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陳雲:香港終有「維穩辦」
英國為香港帶來廉政公署,中共為香港帶來維穩辦公室。警務處長曾偉雄在本月25日在北京拜訪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介紹本港治安。問及警方會否改變現行處理示威的手法,他說去年有32名警務人員因處理示威行動受傷,認為港人引以為傲的和平示威活動早已久違。曾說,警方行動科於去年成立專責小組,主動聯絡喜用「野貓式突襲」的示威者,及早理解情況,作出相應部署。
香港人應該感謝曾偉雄,不是他一再提醒,我們還在夢中,不知道香港的維穩工作去年就開展了。而且,範圍也不限於警察的行動科或刑事情報科,地政總署的封屋服務、香港鐵路公司的收地招呼服務、市區重建局的收樓招呼服務,以至各類地產公司的收樓收地服務,都是香港的維穩工作。然而,始終欠缺一個維穩辦公室,一位維穩辦的主任,令零星片段不能夠連貫起來,組成波瀾壯闊的畫面。
曾偉雄成立示威者聯絡辦公室,以後久不久就有示威者「被人請去飲茶」,與廉署的請人飲咖啡,相映成趣。成為香港被中共收回之前與之後的一個對照。歷史將記上曾偉雄的「豐功偉績」。本月6日的反財政預算案示威之中,香港警察拘捕了113名香港本地平民,破了1967年工人暴動以來的拘捕紀錄。捉示威者勤力過捉賊,以後,香港警務處就可以叫「維穩辦公室」,曾偉雄就叫「維穩辦主任」。
香港人人忙於營生,有人仗義示威,自有其政治及民生之迫切性。香港的示威者仗義急公,冒著愚民的指責,為香港的生存空間和民生困境謀出路,很多是犧牲休息時間、謀生時間來從事抗爭的,市民可以不參與,但總不能站在政府一邊,摧折正氣,指責示威者搞搞震,擾亂秩序的。
不要以為自己有樓安居,便大安旨意,收樓的維穩辦,隨時上門找你。由於立法會被《基本法》矮化,又遭受功能組別騎劫,不示威就得不到社會正義,甚至連財政司決定派錢,每人六千大元落袋,都是示威者前赴後繼,努力爭取回來的。市民領取六千元之後,要感激示威者為我們出頭,不要「食碗面、反碗底」。人民革命,形勢大好;維穩事業,方興未艾。政治事情,終須政治解決,這是香港警察無法處理的事。設立維穩辦,是養一大批飲茶灌酒的聯絡官而已。
中共肩負龐大軍費,也可撥出多過軍費的維穩經費。曾偉雄一言驚醒,原來香港還有第七大經濟支柱——維穩。港府遲遲不願意增加公共開支,改善經濟民生,說不定是高瞻遠矚,預先為香港的維穩事業撥備經費哩。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排骨麵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inside job (呃錢帝國)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陳雲:文章要虛實分明
閱讀古文除了傳習儒門正道之外,古人也從中學得文辭之術。所謂文術,大抵有兩端,文義辨其虛實,文句辨其長短。句之長短,何處收結,雖謂出自慧心,也由傳誦詩文日久而得章句之韻律而來,此是日久浸淫,急迫不得也。反之,用字之虛實,卻可馬上得之,而令辭章大進。是故古人論文術,多言虛實,少言長短也。
虛詞純有語法意義,無實物所指,如:是、如何、怎樣、首先之類。正因為其虛無所指,作者思想未有著落之時,好用虛詞,敷衍其言。故此,執筆行文之際,要避用虛詞,文章寫就,也要檢視一番,刪削不必要之虛詞。如我剛才一句,原本是寫「將不必要之虛詞刪削」的,但馬上發現多出一個虛詞「將」字,警覺起來,便改了用「刪削」之實詞開首,使文句暢通無阻。
清人劉淇 《助字辨略》序曰:「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其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于燕趙。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 馬建忠《馬氏文通》例言曰:「構文之道,不外虛實兩字,實字其體骨,虛字其神情也。」誠如清儒所言,實字乃體骨,虛詞乃神情。初習文章,以體骨為先,神情為後;純熟之後,則首尾相應,虛實之詞應用自如,毋分先後。
說食不飽,現以報章社論一例,修而飾之,讀者當可辨明,何謂文詞虛實,何謂文句長短。報章乃急就之章,趕截稿、奔死線之作,如非老手,則文詞粗疏,文句拖沓,在所難免。原文如下:
「奶粉成為搶手貨,個別暢銷牌子奶粉更出現缺貨情況,不少家長跨區撲奶粉,仍然買不到。嬰幼兒倚賴奶粉為食,而且不能輕易轉換牌子,所以,奶粉缺貨與嬰幼兒健康息息相關,不是小事。當局應該與生產商商討,要求務必提供足夠供應,零售商則不宜讓內地人士悉數掃貨,要適當控制,讓本地家長可買到奶粉,使嬰幼兒不致捱斷糧之苦。」(「奶粉缺貨非小事 生產零售須保障本地供應」,《明報》社論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改寫如下:
「奶粉供不應求,人人搶購,一二暢銷牌子更是缺貨,家長跨區搜求,也是徒呼奈何。以奶粉為食糧之嬰兒,不能輕易轉換牌子,某些牌子缺貨,不可以小事視之。當局應與廠商磋商,務求供應充足,零售商則不應坐視內地人掃貨,要加以控制,使本地家長有奶粉可買,使嬰兒無斷糧之苦。」
原文頗多語義重覆之冗詞,如「要求務必」、「悉數掃貨」、「捱斷糧之苦」之類;「適當控制」,則是虛張聲勢而語焉不詳,既云適當,當言明以何種措施達致適當,否則,說「加以控制」即可。
文章修訂,務須做到語義實在,要言不煩。其次,便是行文要多用成語套句,做到章句典雅,又不艱澀,類似英文的cultivated and idiomatic,但不pedantic(學究氣)。香港人也許懂得欣賞cultivated and idiomatic English,但中文之章句文雅,恐怕已是乾隆咸豐之事矣。
陳雲:香港城邦中國門戶
從董建華到曾蔭權,香港政治大轉角:由保存香港城邦,轉向瓦解香港城邦。董建華籌謀香港經濟轉型,構思建設經濟、民生、文化等,也保護中下層生計,推出二元經濟與本土經濟。到了曾蔭權,撒手不理香港的經濟轉型,放任地產財閥壟斷經濟和扼殺本土生機,強硬興建高鐵連接內地,魯莽促成珠三角「宜居灣區」規劃研究,放言要香港窮人內遷大陸,香港要成為高增值的大陸人的「宜居」城市。
當中的轉變,出自中共經歷2003「7.1大遊行」而作的政治收緊策略,出自香港官員的怠惰,出自大陸地方政府借助「香港概念」將珠三角「做強做大」的意圖,更出自北京對香港政策的政治領導錯亂,甚至領導真空,任由官僚話事。又或者,領導香港政策的,只不過是一位按章工作的共黨官僚,並非政治家。例如要保持香港的金融城市地位,卻又要用深圳的前海替代中環,這是自相矛盾的,只是不同的官僚提出方案,未經政治判斷便組合推出來。
假如中共是正常的政府,應珍惜香港的城邦格局,將香港建設得像瑞士一般,有道德崇高的公民,自主的司法和政治,整全的經濟結構(由農業、精密工業、服務業到創意工業),講究誠信與規章的服務,使中共的富人可以在香港寄存和管理財富,使香港繼續發揮金融城市的樞紐和屏障作用,幫助中國企業集資,阻擋國際大鱷的金融掠奪。國際政治方面,吸引國際社會及民間組織來港設立地區總部,聯盟日韓,拉攏南洋,使香港可以協助中國成為亞洲強權。
在達致現代化的國族(nation)之前,一國之擁有城邦,猶如希臘有雅典、意大利有威尼斯和佛羅倫斯,德國有不萊梅、漢堡與法蘭克福,是莫大的制度力量和文化威力。在國家仍在亂世的時候,城邦將國族的實力集中、鞏固和提升,可以持續為國族建設輸送制度支援和文化動力,這是香港之於中國現代化的偉大貢獻。香港保存了王朝中國和民國的遺風,也引入歐洲工業革命與憲政革命的祖源——英國的遺風,是中華復興的大寶庫。
城邦是由悠久的歷史、整全的地理格局和繁富的社會生態組成的,歷史文物、地理格局或社會生態切割之後,城邦必亡。毀滅香港的城邦格局,可以為中共舒緩革命威脅,換來苟安的局面,但也令中共無法鍛煉自己,無法抵擋種種山雨欲來的危機。香港淪亡,中共陪葬。
對於北京唆使香港警察,逮捕113名示威市民,我是額手稱慶的。玉石俱焚,快哉快哉。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日本人的最後勝利
他們那種冷靜,一是重視團體的民族性(這也可以是討厭的,記不記得每次當幾個日本人遇上災難,例如出海要召喚救援隊拯救,結果受到社會關注,災民被救後是會向全國市民致歉的);二是受過嚴格訓練,心理上隨時準備災難到來,資源上早已預備了應急救災包包。結果遇事時,大家都抱著「執行」的心態,把自小背熟的災難應急手冊內容使將出來。就像一個人習醫,當你生病時,只會想起書中的條文,你不會再有空去跟朋友撒嬌,你只想用自己的能力,盡力一試。
日本人勝了,我相信再100年中國人都追不上這個文明的水平。那是好幾十代的傳統,不是三、五十年就學得來的。
這就令我想起武術訓練。有人說某某大師說教的太極拳,練習時不要想技擊,只要想養生,這樣和平的訓練,反而對技擊上有幫助,此實在是天大謊話。人人都知,最好的打架訓練,自然是打得架多,自小打得多的人,不必武術理論已一定比常人能打,因為心理上他不怕拳頭來襲。推手是一種練習,本來正是模擬打架,而不必真打,傷害到練習拍檔,而推手的模擬度也有程度之分,初練總是溫和,但越練越烈,越接近真正的搏擊。
模擬是模擬,與真正的衝擊還是有別。就像日本人做過無數海嘯演習,但還不是100%應付真正的海嘯。
推手練到後來就接近打真了,但與外間的對手還是有異,所以習久了的人,總是手癢,想試一試自己功力。
功夫能把一個人的某些性格內化了,日本幾代的訓練把民族的性格都改變了,死亡於大和民族來說並不悲哀。不少日本人相奉櫻花精神,他們的電影、漫畫都談天災,但總沒有哭哭啼啼的談,現實中大家也見識到他們不會這樣。家都毀了,「冷靜地執行」、努力重建,似乎更合理。
所以日本人最後勝了,雖然家園盡毀,即使生命丟了。反正做到盡人還是勝不了天,在能力之上做到最好,在能力上做得最文明、最瀟脫,那就不枉此生了。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孔誥鋒:迷離特區的兩大矛盾
