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桂枝湯(下)

*以下中醫筆記可能有錯,為免誤人請勿轉載。如有錯請指正,謝謝!

((from track 04 26 mins)


甘草:
如果甘草是烤熟的話,比較是補中土的胃氣;如果是生的話,甘草有個名字叫"國老",國家三代老臣,主要是調節紛爭。土氣是各氣調和之氣,土氣的味道是甜味。因為甘草是各種東西中最甜,所以他最緩。中藥之中可以代替類固醇的,就是甘草。發炎甚麼的,一遇到甘草,甚麼都慢下來,病也慢也下,藥也慢下來,甘草可以解毒,甚麼遇到都會變得很慢很弱,甚麼都會變弱。

如果把甘草當補脾胃藥的話,是有一點希望,可是實際上,甘草長期吃太多,脾胃都會變得很慢,會變月亮眉,吃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吃甘草吃太多也會有問題。甘草雖有補性,(補的話), 要用別的方法。

金創(用) 解毒,如果有什麼地方受傷、發炎,那用甘草可以。

生甘草是很好的消炎藥。

甘草:氣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補中。)

---
(28 mins)
那,在張仲景的書裡面,甘草的公式是甚麼?

一般來講,一個方劑裡面,有甘草他就會比較調和,例如很猛烈的藥就會變得比較不猛,變得比較溫和,它作用的時間會拉長。譬如說,一顆附子喝下去,身上一陣大熱,一陣子又過去了。可是,你甘草跟附子一齊放,你就會覺得它緩緩、溫溫的。所以像麻黃湯呀,要它的藥性不那麼猛烈,就需要甘草。

可是,如果只是要緩和藥性的話,甘草只放一兩,譬如說,麻黃湯就放一兩。

可是要補脾胃,要放三兩起跳才有用,譬如說,理中湯就放三兩,瀉心湯還放四兩。

那,桂枝湯放二兩,是有甚麼意義呢?甘草最甜,代表土,凡是一個人的脾胃(土),甘草放了二兩以後,人的中焦會形成一個場域,葯的能量會形成一個地平線的東西,一旦有了甘草,桂枝往上面去,芍藥往下面收,所有的藥,都知道那邊是上那邊是下。

哪個時候甘草不能用的呢?柴胡龍骨牡蠣湯(講到少陽再講),可是它要治的位置(作用點)不一定在哪裡,因為一放了,他上下的藥性就已經決定了。

這些事情,你在一條一條方劑比較的時候,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另外甚麼時候不能用甘草,就是當你陰陽離決的時候。譬如說,這個的陰已經掉下來了,陽已經跑上去了,身體的力量已經分成兩撥了,中間已經空了,那就通常不用甘草。甘草只有在陰陽在中間還有介面的時候用,如果中間空了,甘草就沒有作用點。例如用烏梅丸、白通湯,都是用其他藥接起來的。

這裡不是講很詳細,甚至不是很正確,因為中間還是有例外,有特殊情況,可是大概來講,甘草決定 (藥) 作用的中軸。

---
(33:40 mins)
桂枝湯這個湯,煮出來以外,喝完一碗桂枝湯以後,起碼要喝一碗熱粥。不喝粥起碼要喝熱水。

因為喝桂枝湯是不會發汗的藥。喝了不一定會出汗,喝了熱粥以外,會發一點汗,桂枝祛風的力量,由生薑引到衛份,把風邪發出去,然後芍藥把血收回來。生薑把桂枝撥出去,大棗呢,把能量補回你的血管裡面,然後甘草讓它知道那裡是上,那裡是下。所以我常常說,桂枝湯古稱小陽旦湯:桂枝跟芍藥形成一個大圈圈,生薑跟大棗形成一個小圈圈,甘草給予它一個地平線,真的看起來就像一個剛起來的太陽耶。

從前有同學聽我講,就說:這是一門內功。

這的確是一門內功。

從前的人,有內功這樣運轉,自然病就好了。我們不會內功之後,中藥就取而代之。

---
(37 mins)
桂枝湯煮法: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上五味,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執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藥,咬破之後,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把渣撈掉,溫溫的喝一碗,喝完,馬上就吃稀粥一碗。

微火: 火也不會太弱,由七碗水煮到三碗,大慨是 20 多到 30 分鐘。(桂枝湯是要快煮的藥。)


