京會讓香港有真普選的機會實在不大。那麼支持實現真普選的港人、泛民政黨和公民社會還有什麼可做?

過去的策略包括舉行大型遊行(如2003年七一大遊行)、變相公投(如上一回政改時的五區公投)、佔領政府總部配合絕食(如反國教科時的公民廣場),但面對政改,這些行動能有多大成效,實在成疑,因為北京不想香港有真普選的意願可能太強,而這些策略所產生的壓力可能還不足夠;因此,要爭取香港落實真普選,可能要準備「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佔領中環。

行動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違法地長期佔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要能產生足夠的「殺傷力」,這行動要符合以下原則:

一、人數

參與人數必須超過一個關鍵數目,若人數太少,警方可輕易抬走示威者。只要人數超過關鍵數目,在香港,有一萬人以上應可以達到效果,警方除非出動催淚彈和防暴隊,否則不能驅散示威者。要迫使警方使用更大武力,就是把政府處理這次行動所要付出的政治代價增加。當然人數愈多,效果愈大。

二、意見領袖

參與行動的人要包括社會的意見領袖,尤其是一些過去不曾違法,或不屬激進的政治領袖、前任官員、宗教領袖、學者等。他們的參與,顯示爭議已到關鍵時刻,連這些意見領袖也要被迫以公民抗命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整體社會可產生強大的感召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甘地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公民抗命運動。

三、非暴力

公民抗命的力量在於以違法、但非暴力方式去感召廣大群眾的正義感。一旦涉及暴力,將會大大削弱感召力。要產生最好的效果,組織者可以事前向全港表明,會在某一天某一刻進行佔領行動,並讓參與的人事前簽訂誓言書,明確表明不會使用暴力,只會和平佔領中環要道。

正式行動前,組織者可在進入中環的路口張貼清楚告示,讓駕駛者知道行動將要開始,不要把車輛駛入受影響的地區。示威者要在交通燈號轉為紅色和車輛都停了下來之後,才開始在各路口一起走到馬路中央,那就不會影響到自己及其他人的安全。

四、持續

佔領行動必須持續,那才能產生和累積足夠的政治能量。換言之,就是把公民廣場搬到中環去。一旦佔領開始,支援者可把各種物資搬到中環要道,建立廣播中心,並盡快透過互聯網及其他媒體直接向全港市民廣播訴求和訊息。行動更可把快樂抗爭加進去,在街頭舉辦嘉年華會式的集會。這必會把整個行動吸引全世界的關注,把 施予對手的政治壓力加大。

五、承擔罪責

公民抗命的行動屬違法行為,所以參與者必須在誓言書表明會承擔罪責。行動結束後,參與者應自行向執法部門自首,交執法部門決定是否對作出起訴。這也是保持此行動的政治感召力的重要部分。

六、時機

佔領中環是大「殺傷力」武器,絕不可以隨便使用,必須到了最後時刻,也是到了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夢想徹底幻滅時才可使用。時機把握不好,一方面不能召集足夠的力量參與,另一方面對其他人也不能產生出足夠的政治震撼力。

七、事先張揚

其實這大「殺傷力」武器並不需要真的使用,只要對手知道這大「殺傷力」武器存在,已可能產生作用。故此,大「殺傷力」武器不是秘密武器,反而要事先張揚,這也是為何在事前要參與者簽訂誓言書。一旦收集過萬人包括多位意見領袖的誓言書,組織者已開始實質部署行動,那就已可能給對手產生強大的政治壓力。

八、目標

我們必須明白,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在香港實現真普選,因此無論行動是否已付緒實行,一旦對手表明願意回到談判桌討論落實真普選的具體措施,那就要結束行動。若對手沒有依從承諾,行動可再次進行。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陳雲:抽水考


抽水考

近年,抗爭行動的發起人彷彿有了私有產權觀念,不隨便開放參與。主辦者禁止政黨介入,市民加入絕食聲援都要取得主辦者的特許令(franchise)。除非成為聽從號召的群眾之一,否則他們便會以抽水為名,譴責人家揩油水、佔便宜、分一杯羹之類。

抽水有幾重意思。抽水的原本意思,是用水泵抽水,汲水或泵水。幾十年前,香港家居打麻將,一群人相約在某家聚會,出場地的主人家在贏錢的一方抽取若干款項,抵消茶水款待之資,謂之抽水。在往日嚴禁開賭和聚賭的年代,打麻將用籌碼代替金錢,提供場地的一家不收取費用,抽水的錢一次買外賣食完,不給警方口實。

打麻將式微之後,抽水一詞留下,引申為揩油水、黐金糠、坐地分肥、博亂、博懵、趁火打劫、博大霧之類。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六日「五區公投」一役,泛民主派分裂為民主黨、民協對其他陣營,香港的反對黨從此很難共同進退,採取聯合行動。在政治上,一方發起行動,不喜歡人家來沾光彩或分薄成果,就抨擊人家抽水。有時別人批評一下,也說是抽水,借批評來「上位」,引人注目。