不過沒有最迷離,只有更迷離。明明在政改通過之後,特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諧新局。當原有建制派與剛被收編的新建制派還來不及慶祝這個大好形勢之時,由去年反高鐵與公投凝聚回來的硬淨民主派力量,竟然在上升軌道中無厘頭內爆分裂。預算案年年例牌無料到、例牌被唾罵、例牌被通過,能佔新聞頭條通常也不會超過3日,但今年竟然能夠在政局應該很和諧的情下激發萬多人上街、百多人佔領電車路、6000多人打小人。聲勢之大和激,猶如帶大家回到去年政改通過前的起義形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胡溫還有一年多便離任,看到香港今天的這個爛局、邪局,相信不能不揪心。胡溫上台之初,據說有人向他們痛陳商人治港之弊,導致他們手起刀落,破格起用港英餘孽公務員當特首,希望可以穩定特區。但過了六七年,當日吹口哨、誓言要玩鋪勁的管治團隊,今日的民望與意志已經跌破了董建華政府創下的底線。重用港英時代公務員,原來沒有用。
面對新一輪管治危機,好學生民主派於是又向阿爺懇切呼籲﹕管治危機未解決,是由於北京一直將很溫和很乖巧的他們拒諸門外;如果爺爺再不理會他們,壞學生激進派便要壯大。最後阿爺真聽他們的,在去年破格與他們秘密談判、還願意修改政改方案給他們好處。但結果社會還是繼續激化,特區管治還是加速破產。收編沒用的好學生,原來真的沒有用。
胡溫政府兩度破格,都扭轉不到香港的亂局,最廉價的解釋,當然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還未解決。但這些深層次矛盾到底包括什,又好像沒有人說得清楚。以下我即管提出兩個假設,拋磚引玉。
亂局源自權力財政矛盾
特區官員在香港人面前盛勢凌人,動輒警告車人亡,以家長口吻嚴責年輕人。但他們每次上京,即顯示出又驚又喜的媚態,不時在領導人、大家長面前,露出我低智但我很天真式的傻笑。當特首最近被北大疑似憤青當面指摘北京話講不好時,還居然代表香港全體市民向他們道歉。
人要吃飽,但也要尊嚴。以上種種代港人下跪的言論動作看多了,市民當然會無名火起。市民再想起這些官員與他們的財閥盟友,其實都是由全港市民通過各種直接稅、間接稅、隱性稅(高樓價、高租金、高交通費等)供養,就再火上加火。
現在特區政府這個權力源自北京、收入卻源自市民的矛盾,當然並不是回歸後才出現的新生事物。在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也有權力源自倫敦、收入源自市民的矛盾。 當年英國官員與服務英國人的高等華人的氣焰,絕對不下於今天的統治集團。當時的官商勾結,亦不見得不嚴重。今天備受批判的地產霸權,在那時已存在。前一陣子西報揭發政府與發展商有秘密協議故意不發展天水圍經濟的陽謀,也是源自港英管治時期。
不過當年社會對政府的敵意沒有如今天般激烈,一個原因是港英統治者有大吃大之餘,還不忘大搞免費教育、建居屋公屋、保護郊野公園等懷柔政策。另一個不少人不想承認但又必須承認的是, 當時港英政府的權力雖來自倫敦,但其認受,卻有部分源自香港人的非正式授權。在中英談判剛開始時,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港人希望香港維持當時的現狀,即是這個民意授權的最佳體現。
此一民意授權,很大程度建基於港英的存在,確保了香港在獲得毗鄰內地的經濟好處(60、70年代的工業勞動力和中國剛對外開放後的商機等)的同時,也為香港豎起了一道巨大的防火牆,將香港與內地的政治和社會隔開。1980年代起草《基本法》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說服香港人這道防火牆將繼續存在,務求香港人將他們對港英政府的授權順利轉移到未來的特區政府。
但近年特區政府和北京積極試圖將香港大陸化,起勢拆牆。這等於是自從港英政府繼承而來的市民授權。這個授權消失了,由來已久的政府權力來源與財政來源之間的矛盾,便忽然變得不可容忍。「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革命呼聲,已經開始隱約飄忽在特區上空。
圖香港大陸化但不可行
當然,若香港完全大陸化,自由法制全,這倒不會引起什管治問題。北京只要有能力在香港實行像內地一樣的高壓統治,誰還理會特區政府有無民意授權?但問題是不管北京部分權力精英和他們在香港的代理人有多渴望將香港大陸化,香港的完全大陸化卻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一個頑固的主觀願望與同樣頑固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乃特區亂局的另一個源頭。
中共建政以來,內地發展的每個階段,皆受制於不同矛盾。香港作為一個與內地結合但又區隔的城邦,在每個階段均為解決這些矛盾起關鍵作用。這些矛盾,包括中國在1950、60年代要自力更生但又需要輸入戰略物資、技術和外匯的矛盾;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要大舉引入外資但又拒絕全面開放的矛盾;和今天中國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但又不願意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和放鬆黨國對國內金融業的控制的矛盾。
