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大青龍 + 小青龍

注意:
*以下紀錄只供個人學習用途。
不定期抄寫。
*有錯請指正,
謝謝!


(track 18)續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我們的大小青龍湯,究竟要歸類做桂枝湯系列,或麻黃湯系列的藥,其實是一個蠻有意思的思考點。

好比說,小青龍湯有加減法,有時候加半廈於加栝蔞裡面,有時候加麻黃於栝蔞裡面,其實小青龍不見得一定要用麻黃,所以它的麻黃是屬於可有可無的狀態,他的主機構,是屬於桂枝+芍藥+甘草,然後加一個結構,是”乾姜細辛五味子”結構。也就是說,小青龍湯裡面看不到入營份的棗子,也看不到由營入衛的姜。所以你會知道,小青龍主軸是走桂枝湯的路,可是它驅邪的方法跟桂枝湯不一樣,因為桂枝湯是有姜跟棗調和營衛,才可以把邪氣由汗出來,而且桂枝湯並不是發汗的藥,它需要你用熱稀飯、蓋棉被啦,把汗迫出來的。

大青龍湯呢,它的麻黃放到六兩,麻黃湯的麻黃只有放到三兩,所以感覺很多;然後麻黃湯的杏仁有七十個,而大青龍湯的杏仁只有四十個。其實大青龍湯的主證不在咳嗽,所以杏仁只是讓麻黃不會發汗發得太厲害而已啊。

上次我們有提到過,倪海廈先生治SARS這種病,他會說,杏仁跟麻黃要一樣重,這樣子的話,麻黃發出去肺的氣,剛好從杏仁從心退過來,把它補進來,這是一種說法。但是我們一般,張仲景的大青龍湯,麻黃放這麼重,你說會不會出事呀,其實如果你石膏放得夠重,發汗不會發得很狂,因為我們說過,石膏跟白竹都是紋理平行、直線的,它作用在人體平行直線的,像肌肉,所以,用了石膏之後,麻黃的力度不會有這麼強。石膏跟白竹,會讓麻黃的力度沒那麼強。

---
(3 mins)
大青龍湯的主結構,因為有薑棗,有桂,有杏仁,沒有芍藥。桂枝湯有芍藥是因為把它的作用點不要太散,對不對,那大青龍湯的情況就不用芍藥了。大青龍湯比較可以看成是桂枝湯+麻黃湯的合方,然後麻黃的量加倍。我知道我們班上的同學很乖,在家裡用麻黃湯發汗,科中都照我說的,1.5克1.5克的少少吃,所以你們看見大青龍湯可能會很怕,因為如果照原方煎,吃下去有多可怕,不知道!而且,薑棗在調和營衛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大陸方面有個醫案,民國初年陸淵雷的徒弟,返鄉的時候,有個唐兄或是表兄吧,吃大青龍湯沒有放薑棗,中醫發展下去,很多有事沒事都放薑棗,簡直是把薑棗當垃圾,隨便放!那他沒有放薑棗,然後他回去見老師陸淵雷,老師就說:你不是開大青龍湯,而是加味麻杏甘石湯,他很不服氣,於是就去找另外一個師長,把頂撞老師的內容再說一遍,師長說:我不在意你開的是甚麼方,可是我很擔心你的病人之後會怎麼樣!他就再返鄉,回去打聽他的病人,家人說:他吃了你的方一碗,汗一出,燒就退了,但我見他還有一點點燒,就再給他吃一碗,結果他就掛了。

大青龍湯是可醫而不可散的藥,因為大發過一次之後,如果再燒,就成了燒成真武湯的燒,或是其他的燒了。總而言之,對一個外行人來講,他只知道這是一帖藥,他不知道,上一帖藥是仙丹,下一帖藥是毒藥!那但這個醫案裡面值得反省的是,如果加了薑棗,這個人可能就不必死,因為可以調和營衛,藥的力度沒那麼大。

---
石膏(6:45 mins)
石膏 味辛微寒。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幹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生山谷。

石膏的重點:神農本草經裡面,說它”味辛為寒”。

在古方裡面,石膏的確可以當視為”發散藥”,所以才會覺得辛。當你處於傷寒論裡面陽明高燒,就是從肌肉裡面產熱很多,出大汗、脈洪、大口渴的高燒,用了石膏就可以把它清掉,像白虎湯(以石膏為主),你不用白虎湯,就是只用生石膏煮水都會有效,白虎湯其他三味藥都是調節用的。