「抽水」這個指責,大家已經用得太濫,失去意義。我一向不用這個政治諺語,也呼籲大家慎用。這些憤世嫉俗又無所肯定的犬儒態度(cynicism),害得香港還不夠嗎?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香港人的尊嚴被政府和大陸人踐踏,難道這些否定一切共同行動的言論,沒有責任嗎?我們挑剔那些不大完美的聲援者的時候,難道自己有很是動機純正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也不能要求動機純正,豈可這樣來要求別人?成熟的社會運動,不須追求動機純正和心態一致,參加者共同行動、目標一致就夠,毋須統一心態。有時甚至目標不一致,但在現階段的行動大概吻合,也不必排斥人家參與和聲援。政治牽涉複雜的價值衝突與利益交換,容許各有議程,各懷鬼胎,在野的反對派更加要尊重各派的差異,行動上組成「非神聖同盟」(unholy alliance),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事。

非神聖同盟的名稱,也許難明,不如用「有限度合作」。我倡議的香港城邦自治論,就是提倡「有限度合作」的觀念,對待中國共產黨和大陸人。當然,有限度合作必須按照實際情況,每項議程來看,並非事事都是有限度合作,有些事是必須斷然拒絕的,例如雙非人、無配額控制的自由行及大陸留學生、東北邊境開發、龍尾人工沙灘,都是毫無合作餘地的,必須斷然拒絕。

2012年10月16日星期二

李偉才:明知不可為……


筆者年紀不小,卻仍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兼浪漫主義者。一些讀者可能知道,我於去年年底寄了三箱書籍給三位特首候選人。每箱六本書籍的內容,包括了《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貧富懸殊引發的社會問題》(The Spirit Level )、《全球暖化的嚴峻危機》(筆者撰寫的《喚醒69億隻青蛙》)等。

除了何俊仁外,唐英年與梁振英都有「回應」。前者是要我寄回一份授權書,謂競選完結後我同意書籍任由他們轉送他人;而後者的「回應」則是把書籍原箱寄回。

我當然明白,這是因為他們不能收授禮物的競選條例所至。授權書我是立即簽妥並寄返「唐營」競選辦。而至於「梁營」方面,剛好傑出青年協會於1月12日舉行周年大會,作為「傑青」一分子的梁振英會在晚宴前出席一陣子(要拉票嘛)。

作為前主席之一,我於是帶着沉甸甸的那箱書前往,然後當着CY的面前解釋:這不是什麼禮物,而是一個市民的一點意見,希望能夠對他在制定競選政綱時有所幫助。

就是這樣,我這箱書終於被收下來了。至於書籍(也包括寄給「唐營」和何俊仁的)是否從此被扔在一邊而永不見天日,已不是我可能控制的了。

2月28日是傑青協會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明日領袖高峰論壇」。其中一個環節由我主講「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料不到的是,出席下一個環節的CY會這麼早便抵達。我如常演講不覺有何特別,怎料翌日的「生果日報」作了這樣的報道:「傑青挑機 狼振英現形:狼振英噚日出席傑出青年協會搞的領袖論壇,諗住大談自己對領袖見解,但未發表偉論就先中伏。話說協會噚日喺狼振英入場時,安排1985 年傑青李偉才博士演講,其間李大談現時香港好需要英雄,而唔係只識為滿足一己權力欲嘅梟雄。狼振英聽到呢度,睇怕都覺有啲唔對路,但面上仲勉強叫做有啲笑容。 點知李博士話風一轉,講到心中嘅英雄人物,其實係劉曉波、胡佳、艾未未等人,仲話外國人視批評政府為愛國,全場家長學生聽到拍爛手掌。」這當然只是一段小插曲。最近(9月中),我再寄了數本書給邱騰華,並拜託他轉交給曾俊華、陳家強、陳德霖、黃錦星、陸恭蕙等。很快Edward已來電郵,謂已代為轉交。謹在此向騰華兄衷心致謝。

李偉才: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


自2005年開始,筆者先後在香港大學和浸會大學多次主持一個名叫「廿一世界全球視野」的通識課程,而每次的反應皆十分踴躍。我為此製作的圖文並茂的電腦投影片,由最先的數十張,逐漸增加至數百張。

除此之外,我亦常常被邀前往不同的機構和院校主持講座。我最想和聽眾分享的一個題目,正是這個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全球視野」。然而,在往往不足一小時的時間內,我當然不可能把數百張投影片全數播放出來。我於是把有關的內容濃縮,然後製作了一套只有數十張影片的電腦講義。為了突顯我要帶出的信息,我更為講義改了一個新的名字:「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

的確,在這個充滿着各種巨大挑戰的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實在需要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的英雄。但我們要做的絕不是望天打卦等待英雄現身,因為真正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便只有我們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英雄。

