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讓我們對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立論 作一總覽: 一、人類的自私本性令他不斷地追求個人效益(utility)的最大化,而這些追求是完全按照理性進行的(「 經濟人」Homoeconomicus的假設)。 二、個人利益(效益)的量度指標是對「貨財與服務」的「消費」(consumpt ion ofgoods and services)。 三、「社會的福祉」是個人效益的總和,亦即由貨財與服務總額構成的 GDP。 四、每個人基於自私的本能而在市場上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得出的不是無休 止的混亂與紛爭。相反,透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最後反會導致社會整體利 益的最大化(這當然便是亞當.斯密所闡述的「無形之手」)。 五、上述的「市場機制」嚴格來說是指市場處於「完全競爭」(perfect comp etition)下的狀態。「完全競爭」的大前提是:甲、有無限數目的供應商和消費者(因此沒有任何人或集團可以操控價格);乙、任何人皆可隨時從事(或離開)任何行業的生意;丙、供應商和消費者都掌握着完全的市場信息(perfect inform ation);丁、供應商和消費者都可以對上述的信息進行完備的分析和準確的計算;戊、市場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微乎其微,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六、在上述「完全競爭」(又稱「自由市場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的前提下,資源的配置已達到最優化。也就是說,按照「邊際效用理論」(marginal uti litytheory)的分析,我們無法把資源進行再分配,而不令某些人的利益受損。這便是著名的「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論旨。 七、同樣在「自由經濟」的前提下,「供應會創造自己的需求」( 薩伊定律,Say'sLaw),因此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問題;八、進一步的推論是,市場總會找到它的平衡點(equilibrium level)。也就是說,「市場均衡」(market eq uilibrium)是常態,而「不均衡」(市場波動)只是 短暫出現的過渡性狀態。 九、經濟活動所產生的「 外部效應」(externality)即對第三者——包括對自然界——的影響,不屬於經濟學的主要課題。 各位如果讀得頗為辛苦,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這些基本立論當中,大多脫離現實甚至有悖情理。例如它把人約化為不斷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生物體,這是把複雜的人性過度簡化了;可另一方面它假設人類擁有「超級理性」和「超級計算能力」,卻是把人的能力過度抬舉了。有學者便曾經幽默地說:「自由市場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它從來沒有真正出現過。」(There is nothingwrong with t he free market; it's just that noone has tried it yet.)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七 李偉才 |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李偉才:脫離現實的經濟學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