那我們一般的時方醫讀醫書的時,會說石膏這味藥不錯,它進你的身體可以把你多餘的熱帶走,因為我們說太陽偏表,陽明偏裡,你進你的身體裡面就可以把多餘的熱吸走,然後隨著大便排走,它不會傷身體。這個理解是不錯的,但它還是錯!因為石膏治的是陽明經病,不是陽明腑病。

甚麼叫陽明經病?就是白虎湯症,治的病是在陽明經上面,像承氣湯類治的病,邪氣是已經在大腸裡面了。所以你用承氣湯,是用大黃把你的乾燥的大便通下去的同時,然後用芒硝從腸道的內側,把病邪吸出來,跟著大便排出去。所以,那的確是把病邪從裡面跟大便排出去的。

但實際上,我們用白虎湯退陽明經的病的時候,那個人把白虎湯喝下去,是身上微微的出一身薄薄的汗,燒就退掉。所以用石膏治陽明經病的時候,它是從皮膚表面把汗發出來的,不是從裡面帶走的。實際上臨床,石膏的確是發汗的藥!如果你病在陽明的話,身上的是從肌肉產生高燒的話,石膏就好像扭毛巾一樣,扭一下把熱邪帶出來。所以,石膏退高燒,如果看準了打,是很快的,因此石膏不是寒瀉的藥,用了之後,照理說是發表的比較多啦。但如果石膏用了很多,發到沒有東西可發,會用脾胃弄寒,張錫純說,我行醫一生幾乎都不用承氣湯,因為白虎湯用多就會拉了,一樣會出來呀,所以不用承氣,這是他的人生體驗了。

---
(10 mins)
然後,它說:治中風寒熱。

這個寒熱,當然不是往來寒熱,但你想想看,我們說熱一熱又不熱,傷寒用到石膏的機會還是蠻大的。

至於說,心下逆氣驚喘:可能是說胸腔有大熱的時候,因為倒底石膏是白色的嘛,可能有涼到肺,所以它能夠去肺熱,代表方有麻杏甘石湯。

口乾舌焦不得息:整個人燥熱得不能睡覺,這是白虎湯的主證。

腹中堅痛:腹中大便燥結在裡面,不通。張錫純也說了,用多了也能拉嘛。所以它能把燥結的大便拿掉。

除邪鬼:因為陽明病裡面,發高燒,燒到亂七八糟會像看到鬼一樣。神智不清的人用石膏清熱,是可以的。

產乳:並不是能通乳。主要是產後傷風傷寒的病,有可能用到石膏,在《金匱要略》婦人病有比較清楚的描述。產婦,陰虛的人會熱得很厲害,失血嘛,可能要用到退大熱的藥。

金創:內服的話,月閉湯(大青龍減掉XX),能夠把傷口的熱邪發掉的藥,有時候要內服來消炎,這個例子是存在的。如果外敷的話,刀劍砍傷啦,用熟石膏的粉,前面內服的話全部是用生石膏,熟石膏的粉,我們傷科是用來治刮傷啦、燙傷啦,都可以,可以用來收口。千金方裡面的"無比山藥丸"加減法,”遇大肥加石膏”,可以加石膏。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搭配了,可以當補藥用,這是很特別的,有的時候會配其他的藥來補,大概是不想壯火食氣吧。

至於中國人的牙齒痛,分上排牙,跟下排牙,中國人認為上面主要是大腸,下面主要是胃。如果是下排牙痛,可以用石膏+白芷,因為白芷是陽明胃經的引經藥,所是石膏+白芷是下排牙痛的通用方。大概知道一下。當然這些事情,是不是一定對?不一定,張元素說的。

這個石膏呢,用就要用得重。我平常用石膏開藥來清熱,絕不用少於一兩,通常用現在劑量的四兩。記得用的是生石膏,能清熱的是生石膏,而煮湯葯的時候,一定要搥碎,搥得越碎,它跟水的接觸面就越多,而如果你買回來就已經搥碎了,你一定要分得很清楚是生石膏或熟石膏,如果你要清陽白熱,吃錯了熟石膏就不得了啦。會燒壞人,所以生石膏是半透明的結晶體,紋理是直條的,即使是搥碎,碎得像冰糖一樣,都有它透明的部份;熟石膏是石膏粉,完全像面粉一樣的,我們小時候有玩過石膏粉,調了石膏粉就放模子裡面,乾了以後倒出來就是個玩具。