由於受到了不少人的鼓勵,我先後把這輯投影片放到我的「宇宙波瀾」部落格、個人facebook,以及「繁榮反思小組」facebook等網址讓更多人觀看。我亦透過電郵把它發給了眾多的好友。不久,一些好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便是把投影片配上音樂並放上YouTube。在此我必須感謝好友麥家凱兄(他的年紀其實較我小得多^_^)。他得悉此事後立即自動請纓說幫我進行製作。

就是這樣,今年4月19日,一套名叫《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的短片被放到You Tube。除了令投影片自動播放外,家凱兄還十分用心地配上了兩首有名的流行曲,難得是歌詞與畫面非常配合。至於是哪兩首名曲?恕筆者賣個關子,留待各位自行上網欣賞吧。

在此讓我以投影片中的數句名句與大家分享:「一種思維模式既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同樣的思維絕不可能令問題得到解決。」(愛因斯坦)「不要低估一小撮滿腔熱血和理想的人可以改變世界的能力。事實上,世界的每一次巨變都是這樣開始的。」(人類學家MargaretMead)「只要人民帶頭,領導者自會追隨!」(David Korten)。

[在每張影片停留的時間上,現時的短片仍有未盡善之處。最近已拜託家凱兄重新檢視,看看是否可以改善。]李偉才

李偉才:二十一世紀文明重建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最激動人心的時代!眾多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在富裕社會裏,更多的消費往往不能帶來更大的快樂,反而會導致種種壓力而帶來焦慮不安。「消費主義」不但正在摧毀地球,也喪失了增進人類福祉的效益。一些較為清醒的新世代年輕人,已開始追求一種物質較為簡樸但心靈卻豐盛的人生(稱為生活上的downshifting)。

另一方面,進化心理學的研究則顯示,自私固然是人的天性,但守望相助也是人的天性,而且兩者都是進化的產物。荀子和孟子並無矛盾:「法」應用來「抑惡」、「道德」則應該「揚善」,而後者絕非理想主義,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甘地說得好:「 大自然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卻不可能滿足他們的貪念。

」(Nature can meet everyone's needs, butnot everyone's greed.)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接受訪問時則說:「人類的文明必定會走回頭路。但這個轉變是主動地還是被動地作出,將是契機與災難的分別。」認清問題之所在我們便必須付諸行動。作為「全球公義運動」(global justicemovement)的一部分,「佔領華爾街」(與香港的「佔領中環」)行動或會暫時偃旗息鼓,但這只是一個偉大運動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除非我們消極地接受文明大倒退(以及因此導致的人道大災難)這個宿命,否則二十一世紀必須出現DavidKorten 在The Great Turning 書中所描述的「 文明大轉向」(the GreatTurning)。這個轉向必然包括企業的改造、政府的改造、社會的改造以及國際的秩序的改造。而最重要的是人心的改造。

這個轉向不會自動地發生,而必須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我們經歷了二十世紀共產政權的慘痛教訓,因此其間必須堅持開放與民主的核心價值。

「抗爭是硬道理」,但「民主也是硬道理」。

「華盛頓共識」破產,絕不表示「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是康莊大道。在民主自由、社會公義和生態和諧各方面,後者與前者一樣不可持續。在「反資反共、反霸反專」的大前提下,我們必須開創一條文明新路。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這個問題應該由所有看畢這二十篇文章的年輕朋友來回答。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二十(完)

李偉才

李偉才:制度的創新


二〇〇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經濟學家尤納斯(Muhammad Yunus)曾經說過:「貧窮應該屬於博物館,而不是現代文明的一部分。」處身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則這樣說:「如果窮人的苦難不是因為先天的因素,而是因為後天的制度所引致,我們便罪大惡極。」可是另一方面,哲學家波普爾(K a r lPopper)在他的巨著《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之中,深刻地批判了共產主義的理念如何扼殺開放、多元的社會。而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則雄辯地論證,沒有經濟自由便等於沒有人身自由,因此「計劃經濟」必然導致專制主義。

歷史發展的弔詭是,我們一直深信只有高舉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孕育出民主自由的制度。但過去數十年的歷史顯示,過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原來亦會嚴重侵害民主和自由。在過往,我們為了民主自由而維護資本主義;到了今天,我們同樣為了民主自由而批判資本主義。但我們不單要批判地「破」,還需要創新地「立」。也就是說,我們急需的是「制度上的創新」。

一九九七年英國首相貝理雅上台時,曾以著名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的學術理念為基礎,提出了「第三條道路」(The ThirdWay)的構想。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應該可以有超越共產主義的專制以及資本主義的流弊的第三種可能性。可惜的是,貝理雅敵不過大財團大企業的壓力,最後還是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經濟的巨浪之前低頭。更可悲的是,新工黨的「 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甚至加強了「 新自由主義」對社會的禍害。

