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唔要供屋要公屋]:居屋不是救世主

(轉載自《青年拒當樓奴運動——中大迎新專號》)

樓市狂飆,買樓租樓皆昂貴,哪怕我們大學畢業也勢將為頂上片瓦前途盡毀,是買是租都難逃直接或間接的樓奴宿命。住屋難求之下, 大小政黨紛紛要求「復建居屋」, 連曾蔭權也聲稱香港沒有居住問題只有置業問題,彷彿只要有居屋人人就歡天喜地買樓「上車」, 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當政府宣佈在今年十月決定是否復建居屋, 輿論幾呈普世歡騰之勢, 有如慶祝救世主下凡。

供樓三十年盛惠四百萬
到底居屋是甚麼?居屋是由政府指定興建的房屋,按市值估價七折出售。雖說賣得比較便宜,而且由政府撥地,看起來買家佔盡便宜,但實際上居屋曾是房委會最重要的財源,粗略估計出賣一棟居屋的收入可以讓政府再建三棟,可謂暴利滾滾來。換言之,居屋是政府親身扮演地產商之下的產物,若說它「便宜」,只不過是私人地產商壓榨得太瘋狂而已。

不過,這種「相對便宜」本身在香港這個樓奴地獄仍然有其叫座力。除了市價七折,一般私樓要求三成首期而居屋只需一成,也是較低的買樓門檻。可是一間居屋到底賣多少錢?以去年六月發售的第六期居屋貨尾為例,全新單位售價可達328 萬,一般貨色也少不了一兩百萬。328 萬,若配合同期市價升幅,換算成今天的價錢大約是412 萬,即使我們畢業後死慳死抵每月儲五千元,光是儲首期已經花去七年。這還要是假設七年內一直維持收入、支出不變的情況之下才成立的計算,一旦進修、失業、家人急病,全盤計劃都要拖延。儲到首期,抽中居屋,惡夢才剛剛開始。更少的首期,意味更長的還款期或更高的供款額,以上述那個現值412 萬的單位為例,若利率為三厘,就算拖到供三十年樓,每月供款依然要15,633 元!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才18,000 元,我們當真確定自己每個月可以擠得出這筆鉅款供樓,還要擠到年近六十?縱使找到一半價錢的偏遠新界居屋小型單位,供款負擔還是不輕,兼之上班上學的交通支出隨之增加,日子並不好過。

與私樓比較,居屋可能便宜;與市民入息比較,居屋一點也不便宜。居屋不能讓我們打破樓奴宿命,只是將奴隸主由李嘉誠變成特區政府——記住,假如收入稍微優渥的大學畢業生尚且如此,對舊區裡唐樓內到處塞滿的劏房居民來說,說居屋是住屋問題的救世主,形同放屁。

壓抑樓價居屋原是詐
坊間亦有另一種講法認為復建居屋能「壓抑樓價」,尤以金融地產節目說得最為繪影繪聲。儘管各種傳媒吹風可能在三兩天內「影響投資者信心」,但中長期情況就要看事情本質。房屋作為商品,只要有人接貨,價錢就會升。誰去接貨?打從八十年代末,香港樓市已受外資左右,只要全球熱錢湧入樓市,樓價就大升。反過來說,九八金融風暴導致資金撤離,才是樓價被壓抑的原因,與居屋無關。再說,居屋也不會建在樓價最熾熱的中區、半山或旺角。想靠復建居屋「壓抑樓價」,方便自己低價買入私樓,無異天方夜譚。

況且居屋終究還是會推回市場買賣的, 而且重新賣出時不是以市價七成發售, 而是業主必須先向政府補回地價。到頭來二手市場上的居屋還是以市價炒賣, 云何「壓抑樓價」?

當房屋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投機炒賣就是少不免的事,亦即市民注定淪為樓奴。靠居屋「上車」是甚麼意思?就是藉居屋投入這個炒賣遊戲,要勝出只能期望樓價越炒越高,令更多無房產者淪為樓奴,斷不會期待「壓抑樓價」。居屋不是救世主,而是促成樓奴地獄的幫兇。要找可以負擔的住屋,要找樓奴地獄的出口,首先要找到非商品化的房屋。

1 則留言:

匿名 說...

「更少的首期,意味更長的還款期或更高的供款額」

首期多又話門檻都入唔到,首期少又要話令到供款期長左. 同樣既樓價, 係唔會減既情況下, 當然比人盡快入到門檻比較好. 居屋, 雖然唔叫好平, 但已經係目前比較理想既一個做法. 人想申請居屋都係想要有安全感, 入到門檻唔係純金錢上既角度, 亦都帶比人一份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