生石膏在水裡面煮過以後,煮好了,底下的石膏還是碎碎的,因為生石膏在水裡面煮過,不會產生形狀和質地的變化,可是如果你用熟石膏,煮好了藥渣可以整坨掉出來,這一定要分清楚!因為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在新竹或中壢,他去買藥,問有沒有石膏,他說有,藥行說是熟石膏,他再問你熟石膏幹嗎?他就說是用來做豆花的,因為做豆腐是用石膏,所以吃豆腐能清胃熱,你胃瀢瘍吃一點豆腐就能解嘛。

因為竟然有人跟我說,在台北以南的某一家藥局,都沒有賣生石膏的,那如果你開個藥單要用生石膏,那不是很危險嘛!因為你要用到生石膏的話,絕不能用到熟石膏,所以這個一定要很小心。那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用一杯水,調下去看看有沒有成模型啊。熟石膏可以外用,但內用絕不可以哦,這個一定要記得!

---
(17:52 mins)
石膏比較要緊的是,我的話,就用得很重。像石膏清陽明熱,像我們剛說到”產乳”,清了陽明熱,陽明脈比較順暢就能產乳。它說”雞子大”(石膏如雞子大(碎)),以現在的劑量(不是傷寒論的劑量),是差不多二兩半到三兩,他大青龍湯方的寫到石膏如”雞子黃大”,像雞黃一樣大,可能是錯字,因為沒有用這麼少的啦,石膏用這麼少不大可能有效。大青龍湯的石膏一定多,但像雞子黃大也不算最多,因為有用更多的方,石膏可以用到很重很重,因為石膏不大傷身。

我是覺得,之所以有些醫生說我們是北派的中醫,不是南派的。北派是用經方,南派用時方;因為我見到人家發高燒,開白虎湯,不覺得很嚴重,是理所當然的方,副作用也不大。可是台灣在六七十年前,老很多輩的中醫(大陸那一批還沒過來的時候),病人病到不知道死還是活的話,台灣的中醫會有一句俗話,就是”開白虎湯”,要不就是死要不就是活,白虎湯變成賭命之方劑!就是有這麼可怕,可是用藥的幅度,啊,很可怕,但它那個石膏用幾錢而矣,幾錢能退得了甚麼高燒呢?然後呢,南方的中醫思考會說”桂枝湯不要用,太熱了”,那我就會覺得說,很奇怪,桂枝湯裡面桂枝、生薑比較偏陽,芍藥大棗比較偏陰,甘草不陽不陰,加起來剛好是平掉的方嘛。有些人說桂枝湯很熱很熱,我也不知道這個很熱很熱是那裡來的。

對比於這個湯劑寒熱的範籌,有些人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寒熱過敏症”。偏偏這種人,平常把生地、女貞子很冷很冷的保養藥當飯吃的。其實,石膏比生地那些藥不寒得多的啦!石膏是有熱清熱,沒熱就算了,所以一定要用得重!

最後,開方的時候,我有一個非常不合符數學的建議。照理說,我們大青龍湯,我們煎三碗,第一碗有效第二碗就倒掉,尤其大青龍湯更是如此,所以大青龍湯就不用煎三碗的啦,煎一碗就好。就用乘0.1的劑量,那麻黃至少放八錢(像我這麼大隻的,否則發不動。),你嬌小玲瓏的就用六錢,但無論你折算到多數,石膏都放足二兩半-三兩,就是石膏不要減量,因為如果你小碗的煮一煮,桂枝麻黃甚麼味道都出來了,水都乾掉了,就關火了,但是石膏還沒有煮夠。雖然不符合數學的計算,但是比較好用。所以不管你乘0.3或0.1,都放足二兩半到三兩之間,不要減。我自己一碗大青龍湯,麻黃用不到八錢發不動,你們的話,看情形好不好。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變:
麻黃八錢(去節) 桂枝二錢(去皮) 甘草二錢(炙) 杏仁12枚(去皮尖) 生薑一兩(切)大棗3-4枚(擘) 石膏二兩半-三兩(碎)