但我們絕不應氣餒。面對着人心的迷失、認識上的偏頗、制度上的扭曲和利益上的阻撓,我們必須豪情壯志與沉着踏實兼備,一方面進行喚醒人心的宣傳教育,一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一方面進行制度改造和不懈的抗爭。

尤納斯所開創的無需抵押品的「 微額貸款」(micro-lending)、及以社群福祉而非盈利為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business),是近年來最令人興奮的制度創新。他的著作Building Social Business 大家不可不讀(可先上維基百科一看有關條目)。

其他的一些創新包括「維基協作」、「電子民主」、「員工所有制」、「負入息稅」、「綠色金融」、「無息貨幣」、「人工肉食」、「循環經濟」、「城市農耕」等。我們一方面要拒斥毛澤東的「唯意志論」,另一方面必須以牛頓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人類受想像力的束縛,遠多於他受自然定律的限制。」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九

李偉才

李偉才:制度的創新


二〇〇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孟加拉經濟學家尤納斯(Muhammad Yunus)曾經說過:「貧窮應該屬於博物館,而不是現代文明的一部分。」處身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則這樣說:「如果窮人的苦難不是因為先天的因素,而是因為後天的制度所引致,我們便罪大惡極。」可是另一方面,哲學家波普爾(K a r lPopper)在他的巨著《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之中,深刻地批判了共產主義的理念如何扼殺開放、多元的社會。而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則雄辯地論證,沒有經濟自由便等於沒有人身自由,因此「計劃經濟」必然導致專制主義。

歷史發展的弔詭是,我們一直深信只有高舉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孕育出民主自由的制度。但過去數十年的歷史顯示,過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原來亦會嚴重侵害民主和自由。在過往,我們為了民主自由而維護資本主義;到了今天,我們同樣為了民主自由而批判資本主義。但我們不單要批判地「破」,還需要創新地「立」。也就是說,我們急需的是「制度上的創新」。

一九九七年英國首相貝理雅上台時,曾以著名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的學術理念為基礎,提出了「第三條道路」(The ThirdWay)的構想。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應該可以有超越共產主義的專制以及資本主義的流弊的第三種可能性。可惜的是,貝理雅敵不過大財團大企業的壓力,最後還是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經濟的巨浪之前低頭。更可悲的是,新工黨的「 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甚至加強了「 新自由主義」對社會的禍害。

但我們絕不應氣餒。面對着人心的迷失、認識上的偏頗、制度上的扭曲和利益上的阻撓,我們必須豪情壯志與沉着踏實兼備,一方面進行喚醒人心的宣傳教育,一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一方面進行制度改造和不懈的抗爭。

尤納斯所開創的無需抵押品的「 微額貸款」(micro-lending)、及以社群福祉而非盈利為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business),是近年來最令人興奮的制度創新。他的著作Building Social Business 大家不可不讀(可先上維基百科一看有關條目)。

其他的一些創新包括「維基協作」、「電子民主」、「員工所有制」、「負入息稅」、「綠色金融」、「無息貨幣」、「人工肉食」、「循環經濟」、「城市農耕」等。我們一方面要拒斥毛澤東的「唯意志論」,另一方面必須以牛頓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人類受想像力的束縛,遠多於他受自然定律的限制。」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九

李偉才

李偉才:去碳化


一個擁有先進科技的文明竟然會選擇自我毀滅,這似乎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不幸,這種情況卻正在發生。

自然界充滿着「臨界點」、「反饋作用」和「延滯效應」。筆者之前提過,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期升愈兩度這個「臨界點」,則極有可能令世界上的凍土(tundra)融化而釋放出巨量甲烷(methane)。而由此加劇的溫室效應,將會透過「反饋作用」(即「滾雪球效應」)令全球溫度急劇飆升。

事實是,我們今天離這個臨界點只有一點二度左右。但由於自然界的「延滯效應」,科學家再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能夠於此刻便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如今大氣層內增添了的二氧化碳仍會繼續發揮它的增溫作用,以至全球溫度在本世紀內仍會升近一度。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十分接近懸崖的邊緣,但文明的

列車卻仍不斷向前衝……

前文亦指出,氣候災變所導致的水源短缺、糧食短缺、蟲害、瘟疫、熱浪、山火、颱風等,將令社會秩序及至國際秩序崩潰。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對抗全球暖化這場大戰中落敗,什麼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國族昌盛、世界和平等目標都會成為泡影。

那麼迄今「戰況」如何呢?一言以蔽之,我們現時所做的,與我們必須做的,之間存在着極大的落差。我們就像法國「溫水煮蛙」寓言中的青蛙,雖然水溫已一步一步上升,卻仍然沒有逃難的意志和決心。

巨大的人道災難已經逼在眉睫, 而每一刻的拖延都只會令災難升級。二〇〇

九年的哥本哈根氣

候會議失敗收

場,今年十二月屆滿的「京都議定書」無以為繼。但我們是否就此坐以待斃?