上面最後一個矛盾,導致了最近香港要發展成人民幣離岸國際交易中心的佈局。而香港能夠發揮這個功能,則全靠國際投資者對香港資訊自由、司法獨立,以及廉政的信心。北京若將香港這些制度特色拆,香港便不能再扮演這個角色。上海和正在籌建的前海都沒有這些受國際公認的制度條件,天天嚷它們將會取代香港,就等如說內地能夠生產出幾可亂真的山寨iPhone的工廠很快會發展成能威脅、取代蘋果的世界品牌一樣荒謬。
從解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矛盾的角度看,香港的自由法制及與內地的異質,不容磨滅。而從內地新興權貴階級的私人利益看,香港更是萬萬不能亂。這些新興權貴深知自己各種合法非法得來的財產,在國內沒有保障,轉移到西方國家又受太多限制。香港於是成為這幫權貴的藏寶地。這些人放在香港股票、房地產市場和古玩紅酒等市場的投資有多大,當然很難統計,但肯定是一個年年升的大數目。
如果有一天北京有人決定強硬鎮壓香港根深柢固的民間社會,搞到出現大規模騷亂、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崩盤,這些在香港押了寶的權貴將是最大受害者。這些權貴,可能已經結成了一個比保守香港中產階級更怕香港亂,反對貿然鎮壓香港、激化矛盾的利益集團。這就有如19世紀初肆掠華南沿岸的海盜張保仔,從來不敢在作為藏寶地的香港地區胡作非為一樣。瑞士、新加坡與迪拜能夠長期保持平安自主、不畏周邊亂局、強權的干擾,也是同樣道理。
處「講兇狠打不能」局面
香港體制獨立對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和香港的張保仔洞化,再加上香港出亂子可能會衝擊到內地的考慮,使我們可以斷定北京對於香港,其實是處於「講就兇狠,打就不能」的尷尬境地﹕北京有強烈願望為23條立法,卻一再在群情洶湧下退卻;敢以各種間接壓力對付名嘴和名筆,卻又不能真的對他們怎樣,使他們愈打壓愈厲害;極度抗拒與任何民主派妥協,卻在公投起義的壓力下不得不硬食民主黨的區議會方案;去年敢充公「民女」,但又在群壓力下不得不歸還;財政司長說預算案沒有微調空間,但見民憤洶湧即立刻派錢。這些個別事件,已經形成規律。
如果上面兩個矛盾真是今日香港特區的亂源,那這兩個矛盾背後的終極亂源,乃是一國與兩制之間的失衡。要平亂,其實很簡單。如果特區權貴在北方老兄面前能挺直腰板按章工作,並多記掛香港人的供養之恩;只要北京肯回到老毛、老周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和老鄧「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初精神,在無為中見有為,在有為中見無為,問題便解決泰半。不過要制止今天雄起痕癢的大一國蹂躪脆弱自憐的小兩制,又談何容易?
文 孔誥烽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周兆祥罵西醫
本集內容:
等了又等,等了數個月,山城搜奇第四季終於
正式放送,第一集再請來周兆祥博士,今次不揭
環保揭西醫,西醫大揭秘。
原來我們生活式式相關的西醫,很多我們不能相信,
卻又言之鑿鑿的秘密。
癌症,最好不要去睇西醫,
愛滋,跟本無哩個病。
爭議性的一集,第一集山城搜奇4,唔聽?唔得!!!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陳雲:抗議預算案的革命意義
抗議預算案的革命意義
(2011年03月08日)
通脹肆虐,民怨沸騰,財政司長先前一毛不拔,民眾扔飯盒抗議之後,卻隨便答允每人派錢6,000元。一個輕率的政治決定,耗費公帑400億。香港公帑儲備近3萬億元,公款動用得宜,可以為港人籌謀幸福,不必每日過着齷齪沮喪的生活。例如安排目前由私人管理強積金過渡到政府保障收入的中央公積金,再訂立全民退休保障;回購東隧西隧,節省交通時間;撥預備金回購領匯商場,恢復保障低下層生計的二元經濟格局;恢復興建公屋及居屋;興建優質的高租公屋,為中產提供租住樓宇,解決住屋困擾,令人民生活快樂,釋放創意;以市價回購新界原居民的丁權,重新規劃鄉郊土地及修復被污染的土地;購買策略保育用地,養護水土,復興農業;興建水庫及海水化淡廠,食水自給自足。
假若香港有一個正常的政府,財政預算案由議會多黨提議及辯論,由議會內閣制定,而不是由所謂行政主導的政府的專任官員(財政司)獨斷,上述的常規建議早已提上議會日程討論,而不只是在輿論出現,只在示威牌上出現。
星期日(3月6日),多個團體發起反預算案大遊行,繼2003年反對國家安全立法以捍衛人權自由之後,這次爭取政治參議預算案的抗議行動,是香港憲政運動的一大里程碑。