大青龍湯,味道不錯啊。麻黃不苦,其他很香啊,煎出來淡淡的,一股甘甜的味道,然後呢,你喝,上床蓋著棉被,因為還在惡寒嘛。因為手腳還在煩,所以一面轉身一邊喝,然後呢,過一陣,你會覺得手腳煩的地方的皮膚,有點濕潤了,然後感覺一下,煩的感覺都不見了,大青龍湯用得對的話,很好用。但是原來你是陽比較虛的人,你比較舒服了,但尿尿尿不出來啦,那這個時候就要用真武湯來救,所以真武湯要背好。

你看大青龍湯的煮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因為從前的麻黃沒有泡製得很乾淨,所以麻黃要先煮一煮,然後把泡泡撈掉,台灣的麻黃都很乾淨,所以不用先煮。然後呢,可以從七碗開始煮,然後呢,煮到三碗了,也沒有要溫覆也不用啜粥,這麼多麻黃保證能發汗了,他說”取微似汗”,汗是微微的滲出來。我覺得我還很幸運的,吃大青龍湯都微微出汗就好了,沒有出大汗。我沒有大汗過,希望你們也不要大汗,小心一點。因為有石膏在牽制,麻黃六兩不等於麻黃湯的兩倍,有石膏在牽制,所以它的發汗力道只有麻黃三兩左右而矣。

”汗出多者,溫粉粉之。”如果你汗多者,趕快擦一下痱子粉,收一收汗孔。當然我們有些高級的自製痱子粉,麻黃節+滑石粉,再加牡犡殼,再加點香的中藥,打成粉,主要是米粉。大青龍湯非常怕發汗不止,然後虛脫,亡陽死掉。

它說”。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一服汗者,停後服”,如果你還不知道要停,再服一碗了,亡陽的煩燥,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煩的感覺,以燥為主。這個人陽氣沒有了,神也沒有了,像坐立不安的燥。煩是有意識的,我不爽;很燥是已經沒有意識了,整個人慌慌亂亂的。

當然,我們要慢慢喝,不要傷到,如果有陽氣有虛損的話,就要用真武湯去救。就剛剛這一年啊,我就用了兩次大青龍湯,而且都是煎劑。有些人用科中是可以處理的好的,只是我自己就用煎劑醫得比較透,比較有效。

---

小青龍湯(28:20)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講小青龍湯,就要講到半夏了。有幾味藥,我非常怕講,是關於季節的藥,像半夏(剛好夏天一半收割的)、夏枯草(夏天會枯的草),或者是款冬花,到底是陰還是陽,我搞不清楚耶。可能是我用不慣吧。

半夏,神農本草經:"一名地文,一名水玉。"水玉就是水竹竹(*),因為它形狀像水竹竹。這個半夏很乾淨,小青龍湯的半夏上面有一個”洗”字,我們說藥味有辛味可以造成一個東西分開,或一個東西換一個位置到那裡去,例子就是細辛、半夏等等。小青龍湯裡面,細辛是這樣子,如果你嚐過味道是蠻好玩的,麻黃是中空的,咬起來沒甚麼味道,只是有爽到的感覺;而細辛上面有一股辣味,跟花椒不一樣,它的辣味好像一條細線往你咀吧裡鑽,果然它的辛味是很細的,因為小青湯是它的寒邪進來跟你的水邪混合,細辛的功用是它的辛味,像是一把小刀片,它能夠把你身體裡面凡是跟寒邪混雜在一齊的水,把它跟寒邪切開來。

那我們再看:
"細辛,生山谷,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

細辛除了在青龍湯的那種方劑裡面,跟乾薑五味子做結構,在大區塊的範圍之外,其實細辛都是你的肌肉或那裡,只要是有液體或津液(活的水叫津液),津液受了寒就變了凝聚不散的寒飲了,如果津液跟寒邪勾纏在一起,細辛用下去就把它分開。所以,這東西可能是”百節拘攣”,可以在你骨節,可以在肌肉,也可能在你眼睛鼻子,令你嗅覺視覺受損。

所以就是把你的寒邪在你小小的部份刮掉,那多少有驅寒的效果嗎?不會!細辛在中醫的系統裡面,處理的是小小的區塊,整片整片的寒是附子的事。只是,好比說,因為細辛它是尖尖的,可以通竅,它到底可不可以從心通到小腸,我還是存疑之中。但一些陰實證,譬如說有人鼻子有瘜肉,《本草備要》就說細辛能治鼻瘜肉,像我們有朋友,他在辦公室就拿科中的細辛,像吸毒一樣的吸,被他沾到,過了幾天那瘜肉就化成邪水了。從這件事情,可看到通鼻竅會用到細辛。