筆者對此當然絕不接受。我在此強烈呼籲:所有環保團體、慈善團體、宗教團體、有良知的學者及至公民社會中的每一分子,務必站出來兼大聲疾呼:為了我們,更為了我們的後代,政府必須把「去碳化」(de-carbonization of theeconomy)放到最高的戰略位置。

如何「去碳」而又保持能源供應?開源節流是也。開源是大力盡快開發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如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而節流是以高科技及改變生活方式以減低能源消耗。最關鍵的政策是立刻引入逐年遞增的碳稅(carbon tax)和大力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過渡期間還必須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電費補貼。

請大家自問:這些政策真的這麼難嗎?

說它們會嚴重打擊經濟乃天下間最大的笑話。世界毀了的話,還有什麼經濟發展可言呢?還是那一句:「人民帶頭的話,政府自會追隨。」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八

李偉才

李偉才:去金融化




金融的存在是為經濟活動服務,這本是最基本不過的常識。不錯,自股票市場發明以來,便有人專門從事「以錢賺錢」這個遊戲。但這個遊戲如果只佔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少部分,問題還不算太大。事實卻是,過去數十年金融的過度發展已到喧賓奪主甚至本末倒置的地步。

有人曾經計算,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全球「虛擬經濟」(virtua leconomy,即到處流竄的「熱錢」)的總值,是「實體經濟」(real economy,即全球的GDP)的二十倍之多。這種經濟雖稱「虛擬」,但當它玩火自焚而爆破之時,它對實體經濟的打擊卻是真實和沉重的,而首當其衝的不是那些國際炒家,而是無數積蓄盡喪和驟然失業陷入困境的平民百姓。

金融海嘯之後,各國領袖都提出要進行金融體制改革。但四年過去了,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聯合國委託以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為首的一群經濟學家花了兩年多所寫的金融改革建議書(一般簡稱Stiglitz Report),已於二〇一〇年面世(台灣譯本稱《扭轉全球化危機》),但傳媒幾乎沒有作出報道,而各國領導人也沒有作出任何積極的回應,情況令人沮喪和心寒。

不用說這也是一個十分大的題目,除了提升股票交易的費用以及更為嚴格監控各種衍生投資工具和買空賣空等投機性行為外,筆者還希望以下面幾個「思想炸彈」來引發大家「腦激盪」:一、把「商業銀行」(commercialbanks)和「投資銀行」(investmentbanks)作嚴格區分( 亦即恢復美國於三十年代訂立, 但於九

十年代被推翻的「 格

拉斯- 斯蒂格爾法

案」,the Glass-Steagall Act),並嚴格限制這些金融機構的規模,以防再次出現「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道德風險」;二、對龐大和短期進出的跨國資金(熱錢)抽取關稅(亦即一些學者建議了數十年的「托賓稅」,To bin tax);三、取消中央銀行,以後所有貨幣皆直接由政府發行;四、恢復以黃金(或其他一籃子公認具有價值的物質)為本位的貨幣發行制度,並逐步改變以美元為唯一收支結算單位的國際金融體系(例如形成」亞羅」、歐羅和美元鼎足而三的局面)(最後一點當然亦是「去美國化」的主要內容)。

顛覆性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打擊(過度膨脹的)金融以挽救經濟」。

美國學者 Kevin Philips 在其著作BadMoney(2008)中指出,縱觀過去數百年西方歷史,伴隨着每一個霸權衰落的都是「經濟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 o f the economy)這一趨勢愈演愈烈。但今天全球經濟已連成一體。如果我們不果斷地抗衡這種趨勢,全球經濟的持續動盪和衰落勢將無法避免。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七李偉才

李偉才:再全球化




去年十二月,筆者在《信報財經月刊》發表了一篇名為〈全球經濟復興之路〉的文章。指出了若要全球經濟真正復蘇,我們必須下大決心、立大宏願以「除三害」:「去美國化」、「去金融化」和「去碳化」。在此先讓我們看看「去美國化」的含義。

撇開殖民地年代被嚴重扭曲的全球經濟秩序不計,自二次大戰結束近七十年來,全球經濟乃遵循着一種「羅馬帝國邏輯」發展。在這種邏輯的「國際分工論」之下,各國經濟發展有多成功,端視乎它們能對「帝國」——即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富裕國家——輸出多少原料、製品和勞務而定。由於我們已完全習慣這種「出口主導」(export-led)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就像住在深海的魚,卻不知道自己住在深海。

戰後頭數十年,這種發展模式只是面對現實,可說無可厚非。但踏進二十一世紀並經歷金融海嘯之後,如果我們還不醒覺到這種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並且竭力改弦更張,則我們便是愚不可及。

「去美國化」其實並不單單針對美國。它的真實含義是:全球經濟起跌絕不應取決於一個人口不到全球百分之五的國家(美國)的昌盛與否,甚至不應取決於人口不到全球百分之二十的一群國家(歐盟與日本)的繁榮。特別是這些國家已是債務如山並靠賒借度日。

