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0日星期三

父子

趁聖誕前提早收爐,遲遲才去看《父子》,星期二嘛,請埋朋友睇都係$90。
對於譚家明,報導說上一部戲已是17年前,那個時候小弟尚未成年,最深印象的譚導演作品是82年的,原來已是24年前,我只記得那場電車戲,湯鎮業與夏文汐(當年性感有型icon)在車上纏綿。

看的是兩個小時版本(是否導演版了?),看罷,朋友話「套戲都唔係講父子O者。」「本來套戲係根據馬拉一段新聞,一對父子賊而改編而成,所以本來就叫《父子賊》。」一邊講,一邊諗,導演想表達甚麼?

別以為我不滿意,相反,我認為這是港產製作難得的佳作。
形容人家的作品是「有誠意」,通常等於話套戲眼高手低,於是如果你再問我,我會答「這戲拍得相當細致,也感人。演員的表演是80年代港產片高峰期水準。最最難得是自90年代,香港已沒有人拍這種電影了。」

司馬燕個仔仔叫吳景滔,單單看他一個人表演也就值回票價。戲中有兩幕足以叫他拿影帝:楊采妮「拋夫棄子」,郭富城一個人在家中大發脾氣,吳小朋友一邊哭,一邊叫「老豆,你可唔可以追番媽咪?」;下一幕,依然是在昏暗的石屋內,媽媽離去了,爸爸好惡,他一邊走近爸爸,一邊怕……。

現實中,譚家明是王家衛師父,傳聞當年拍《阿飛正傳》,拍到一半搞唔掂,王只好請師父出山,結果片是譚剪的。
看《父子》,那些景那些情,看過王大導的朋友可會如我一樣:覺得「咁拍就O岩啦!」?那些情節,細致有序;感情,結結實實。《父子》故事發生在馬拉,那些樹影那些黃昏,的確使我想起了《花樣年華》,只不過香港已經沒有這種浪漫情景了,於是王大導要拍香港,只好回到了60年年代。

看到了楊采妮要離父子而去,看到郭富城抱著她,求她多給一次機會。楊再設了一計,好等郭與子去遊玩時執包袱,郭回家發現時嚎哭。伴侶離去過,你不會沒有感覺的。

郭富城放盡的演個「死仆街」,但楊也不是「好人」,她一直在問姐妹:「我這樣太自私了嗎?」結果她選擇了跟別個男人結婚,離去了,把兒子丟下不管了。戲中只有「父母子」這三個人主演,甚他人都是閒角(林熙蕾演個妓女,和郭富城拍了兩場實實淨的床戲外,也沒有甚麼戲演),寫郭爛賭,但在戲中他的賭友甚至沒有出現過。而三個人之中,只有個仔有良心,小時候在同學家中偷了一只金表,到長大了也把它尋回,交還同學老父。

最後,當背景鋼琴聲暴至時,是全戲感情最澎湃的一幕。在那昏後河邊,長大了的boy以旁白說著:聽說父親結婚了,就住在河邊,然後,對面岸兩個身形出現了,扶著老父殘軀的是一個大肚婦人,然後兩人轉了一個圈,就消失在黑暗之中。大家甚至沒有看清郭富城的面容。

這一幕,剪接得連只有十分鐘戲的徐天佑都演得太好了。


但何解選這個題材呢?
戲中除了boy這個十歲子孩,那兩夫妻之間甚至沒有愛。
戲拍得盡量寫實,但在香港,畢竟是廿一世紀了。我們不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於是拍一齣《單車失竊記》,寫寫現實大環鏡有多殘酷。如果寫自私,周長勝(郭富城)這個死仆街又魅力不足,他不是《大國民》的charles foster kane,為了自己,要買起你控制你,甚至為了贏取掌聲,建一個國家歌劇院,捧自己那雞仔聲老婆做大佬倌,要佢上台出醜!自私,需要權力的配合,才特別顯得醜惡。否則只係蝦下老婆仔女,惡唔起。
香港太多周長勝了。我都見過不了,賭錢把家當子女老婆都輸了。把他們拍成主角,一定感動得到他們的老婆仔女,只是,格局就顯得小了點。

我哥兩星期前叫我帶老豆去睇,好彩無,否則睇完尷尬死,返家途中唔知講乜。家父年輕時就係爛賭如此,如果我媽學似楊采妮,我應該係真實版boy。

都話上一代女人堅忍毅力非凡。
我們就似是最後看見恐龍的男人,看著她們消失。看著自己的母親伯母,再看看街上公司的女孩,我們明白當中的分別的,相信我。有機會再寫。

1 則留言:

傻四 說...

入場時,以為會睇到父子相依為命的感動場面;結果,只睇到父對子無愛,夫婦間無情,結果係﹣﹣感動不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