因為細辛有時候會刺激到我們的呼吸中樞,像重咳呀,會用到細辛。所以中醫很多說,細辛的粉末不可以單服超過一錢,因為超過一錢會刺激你到窒息而死,可是我們開仲景方,動不動用到三兩(現在的一兩),照樣開照樣吃,我沒有死過呀。複方不用怕呀。

小青龍湯裡面啊,用了細辛之後,比如說你鼻竅一直流清鼻涕,是因為寒邪鑽到你鼻竅,如果你用細辛把寒邪挑掉了,鼻涕馬上就會停,所以細辛/小青龍湯治哮喘非常好,但這不是治本的方法。但我不贊成用小青龍湯治哮喘,因為一個人會變成小青龍湯症,他平常一定是有水毒體質,他身體裡先有水毒,才會把寒邪與水毒合在一起。水毒體質的人,譬如說,是常常會臉浮腫的人,台南的XX說:這種人,體質虛弱,臉色慘白,常常吃熱不喜歡吃冷的,常常吃冰的人就是這種體質呀。

還有就是,水班、水色,有水毒體質的人,臉色比較黑,偏灰色的,白裡透灰,譬如說眼眶黑,有對稱的黑眼圈的,劉渡舟稱為”水環”,這種黑眼圈有點誇張的人,或者是鼻子有暗暗黑班的。平常就要吃去水毒的藥,平常要吃真武湯。你平常不把它調理好,得到小青龍湯的時候,他就……

(36:15)
小青龍湯除了咳嗽之外呢,至於鼻涕啦、甚麼濕痰比較多啦,或者是泡泡痰之類的,至於實際上小青龍湯到底治甚麼呢?甚麼肋膜積水、濕性周膜炎……反正九竅串濕寒中風寒都能醫,都有效但都不是很正確。我們覺得比較正確的用法,是治咳嗽最好。

我覺得這個與半夏有關係,因為你半夏沒有擺平的話,小青龍會變了吃了氣很虛的藥。但你說半廈用得不好也不對,張仲景自己的《金匱要略》(不是桂林本)苓桂朮甘湯下面,講義我有補充幾個條文:你青龍湯喝了以後,你會心腎陽虛,以至於氣往上衝的話,變得像奔豚一樣,得馬上吃苓桂味甘湯來解救,所以,其實沒有吃青龍湯的時候啊……但是《金匱要略》那個條文不會出現在《傷寒論》,為甚麼?因為《傷寒論》是治病毒性疾病,就是,你有病毒性疾病的時候,你有寒邪給麻黃來打人就不會虛掉,有病治病;但拿青龍湯治咳嗽的時候,可能會太過,把人的心陽跟腎陽弄虛,然後有氣往上衝的現象。

所以,這個講義裡面我們有小青龍湯的收工藥。比較經方派的醫生都很明白一件事,就是哦,我們小青龍湯用過以後啊,或者一帖小青龍湯分三碗喝下去,或者兩帖小青龍湯用了兩天,第三天就不能再用了。可是啊,一般說經方很猛烈的中醫師,很多很多人就經常用小青龍湯當氣喘病的特效藥。小孩子氣喘就開小青龍湯給小孩子天天吃,吃到小孩子啊~氣喘可能有好一點,但長年累月吃,四五歲就黑眼圈,吃到都敗腎了,我覺得麻黃一定不能這樣子胡鬧啊,一定要有點節制。

我們經方家都知道小青龍湯只能吃一次到兩次,但為甚麼市場上小青龍湯會這樣氾濫?就是因為它對氣喘發作很有效,可是不是惟一之方。像陳助教氣喘就吃”茯苓杏仁甘草湯”,或是……或你氣喘發作要看是那一種氣喘呀,像是問說”你是冬天發或是夏天發?”,是”遇見濕氣會發或是乾會比較容易發?”,如果是遇到濕氣又冬天容易發,那是水毒的氣喘,你吃真武湯會比較有效嘛!小青龍湯在市面是嚴重被濫用的藥啊,所以在這裡要提出聲明。因為在經方家的世界裏,小青龍湯都被嚴格規定,不能用太多次。

---
(40:30)
半夏 味辛平。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穀。

半夏這味藥,最重要是效果,是通陰陽。

首先,半夏是各種”味道大的藥”之中,”空間作用”是最特別的。同學有興趣拿試試,因為生的半夏很好玩,也很可怕,半夏是咬一咬的藥之中最可怕的,因為你舔一舔沒感覺,你多舔它兩下,過了三分鐘,你舌頭很痛很痛,好像是你舌頭裡面被人打了一根釘子!就是你舌頭外面跟它接觸的沒甚麼感覺,然後直接打到裏面的正中心,好像被一根釘子釘穿的痛。為甚麼不在表面痛?在裡面痛?