溫覆:坐舒服一點,蓋棉被,加衣服。

遍身執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發汗是需要一點媒界,那滲出一點點汗/一點點濕就可以了。
不可令如如水流漓: 不可以發大汗 (eg 泡三溫暖,發大汗,會脫陽、二度感冒。)
---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証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病瘥:如果吃完一碗,病好了,那就把另外兩碗倒掉了。

沒好:如果吃完一碗,病沒好,那就再喝一碗,再喝粥,蓋棉被,躺一躺……(這應該是4-5個鐘頭後)

若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喝一碗不發汗,可喝密一點 (不一定要等四小時才喝下一碗),半天內可喝三碗。

若病重者:周時(24小時),可喝6碗(兩帖);桂枝湯不大傷身,可喝二、三帖,等到汗一出就會好。

若用科中,桂枝湯可用4-6克。有同學就問我,可是藥罐上寫只能用1.5克,那是因為國家規定。一般的科中濃縮比率,是4-5倍,算起來只有16公克,大概=5錢,不多。

你越熟桂枝湯的路線,可以用越少。

吃了以後就吃粥,蓋棉被,要照法吃藥。

科中,用1.5 - 8瓢都可以,因為藥粉都是澱粉,超過8飄就不舒服了。(1.5- 2 瓢可當預防,保護自己的藥)

快要感冒的時候,就趕快吃,後腦僵僵的,趕快吃,可當預防。

---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惡等物。

總以言之,禁生冷 (因喝暖藥就不要吃冰的東西),要吃容易消化的東西。所有要花力氣消化的東西,都不要吃,要省脾胃的力氣。要吃米粥、白飯,清淡一點。

別以為乳酪好消化,就是因為它不好消化,才會直進直出。
---

(from 50 mins)
批醫宗金鑒(以時方解經方),不記。

---

(track 05,講老師師承不記)

(50 mins)
第六卷:18條,20條
桂枝湯禁忌:

一: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需識此,勿令誤也。


解肌:桂枝湯的功用,是把你肌腠裡的風邪,推出去。

傷寒論後代的研究者都把”解肌”,跟”發汗”這兩個字作對舉。解肌,是把進入你肌腠之間的風邪鬆鬆的趕出去;發汗,是指如果你傷於寒,一滴汗都流不出來,需要用到麻黃把你的寒邪”pai"的把汗擠出去的話,那叫發汗。

凡是解肌、跟發汗的藥,不要搞錯。麻黃湯証不能用桂枝湯,桂枝湯証也不能用麻黃湯。

張仲景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常需識此,勿令誤也。常=恆久不變,就是”一直把它搞得很清楚,不要搞錯”,翻成白話,等於說:你到死給我記住這件事呀。這麼重。

發不出汗而脈浮緊,千萬不要用桂枝湯!


---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我手上沒有足夠的資料,漢朝的人,酗酒是喝酒到甚麼程度。

怎樣是酗酒?酒客,就代表”酒是你的主人”。那你活成這樣子,一天喝多少的酒呀?

如果只是下班喝一杯,那你喝桂枝湯有沒有事呀?幾乎也不會出事。



我有一個朋友,喝酒喝到有痔瘡……

如果是酒客,身上一定有很多濕毒。那桂枝湯一喝進去,藥性一起來,一定把胃中的濕熱之氣都帶起來,然後他就會吐。

他就說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因為桂枝湯是甜甜的,張仲景的意思是,喝酒的人都不能用甜的嗎?

我覺得是對的。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這個幾百年來都沒有人見過,可以先不管。除非你酗酒酗到那種程度吧,如果你身體有積聚很多濕熱,會找一些孔道鑽出來,就會吐膿血。

至於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清初有個作家李漁說,如果有客人到你家,你不知道該奉茶或奉酒,怕失禮,那你拿一盤點心,一半鹹,一半甜。喝茶的人絕不抓鹹點心,喝酒的人一定不抓甜點心。那你就知道該逢上茶或酒,客人就會覺得很貼心。

就是說,酒客都吃鹹的,而喝茶的,有點甜點茶才好喝。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呀?有啊,中國人的茶客跟酒家,就是這樣分的。

---
那如果你剛好喝了一點酒,回家沒酒醒就感冒了,那怎麼辦?

他說很簡單嘛,你在桂枝湯裡面加一些解酒藥就可以了。如:葛花解成方,或單味藥茱萸。 所以桂枝湯還是可以用哦。


很簡單嘛,桂枝湯裡加點解酒藥就行了,如:葛花解成方,或單味藥茱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