先有多哈一輪(Doha round)的世貿談判停滯不前,後有金融海嘯的衝擊,基於「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Consensus)的全球化綱領( 即「 市場主導」與「 新殖民主義」的相結合)已是分崩離析。筆者倡議的不是「 反全球化」而是「再全球化」。(r e -globalization)這個倡議包括兩部分:一、擺脫由「北方」富裕國家主導的羅馬帝國式「全球經濟一體分」,進而大大加強第三世界國家的「南——南合作」(最好是通過非美元的貨幣進行);二、在能源和食物這些關鍵環節,各國不應過分依賴貿易,而應該盡量努力達到「本土自足」(local self-s ufficiency)的地步。

在強大主流意識當前,上述兩項建議無疑離經叛道。然而,面對着金融債務和環境債務的雙重危機,長期住在深海的一項迷思必須被打破,那便是貿易固然可以大大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繁榮,但它本身不能製造財富。在國際關係日趨緊張而生態形勢更為危急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努力讓國際貿易回復到「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情況。「本土自足」是抗災的最佳保證。

能源自足的途徑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和地熱);糧食自足的途徑是高科技「城市垂直農耕」。借用戴卓爾夫人的名句:「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六

李偉才


李偉才: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

對問題的正確認識,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

現今世界的問題既是「過度發展」(overdevelopment),也是「發展不足」(underdevelopment)。前者針對的是世界上不到四分一的人口,而後者則包括其餘近四分三亦即接近五十億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老生常談,但這不妨礙它是事實。讓我們從兩組不同的數據來加以說明。第一組是「按國家劃分的溫室氣體人均排放」(請參閱《維基百科》的Listof countries b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per capita),第二組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與「生態足跡」的關係(請參閱《維基百科》的Ecological F ootprint)。

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兇。網上的表列把它們折算為「二氧化碳當量」,單位是公噸。從表中的二〇〇五年資料看出,美國人均排放當量是23.5,雖然不及澳洲的26.9,但乘以人口則總排放量位列發達國家的榜首(澳洲人口不到美國十分一)。

大部分人心目中,德國人和日本人生活水平絕對不低,但他們的排放量只有11 .9和10.5,亦即只是美國的一半。而法國更只有9.0公噸。巴西是南美第一大國,但排放量只是5.4。斯里蘭卡雖不算富庶,但也不屬貧困國家(它的醫療和教育制度比中國還要先進),其排放量是0.7。全球「國民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丹,其排放量更只有0.6公噸。

現在讓我們看「人類發展指數」與「生態足迹」的關係。從網上的圖表看出,高的指數不一定要求很大的足迹。當然,就現時而言,高指數國家的「 人均足迹」仍是較科學家計算出的地球「人均可負荷量」

為高( 請留意橫

軸數值2.1處的垂直線)。但只要我們發展出適當的科技(例如節能科技和可再生能源),我們應該能夠合乎地球生態負荷量而仍然獲得美好的生活(不用說,大力控制人口增長仍是當務之急)。

這個圖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聯合國「千禧生態系統評估」的結論,亦即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地球的「總生態負荷量」,其中一些更達百分之五十或以上。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達至一連串無可爭議的結論:一、對於地球上大部分人而言,發展經濟以改善生活仍是當務之急。二、這種發展絕不能追隨西方的模式,否則自然生態將會全面崩潰。簡單的計算顯示,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要活得好像一個平均的美國人,我們將需要多五個地球的資源。

更具體地說, 發達國家必須盡快實現「 負增長繁榮」(n e g a t i v e g r o w t hprosperity),而且還必須在國際層面實行「資源共享」;而發展中國家則必須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另類經濟模式」。另一個選擇是文明滅亡。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五李偉才

李偉才:「正軌」原是「歪道」


「正軌」原是「歪道」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的初期,世人確曾猛然醒覺了一陣子。人們驚訝地發現,金碧輝煌的繁榮背後,原來充滿着自欺欺人的超級泡沫,以及貪婪腐敗的巨大詐騙。有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有模式,不少人高調地提出了必須深刻反思和「回到根本」(back to thebasics)的呼籲。

很可惜,我們就像一個喝醉了的巨人,雖然在沉睡期間被一聲巨響驚醒了,卻因為貪睡而轉過頭即回復到沉睡的狀態。這個巨人不知道(也不肯面對)的是,方才的巨響是河流上游的水壩崩塌了,而洪水正順流而下,很快即會淹至並摧毀一切..

筆者早前的文章指出,現代文明的空前繁榮乃建築在兩大「透支」之上:第一個是天文數字的金融債務,而另一個則是自然環境備受破壞的債務。馬多夫(Bern ard Madoff)的「龐茲騙局」(Ponzi scheme)是金融海嘯中一個深具象徵意義的插曲。但從宏觀的角度看,現代文明的繁榮根本便是一個巨大無數倍的「龐茲騙局」!