沒有民主參議的預算制度,就沒有憲政可言。人民無法參議政府的錢庫,從消極而言,就控制不住官僚機器,執政者的用度不受監督,偏袒財閥,施暴於民;從積極而言,人民可以促請政府調度公款,為經濟與民生謀幸福,做到私人不可能做到的大事。英國的憲政運動,從大憲章到光榮革命,可以國家預算案的參議程度為標誌。
國會會議幾乎等同財務會議、預算會議,議會的要務,就是審核預算內容和監督預算執行。 可惜,香港立法會一早就被《基本法》廢除了提出涉及公共開支的法案的權力,立法會只能被動地否決財政司的預算案而無從提案參議,這就注定了香港的憲政和民主是殘缺不全的,注定了香港人民必須經常上街遊行,用政治壓力,討還自己參議公共財政的權利。香港之所以成為「遊行之都」,不是因為香港人好鬥,而是《基本法》決定了的。
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有合乎民意期待的預算案,不是因為民主制度,而是由於官員體察民情。幸會賢良之士,就得到一份親民的預算案;遭逢昏庸之官,就面對一部耍猴子戲的預算案。
事前賣廣告詢問民意,撚鬍鬚假扮親民,事後卻推出一份不恤民命的預算案。
曾俊華的傲慢,源自《基本法》矮化議會。
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轉載) 惊天大骗局——了解医学的真相
曼戴尔松医学博士(Robert**endelsonMD),不仅是一位名医,而且曾任美国知名大医院的院长,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员,医学院的教授,伊利诺州医师执照局的局长,还是美国医学会(AMD——AMERICAMEDICALASSOCIATION一个具有超强政治力量的工会组织——美国医师工会)的领袖。他在1980年出版了一部巨著,书名是《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CONFESSIONOFAMEDICALHERETIC》,是美国WARNERBOOKS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再版过无数次,拥有读者无数。他忠实的读者们纷纷站出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全国健康联盟NATIONALHEALTHFEDERATION,公推曼博士为会长,美国大城小镇都有分会,定期举行集会,并邀请名人演讲,还有定期会刊。这是西方有史以来首次对医药界的大革命。
曼博士书的副题是: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不受医生、化学药物和医院的坑害。封面上列出六个重点:
(1)医院的年度身体检查是一个陷阱。
(2)医院是患者的险地和死所。
(3)大多数的外科手术给患者的伤害过于益处。手术每次必定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病人伤了或死了。
(4)所谓疾病化验或检验,检验的体系和过程不合理,简直是腐败一团,即使是科学仪器,也是错误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5)最大多数的化学药物不但没有治疗的真实效果,抑且是致病、添病的缘由。
(6)X光的检验是诊断程序的重点和特色,“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它不但辐射线对人十分危险,而且检验结果错误频出。因为解读X光照片的是人,人就会受偏见、情绪的影响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即使是同一个专家,在十年后再次解读同一张照片,就有75﹪的偏差(试验证明)。
书中对以上六点,作了详细的说理和举证,使行家读后,觉得:一点也不错,他替我把我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了;使外行人读后,如恶梦初醒,觉得:是他替我说明我生病时所受到的万般委屈和无辜的灾难。所以,曼博士的书一出来,就轰动全美国。
曼博士把“对抗疗法医学”ALLOPATHYMEDICINE(对抗疗法医学,也就是专以化学和器械检验、化学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为本的医学。也就是中国人习惯称谓的西医)一向自诩,一再强调:“它是科学的”斥为:“它是很不科学的,它不过是科学的迷信。”或者说:“它是披着科学的外衣的迷信”。整个对抗疗法医学的体系是一个充满迷信的大教会,或称为大邪教更妥当。大制药公司是他们的上帝,医院或诊所是他们的大小教堂,赚钱是他们的教义,医生是穿着白色道袍的神甫教士,实际上是大药厂的次级推销员(大药厂规定什么病开什么药,医学博士的医生们如敢违背,立刻解职、处罚,永世不得翻身。比药厂的直接推销员还低一个等次),患者是他们的致富或爬上高梯的试验品和垫脚石。他们至高无上的法宝是化学药物!
