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李偉才:官、商、學勾結

官、商、學勾結

面對貧富懸殊加劇,有些人會說這是「新科技革命」加「知識型社會」加「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但問題是,這些發展趨勢不是外星人加諸人類,而是我們抉擇的結果。趨勢既由人所開啟,自然可以由人所修訂和改變。

另一些人則可能指出,空前富裕的世界裏還存在廣泛的貧困固然可恥,但所謂「官商勾結,魚肉百姓,自古皆然,何足怪哉!」上述兩種相反觀點各有道理。過往,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和既有社會秩序,確有「天子受命於天」、「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思想。傳統社會裏這些思想也確實發揮巨大作用,令人們甘於接受現狀(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西方)。但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我們已經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傳統社會」步進講求理性和科學的「現代社會」,經濟學作為一們科學,不應為某一階層或某一意識形態服務。然而,有識之士指出,貌似「超然」的現代經濟學其實正為既得利益階層服務。如果以往是「官商勾結」,今天則是「官、商、學勾結」。

在以往的文章裏,我們已看過「市場崇拜」如何妨礙貧窮問題的解決,以及如何一步步蠶食社群價值。就經濟動盪而言,「市場至上」論者皆認為「市場均衡」是常規而「失衡」只是例外,因此我們對經濟動盪(包括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蕭條和本世紀初的金融海嘯)實在不應大驚小怪。一些死硬派的經濟學家會進一步指出:「市場是永不會錯的」(the marketnever fails),而一切經濟動盪都只是市場的「 自我調節」。假如你在這種調節中驟然失業甚至積蓄盡喪,只是你的運氣不濟吧了。

就環境危機而言,現代經濟學的為害在於以下兩大預設:一、大自然資源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某種資源有耗盡的時候,市場機制加上人類的聰明才智也很快便導致代用品的產生。也就是說,「自然資源的限制」這個因素毋須被納入經濟分析之中;二、經濟活動的確可能會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些影響屬於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應」(externalities)。如何處理這些效應屬於社會的問題,而不是經濟學的問題。

「官、商、學勾結」可以是「隱性」或「顯性」的。前者是有關學者完全相信自己的一套而並不為誰的利益服務。至於後者在美國最為明顯。其間的政府高官、大企業CEO,以及大學名教授之間的「旋轉門」運作,已經到了完全厚顏無恥的地步(紀錄片Inside Job 中的數段專訪不能不看)!

我們需要怎樣的繁榮.十 李偉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