令人沮喪的是,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四年,由於人們的巨大惰性,也由於當權者盡量維持「現狀」(特別是權貴利益)的政策,以及經濟學者不肯認錯的態度,文首提及的「深刻反思」只是曇花一現,至今已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絕大部分人很快便掉回舊日的窠臼,重拾固有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他們大多這樣想:金融海嘯是一趟不幸的事件,但我們下次只要小心一點便行了。

無論是平民百姓、專家學者或是政府高官,都在討論和期待經濟何時能夠完全復蘇,而全球經濟

發展可以重回「正

軌」。可從來沒有人敢於聲稱「皇帝根本沒有穿衣」,亦即金融海嘯前的「正軌」本來便是「歪道」!建築在債務上的繁榮是絕不可能持續的。我們一天不肯面對這個事實,難題便一天無以解決。

四年來,面對着種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各國政府根本沒有採取任何對症下藥的措施。在金融債務上,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基本上是以一個更大的泡沫來暫時掩蓋原來的泡沫。在自然債務上,國際「減排」協議已陷癱瘓、「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舉步維艱、二氧化碳的巨額排放仍不斷飆升、而全球暖化的惡果正日益顯現。直截了當地說,全世界的領導人都已經徹底失敗。他們不是脫離現實便是自欺欺人。

更嚴重地說,他們正帶領着人類走向絕路。

學者David Korten鄭重指出,當領導者無法有效領導,人民便必須站出來。他的口號是:「人民帶頭的話,領導者自會追隨!」(When the people lead, the leaders willfollow!)正是基於這個呼籲,筆者組成了「繁榮反思小組」。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四李偉才「正軌」原是「歪道」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的初期,世人確曾猛然醒覺了一陣子。人們驚訝地發現,金碧輝煌的繁榮背後,原來充滿着自欺欺人的超級泡沫,以及貪婪腐敗的巨大詐騙。有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有模式,不少人高調地提出了必須深刻反思和「回到根本」(back to thebasics)的呼籲。

很可惜,我們就像一個喝醉了的巨人,雖然在沉睡期間被一聲巨響驚醒了,卻因為貪睡而轉過頭即回復到沉睡的狀態。這個巨人不知道(也不肯面對)的是,方才的巨響是河流上游的水壩崩塌了,而洪水正順流而下,很快即會淹至並摧毀一切..

筆者早前的文章指出,現代文明的空前繁榮乃建築在兩大「透支」之上:第一個是天文數字的金融債務,而另一個則是自然環境備受破壞的債務。馬多夫(Bern ard Madoff)的「龐茲騙局」(Ponzi scheme)是金融海嘯中一個深具象徵意義的插曲。但從宏觀的角度看,現代文明的繁榮根本便是一個巨大無數倍的「龐茲騙局」!

令人沮喪的是,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四年,由於人們的巨大惰性,也由於當權者盡量維持「現狀」(特別是權貴利益)的政策,以及經濟學者不肯認錯的態度,文首提及的「深刻反思」只是曇花一現,至今已是消失得無影無蹤。絕大部分人很快便掉回舊日的窠臼,重拾固有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他們大多這樣想:金融海嘯是一趟不幸的事件,但我們下次只要小心一點便行了。

無論是平民百姓、專家學者或是政府高官,都在討論和期待經濟何時能夠完全復蘇,而全球經濟

發展可以重回「正軌」。可從來沒有人敢於聲稱「皇帝根本沒有穿衣」,亦即金融海嘯前的「正軌」本來便是「歪道」!建築在債務上的繁榮是絕不可能持續的。我們一天不肯面對這個事實,難題便一天無以解決。

四年來,面對着種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各國政府根本沒有採取任何對症下藥的措施。在金融債務上,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基本上是以一個更大的泡沫來暫時掩蓋原來的泡沫。在自然債務上,國際「減排」協議已陷癱瘓、「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舉步維艱、二氧化碳的巨額排放仍不斷飆升、而全球暖化的惡果正日益顯現。直截了當地說,全世界的領導人都已經徹底失敗。他們不是脫離現實便是自欺欺人。

更嚴重地說,他們正帶領着人類走向絕路。

學者David Korten鄭重指出,當領導者無法有效領導,人民便必須站出來。他的口號是:「人民帶頭的話,領導者自會追隨!」(When the people lead, the leaders willfollow!)正是基於這個呼籲,筆者組成了「繁榮反思小組」。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四李偉才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李偉才:馬照跑、舞照跳、死路一條

馬照跑、舞照跳、死路一條

早前一篇文章,筆者介紹了由聯合國發起的「千禧生態系統評估」研究計劃。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多方面皆已超出了地球的「總負荷量」。也就是說,我們的繁榮乃建築在「透支」之上。
其中最嚴重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人類如今每年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一百億噸,其中超過一半已無法由大自然吸收而在大氣層中累積。結果是,今天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較工業革命前期高出百分之四十,而且這個含量還在不斷增加。