一个药品的开发,必须从老鼠身上开始它的程序,一直到批准上市,要耗资百万(其中贿赂当道的钱不算在内),费时十数年。显示的这个药品似乎是经过千锤百炼,对治疗疾病必然是百发百中的,称之为:“科学的成品”。可是等到新药面世之后,不到几个月,就出现各式各样的毛病,不但治不了病,它的副作用简直骇人听闻。勉强撑不到几年,这个千呼万唤出来的圣品,就被淘汰了。在药物不断更迭“创新”中,让人感到医学“昌盛、先进”的假面貌,其实绝大多数的药品都是带着剧毒的废物。整个“制药”过程是他们故意设计成“难上加难”、“非常科学”、“伟大发明”的假象,是在演一出科学的魔术闹剧,以蒙蔽人民群众的耳目。更可恶的是大药厂专门豢养一批所谓的专家,替他们合成新的病毒或细菌,制造新的恶疾,配合着政治的需要,去要散布的地方散布。然后再向他们兜售疫苗、解药。两头通吃,双重牟利。曼博士用许多篇幅详述“疫苗”的反作用,郑重警告世人千万不可迷信他们在“传教”时所说的疫苗的功效,因为疫苗里早又埋伏下了另一种病毒或细菌,患者会自动感染、传布,再买他们更多的药品和疫苗。都是“科学专家”们早已研制好的“圈套和配套”!
曼博士说:医院是合法的伤人或杀人的场所。和一般屠宰场不同的地方是:被伤害的人必须倾家荡产,付出极其昂贵的价钱,去被他们宰杀!如果你是穷人,付不起医药费,即使磕破头求他们,他们也不屑浪费宝贵时间来宰杀你,除非他们看中了你的脏器。化学药品是大药厂背后的世界最大富豪们的摇钱树(可与石油比富)。整个医疗系统和政治、法律挂钩,若有病患不愿接受他们的“治疗”,法院就立即介入,强制执行。譬如,一个叫做:RITALIN的化学药品,说是可以帮助学童品行好、学习好。只要有关当局认定哪个学童要服此药,学童必须服用,不服用就不准上学,如果家长出面交涉,家长就会被起诉、判刑、罚款和坐牢。60﹪的美国学童都服用此药。正面的效果,看不大出来,而它的副作用可大了:不是学童年产生抑郁、颓废,严重的自杀;就是使他们的性情变得十分火爆,进而刺伤自己,杀死父母、祖父母、同学、老师和校长。因此,许多家庭环境许可的,令子女推出这个教育体制。改上“私塾”。
因服用化学药品而致残、致死的美国人,每年至少1500000人(150万人),这是公布的数字。这个“邪教”组织严密,势力很大,财力无穷。这套制度不仅危害美国本国的无数哀黎,同时也是对外的战略武器。威逼利诱使别国在医疗制度上必须与它接轨。富豪打佬常公开说:“这比正式掠夺人家的政权更实际,更权威,更没有风险。”因此,当“富豪”要征服一个地方,就去那里“行慈善”、“做好事”。去“捐赠药品、疫苗”,办一个或多所“医院”!
《全国健康联盟》的最主要纲领是唤醒民众:生命权是天赋的,维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赋的权利。人民有权选择对自己最合适及最有利的治疗方针与方法。美国人民有权利在各种现有的医学中,选择一种或多种的治疗方法,譬如,美国除了对抗疗法外,还有多种医学,如:顺势疗法(HOMEOPATHY),自然疗法(NATURALPATHY),脊椎关节疗法(CHIROPRACTIC),民间疗法(FOKSREMEDY),草药疗法(HERBALREMEDY-西方传统草药疗法)等等,这些医学和对抗疗法的医学应该平等,任人选择。更不该以政治权力独尊对抗疗法,任由它独霸垄断,把其他一切医学疗法一概定为非法。对待使用其他医学的治疗者,不许保险公司付费,**可以随意取缔逮捕。由于曼博士领导人民团结起来,坚决抗争,于是美国政策逐渐放宽,逐步准许各种疗法合法化,或是采取不干涉主义,准许他们自由发展。后来针灸疗法由尼克松总统从中国带回美国,也享受合法化的待遇。在美国准许办中国医学医学院及各种训练班,这是美国向中国接轨。
其次,《全国健康联盟》的宗旨是鼓励人民认清情况,真正的医疗应该是着重于“预防医学”,所谓:“一个盎司的预防胜过一镑的(对抗)治疗”。对抗治疗的原理原则太过人工化,离天然或自然越过越远。譬如,对抗疗法者们太过依赖化学的“抗生素”,本来要靠它抵制细菌,制止发炎的,但由于杀伐太过,那些先于人类就在地球上生存的细菌是活的,可以因应变化,迅速即能对死的化学药品产生适应力,并且对抗过来,使化学药品力量减弱失效。不但达不到杀伐的目的,由于它毒性的副作用,反而杀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致使细菌发炎比以前更厉,产生更多斩不断的炎症,甚至于最后的癌变。过度的人工化、公式化、僵化,必将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因此,“回归自然”是所必需,必能优于不顾一切地往“对抗”的牛角尖里钻。我对于《全国健康联盟》的主张和实力都比较清楚,因为我被邀在他们几千**会上多次演讲。他们对美国民众的福祉和权利是有重大贡献的!他们也是在美国对中国医学心向往之的一群力量。目前,这种力量还正在茁壮、稳定的成长中!
有许多中国人目前已经被西医弄成药罐子而不自知 , 更有人为此沾沾自喜 , 还暗自庆幸因为找西医看病做健康检查 , 提早发现病情因而有效的做了控制 , 以为就没事了 , 哪里知道这正是恶梦的开始 , 你的人生自此已经灰暗无趣 , 大限也提前到 , 寿命减短就是因为你自己的无知与迷信造成的 , 我写此篇文章就是要发起一如民国前的鸦片战争一样 , 我所谓的现代药害革命 .