所以我常說它是卡通片裏面消失的魔球,像你投個球,它在半空不見了,然後直接打到它要打的地方出現。半夏的藥效是跳躍式的,它在空間好像跳掉了一段路的感覺,的的確確,你在小青龍湯的結構裏面,桂芍草是去風邪的,然後細辛把病毒的寒邪跟水邪分開,分開以後,半夏一進去,就把水在胃跟肺馬上消失,水一消失,再出現就直接到了膀胱,就變尿了,把病邪從尿排出來。

所以小青龍湯真的不大需要加薑、棗,因為它的作用是尿解多於汗解。可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小青龍,用的半夏是”制半夏”,它跟生半夏比,效果差有十倍吧,所以,制過的半夏沒有能力把水直接轉移到膀胱,所以吃了會發汗。它變成汗解,可能與半夏有點關係。因為它的結構裡面,不大有營衛走向的藥物。

乾薑讓脾胃暖暖的,把剩下的水烘乾;五味子、細辛走得很通;麻黃也是發的,桂枝也是開的,五味子酸酸的,五味子可以守住最後的氣,使它不要散掉,同時很重要的,是它收肺氣收腎氣,不要讓麻黃把人散虛掉,我們做過”生脈散”都知道。

半夏泡制的過程:熟半夏比生半夏貴十倍,因為泡制它蠻費工的。半夏本身不貴……(泡製過程)放大水槽,算一個月不斷換水,一個月之後半夏就很淡很淡了,然後烘乾、砌片……半夏泡的水像肥皂水一樣,就是因為它滑,好像肥皂一樣,它可以跟痰混在一起,如果不滑的效果又差一些。所以如果你買製半夏,它會砌成薄片,你買一升(一碗),那很多。半夏在張仲景的世界,一升換算成五六兩左右,等於現在的一兩左右。你去買一兩,藥局會嚇到!你有沒有開錯藥,但熟半夏要有效就要這麼重。

而熟半夏要用還有一件事,熟半夏下鍋以後,要拿溫水泡半鐘頭,再把溫水倒掉,再下去煮。因為熟半夏都用明礬水泡過,有梘水的味道,要洗掉再用。就是要用熟半夏就要用張仲景劑量的Double,用溫水泡過再用。而效果還是很單薄。

生半夏:小青龍湯這種藥要用大火,20分鐘就煮好。如果你喉痛欲裂,咀巴爛掉。

生半夏有個”洗”字,仲景時代的洗,是一粒一粒的敲碎,你用個網狀的小杓子,把半夏放下拿上來,這樣子涮七次,就可以當成張仲景的藥效,一比一的用。敲碎,涮一涮起來,七次。如果你不涮的話,張仲景說半碗半夏,你大概就只能用1/4碗。

比如說小柴胡湯,我就用半夏1/4碗。因為小柴胡湯是用文火慢燉的藥,而解半夏毒又是生薑(小柴胡湯有生薑),跟生薑煮這麼久,就是把半夏直接丟下去都沒有關係,它已經完全解毒了。所以了,你用半夏煮這麼久之後,你還是不會受傷。可是小青龍湯是大火快煮的藥,你直接丟下去,可能會殘留有刺激感,所以小青龍湯如果你用生半夏,涮七次就剛剛好。小柴胡就可以用一半的量,直接丟下去煮沒關係。如果煮很久又有生薑的藥,放半夏沒關係。

熟半夏不會渴了,生半夏會渴得很兇。我們陳助教有一次,是用小青龍湯加半夏的問題,當你半夏加到夠的時候,小青龍湯比較傾向尿解,而不是汗解。

半夏在張仲景的方劑裡面,因為半夏是能水份馬上轉到尿解,張仲景的方有個大通則,就是他在口渴的時候很少用半夏,就會用其他藥代替它。這個我們(下個禮拜)講加減法的時候會講。