透過了溫室效應,這一增加已令全球的平均氣溫在過去一百年樣加了零點八度。這個看似不大的升溫,已於過去數十年導致:一、兩極冰帽(特別在北極)及全球高山上的冰雪急速融化;二、海水受熱膨脹和冰川融化致令海平面不斷上升;三、熱帶氣候向兩極伸展和低地氣候向高山蔓延,結果是生態平衡備受干擾,物種大量消失和疾病蔓延;四、海水酸性不斷增加,海洋生態備受破壞,珊瑚和魚類大批死亡;五、氣候反常加劇,澇、旱、熱浪和特大山火頻繁,風暴的破壞性和殺傷力大增……

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如果格陵蘭的冰雪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會上升七米;而假若南極洲最脆弱的冰架融化,海平面會再升五米。但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在這些災難來臨之前,我們的社會和國際秩序,可能早已因為水源和糧食的短缺而瓦解。

水源因何會短缺?這是因為人類賴以維生的淡水,一是來自河流一是來自地下。河流的源頭是高山的冰雪,而隨着這些冰雪不斷消失,世界各大河流將會逐步枯乾。至於地下水源便更為不妙。過去大半個世紀,人類抽取地下水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這些水源能夠自我補充的速度。在可見的將來,國族之間對水源的爭奪,將會導致無數的衝突。而水源的缺乏,會令不少地區的人無法維生,結果是出現龐大的難民潮,國際的秩序備受衝擊。

水源短缺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糧食短缺。要知自二十世紀的「綠色革命」以來,人類賴以為生的農作物已愈來愈依賴灌溉。隨着水源的短缺,糧食的生產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因氣候反常以及由此帶來的蟲害,會令農業雪上加霜。而石油的日益短缺和價格日高,會進一步令糧食的價值繼續飆升。

這還不止。科學家鄭重指出,無論如何我們也必須把全球升溫控制在兩度或以下。因為一旦超越這個升幅,自然界中大量的惡性循環效應將會加劇(如凍土的融化會釋出大量甲烷,令溫室效應大大加劇),而眾多一發不可收拾的巨大災難將會發生。按照目前的形勢,我們只有不足十年時間力挽狂瀾。至今大家應該明白為何本文的題目是「馬照跑、舞照跳、死路一條」!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三李偉才

李偉才:公平何價?

公平何價?

假如我們指出在金融海嘯中,那些超高薪酬卻仍貪得無厭而又不負責任的金融界CEO,在闖下彌天大禍後仍可逍遙法外甚至拿走大筆花紅,乃如何有違社會公義,自由經濟擁護者的典型回應是:「正如有人天生貌美有人天生平庸,世界本來便是不公平的嘛!」似乎世人都無知幼稚有昧現實。然而,只要有人被發現騙取福利援助,他們卻會立刻跳出來破口大罵。可悲的是,現代經濟學已經成為了這種「雙重標準」的幫兇。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研究表示,人類先天擁有追求公平的心(請參閱《維基百科》Ultimatum Game條目)。事實上,貧富懸殊加劇會導致社會不穩已是常識。過去數十年一系列研究更加顯示,社會上的不平等與眾多的社會問題存在着極其密切的關係。

兩位社會學家Kate Pickett 和RichardWilkinson 於二〇〇九年發表了一本名為The Spirit Level - Why More Equal SocietiesAlmost Always Do Better 的書籍,其內綜合了上述的多項社會學研究,指出了在超越某一個小康的生活水平之後,一個社會裏的眾多的社會問題如人際關係疏離、社群價值失落、生活壓力、精神病發率、暴力罪行、青少年濫藥、少女未婚懷孕、社會流動性、甚至於癡肥、學業成績、平均壽命等,都與這個社會的絕對富裕程度關係甚微,卻反而與這個社會裏的貧富懸殊有着直接的關係。

研究人員不但比較了數十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迥異的國家,更比較了美國數十個州份之間的差異。結果十分明顯:愈是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或州份),其社會問題也愈為嚴重。相反,一些小康但較為均富的地方,社會反而更健康和諧(《維基百科》中也有這本書的介紹)。這實在是很大的啟示和諷刺。在上一篇文章,筆者指出了GDP是一個如何狹隘偏頗的指標。如今,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這個錯誤的量度如何令人類文明誤入歧途。

當然,上述研究揭示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與「社會內的貧富差距」這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correlation),但稍為認識研究方法的人會知道,「相關不一定等於因果」。兩者之間的確切因果關係(如果有的話),當然有待更深入的探究。而另一方面,這種「相關」也不是沒有例外的,例如香港的貧富懸殊接近世界榜首,但平均壽命也是名列前茅(這正是為什麼書名中有「Almost」這個字)。

同樣深富啟發性的,是「 生態足印」(ecological footprint)與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之間的關係。但因篇幅關係,筆者只能夠呼籲各位再上《維基百科》(英文版)一看,並細嚼背後的含義。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二李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