我想骂醒你为了救你 , 只有用较激烈的言词了,在临床上我每天都有一大堆药罐子病人来看我 , 美国人的态度是恨死西药因为他们太了解西药了 , 他们是因为在了解中医之前无从选择之下才吃的 , 现在由于有中医的帮助 , 人人都很高兴可以摆脱西药的控制与副作用 , 读者只要用心的去看每一种西药的说明 , 你就会了解有多可怕了 , 反而是中国人一直在迷信西药 , 自民国初年五四运动之后 , 中国提倡全盘西化的结果 , 把传统中医否定了 , 一些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人 , 在完全不了解中医学的优点之下 , 把中医也否定掉了 , 这是"劣等人" , 有两种人是完全无知的 , 一类人是看不懂英文说明听不懂新闻报导 , 另一类是根本不想去知道 , 抱着驼鸟精神 , 不听也不看 , 从不自别人身上发生的真实案例吸取到教训 , 这是"愚".
(轉載)對蘋果哲學的理解──蘋果的騙局
轉自geekpark
借iPad2發布的契機,把這篇長久以來的構想落在筆頭。就像我在狀態中所說的,我佩服蘋果的技術,卻不能接受蘋果的哲學。
騙局?你肯定不信。待我問你,iPad2最大的賣點是什麼?你會說,加上了攝像頭,前後兩個,減小了厚度,加了蓋,"2x/9x"的速度提升。好,我們單說加了攝像頭這一點。想一想,當今世面上的電腦、網本、智能手機,能找到一款沒有攝像頭的麼?難。攝像頭已經成為移動電子產品的標配,為什麼iPad2上裝了攝像頭,大家就無比激動?因為iPad1沒有攝像頭。那麼請想一想,為什麼iPad1沒有攝像頭?
如果你還沒有被騙的感覺,請繼續往下看。
蘋果的技術與營銷
任何一家依靠技術立足的公司,都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然而,大家能在市場上買到的所謂"新"產品,其實並不一定是那家公司的最新技術。新技術是市場競爭中的籌碼,籌碼一定要攢在手中,適時的試用。如果產品在市場上業績不錯,一個公司沒有必要用出籌碼。只有當產品推出時間長了,銷量下滑了,人們開始淡忘了,或者有競爭產品推出時,一個公司才會吧之前已有的研發成果包裝成新產品推向市場。總而言之,所有企業在推出新技術時都是有所保留的,這是基本的策略,不足為奇。
蘋果卻將這種策略退向了極致。蘋果的技術保留,往往不是它的新技術,而是陳舊成熟的技術,或簡單易得的技術。
iPad2的攝像頭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攝像頭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安裝攝像頭對於蘋果這樣的公司簡直沒有任何技術難度可言。從工程設計上,恐怕蘋果只要1個星期的時間就能搞定,增加的成本也忽略不計。那麼它為什麼不在iPad1上安裝攝像頭?難道Jobs喝醉了忘記要求了?明顯不是,這就是為了讓iPad2顯得有所進步。
再說iPad2的HDMI接電視的功能。在蘋果的官方網站上,有一個iPad1的VGA輸出附件,利用這個附件,可以把視頻和Keynote輸出到電視或投影。然而,如果你留意一下這個附件下面的留言,幾乎所有用戶的評價都是2星一下,因為大家都希望共享其它App的顯示。但對於iPad1,這是不能做到的。是技術上的限制麼?顯然不是,明明在發布會上,Jobs都可以吧自己的iPhone/iPad屏幕投影到大屏幕上。用戶不能這麼做,完全是個軟件上的限制。現在,iPad2支持了這個功能,從技術上,或許僅僅是註釋掉了幾行代碼,1分鐘的成本都用不了。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諸如iPhone4的Video Call,錄像。
這樣做,蘋果得了大利益。它開發一代新產品的成本非常低廉。不了解技術的用戶紛紛以為所有新產品的亮點都是技術革新,從而覺得新產品遠遠超越了原產品。這是一個假象。大部分新產品中的亮點,都是原本理所當然出現,卻硬生生的砍掉的。的確,新產品遠遠超越了原產品,不是因為新產品高端,而是因為原產品低端。
總結起來,蘋果的思路是,先用鮑魚龍蝦把你吸引來,然後餓著你,餓夠了再高價給你加個宮爆雞丁,你還激動的要死。殊不知如果你不貪那鮑魚龍蝦的面子,可以在別家吃的酒足飯飽。
強勢控制
所有企業都號稱以用戶為本,蘋果也不例外,號稱每個產品的更新,都聽取了大量用戶的反饋。但是蘋果真的在乎用戶麼?蘋果其實很強勢。
蘋果的每樣產品,多樣性都極其匱乏。並且這少的可憐的多樣性也僅僅體現在一些"硬"指標上,諸如內存大小、閃存大小。消費者沒有在功能上的選擇餘地,硬件軟件皆如此。蘋果的產品,充斥著這樣的信號:“我說有的就有;我說沒有的就沒有;我說有但是不給你的,你就別想要”。
Mac OS X不支持最大化是眾所周知的。 "我們認為窗口的大小應該適合裡面的內容。" 好,就算你認為這是合理的,那麼你應該考慮到世界上還有很多認為"內容應該被調整以填滿整個窗口"的人,給個選項不好麼?蘋果的回答是,給你什麼你就用,抱怨也沒用。