半夏主治傷寒寒熱:在小柴胡湯,它是整個淋巴都積滿了痰,用半夏在小柴胡湯裡面,的確淋巴這個痰會不見了,往來寒熱是有希望的。

心下堅:心下屬胃,如果你胃塞塞的、悶悶的,用半夏有沒有效?有效。因為中醫講的胃裡面有很多痰飲,其實,用西醫解剖就是胃有水腫,那半夏就能把它削掉,半夏瀉心湯啦,半夏生薑、小半夏湯啦,小半夏茯苓湯啦,都是能讓胃比較不脹。

下氣:就是治嘔吐反胃,胃裡面的東西會往上衝的時候啊,用了半夏以後,能把胃門降下去,這個東西還包括到通陰陽,因為半夏是夏天到一半才要的時候,剛好是陰陽的一半,半夏是剛好由陽入陰。所以吃半夏能幫忙東西下去啊,因為有些吃東西會嘔吐要用半夏來醫,就是說,你吃進去的東西,跟你的身體,一個比較陽,一個比較陰,然後要讓你的身體接納吃進去的東西,就是需要一種通陰陽的藥。半廈就像小叮噹的xxx,喜歡把東西打成一片一片,讓小叮噹可以過得去。所以它能夠把你的很多很多的,可以鑽進很多的水、痰飲裡面,然後把藥效弄進去。

至於說咽喉腫痛,在少陰病,爛喉嚨的時候,有半夏散或半夏湯,或桂枝半夏湯,那都是利用半夏通陰陽的效果,開破喉嚨扁桃線的腫。如果是還有婦人篇,有一個人,半夏厚卜湯,就是她每天都很鬱悶,很不爽快,以至於她的情緒鬱積在那邊,每天都都想哮一哮,但又不好意思哮,積在那邊,以至於每天喉嚨都腫腫的,每天想吞東西又像塞到喉嚨裡面一樣,那就會每天看電視都會”Kam Kam”的,很不爽的咳嗽法,那就是半夏厚卜湯症。那種的話,由於有生薑,它也是用生半夏,直接去煮,痰就會被打掉了。

頭眩胸脹,咳逆腸鳴:痰飲的情況,能把痰飲拔掉。

止汗:這我就不太熟悉,有人說因為半夏很燥,如果這個人是濕邪,濕氣太重的話有汗的話,半夏是可以用的。

它通陰陽的效果,在《針灸甲x經》裡也有記載,有一個半夏秫米湯,有人說是小米、粟米,有人說是糯米,但臨床上兩種米都還蠻有效的,所以沒關係啦。你如果拿製過的半夏半碗,再加小米一碗,用大火煮,而且說用”流水千里”八碗,大火煮成一碗半的小米粥,然後呢,每天喝三碗這樣子。

這個湯,是說一個人中焦不運化的話,胃中不和,其實是很難睡的。另外為甚麼胃中要和?因為中焦屬土,是全身陰陽交通的界線,如果你中焦不和,就會產生一個現象,我們說我們白天我們的衛氣在外面,營氣在裡面,到了晚上,營氣會比較鬆,衛氣會比較縮到裡面休息,所以呢,在這個時候,你在調補脾胃的藥裡面放一個通陰陽的藥,讓衛氣可以收到營氣裡面,這樣就能夠睡著了。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覆杯則臥”,弄一杯,杯子一放下就ZZZZZ(睡著了)

那這個東西到底是胃中不和,還是營衛不調,陰陽不交呢?其實都一樣。像劉渡舟教授說,桂枝湯就是調和營衛的藥,,他說通調營衛的藥就是調和脾胃的藥,因為營衛都是由脾胃,奉心生血分化出來的,他說凡是調營衛的藥就會調脾胃,劉渡舟教授說不用分。但是照郝萬山教授課的說法,營衛有四個來頭,但是到底中焦是個重要的來頭,所以只要營衛調得好,中焦就會好,所以小建中湯就是桂枝湯的結構,可是它會使你整個消化器官都好起來。

所以呢,”半夏治濕痰”這種中醫的俗話,絕不是吃了半夏痰會比較易咳出來,”痰易咳出來”是一個可能性,但是個非常不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你身體裡面形成痰的水有所轉易。今天小青龍湯談一半啊,另一半要下個禮拜。

(至58 mins,之後為答問,之後再看要不要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