又如上一節提到的,蘋果故意在產品中保留一些非常廉價、簡單、理所當然的功能。 "大家都有的功能我偏不裝",一樣是強勢的表現。
蘋果之所以這樣強勢,是為了樹立威信。人總是對待弱者很專橫,而對待強硬者就服服貼貼的。蘋果做出強硬的面孔,反倒利用了人的這種本性,讓人覺得“蘋果的概念都是真理,是我自己沒見過世面、太老土;蘋果的產品都是最高端的科技,是我自己的要求太科幻、白日夢。” 於是,人們也就不再吭聲了。
封閉的產品
蘋果的野心可謂無窮。它試圖以它的產品建立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以形成壟斷。微軟也曾經被指瀏覽器的壟斷,和蘋果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蘋果經常藐視業界成文或不成文的標準、規範,藐視人們的習慣,只為建立自己的壟斷之勢。
iPhone和iPad都有1G甚至更高頻率的處理器,卻不支持flash播放。 flash已經成為目前互聯網上最常用的多媒體交互平台,沒有之一。即時我個人也不主張不必要的用flash,但蘋果直接選擇不支持flash,無疑又是挑戰標準的一例證。為什麼?因為flash本身是一個完善的多媒體交互環境,很多iPhone/iPad app其實完全可以在flash中實現,況且flash是完全跨平台的。如果開放了flash,就意味著開發人員或用戶可能放棄蘋果自己的環境,轉而直接開發flash版本,使得蘋果成為一個空殼。為了商業利益,還是犧牲一下用戶吧。
iPad沒有SD卡槽。 SD卡恐怕是當今最流行的存儲卡格式。即便Sony的筆記本,也在支持記憶棒的同時支持SD卡了。 iPad不支持,是為了避免用戶買一個8G的iPad再配一個8G的SD卡,這樣的價格遠遠低於16G的iPad。
用過iPhone的人都知道,iPhone號稱支持藍牙,其實只支持藍牙耳機。市面上幾乎全部藍牙手機,都支持通過藍牙共享文件,唯獨iPhone不支持。猜測這是為了迫使用戶用網絡傳輸,產生流量費用。
蘋果的軟件也極其封閉。這無需我解釋了。
營造產品的生態圈是人們所提倡的,但應該允許其它廠家的產品參與到競爭中來。蘋果卻努力排斥目前通行的行業標準,從而故意製造和其它廠商產品的不兼容,以便形成自己封閉的生態圈。這是明顯的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也服軟。它不敢不支持doc/docx/ppt/pptx,不敢不支持youtube。)
總結
我承認,蘋果擁有絕對領先的工程技術。然而,蘋果卻沒有利用這樣先進的技術千方百計造福人類,它想的全是如何斂財。我不否認斂財是一個公司的最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作為蘋果這樣一個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公司,理應在斂財之外,擔負起站在這個位置的社會責任來。
蘋果擁有領先的技術,卻故意人為的製造產品的瑕疵,以期為後續產品贏得市場。蘋果故意抵制對自己壟斷事業不利的行業標準。要知道,一個規範的定型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標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有有了標準,競爭才有準繩,技術的發展才有所依據,才能減少重複開發和浪費,提高效率。
作為消費電子的用戶,我感到不被尊重,因為每當使用蘋果的產品,就有被強迫、被束縛的感覺。作為電子工程師,我感到羞恥,因為我看到人們夢想的技術不能得以實現,不是被技術本身所限,不是被成本所限,而是被企業的野心與利益驅使所限;看到人類智慧的結晶被藐視,只因為企業的壟斷野心。
蘋果擁有領先的技術、地位、市場,卻不能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這就是我對蘋果哲學的看法。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陳雲:飯面蒸餸
飯面蒸餸
(2011年03月01日)
煎炒煮炸炆燉蒸。前四者是慶典之食,後三者是尋常之食。分別在於有油與無油,多油與少油。往日貧民,油脂不足,煎炒煮炸便只能是慶祝之食。煎是慶祝,例如往日仍不算太貴的曹白鹹魚,蒸是家常菜,煎則是下酒物。香煎鹹魚送燒酒,是工人晚飯之後的妙品,三兩知己,蹲坐街巷談鬼說妖,便可消磨一晚。
蒸餸最簡便的做法,是將鹹魚加生油、薑絲之後,放在缽頭,立上銻架,置於飯煲之內,用煮飯的蒸汽,將之蒸熟。有了電飯煲之後,洗米、加水再加鹹魚缽,飯餸一齊煮,之後便可大喊「開飯」。當然,最簡便的仍是鹹蛋和臘腸,丟在飯面蒸熟即可,連缽頭都節省了。鹹蛋和臘腸不須冷藏,連放入雪櫃的勞力也省去。
這是往日平民或貧民之食。飯面蒸的,除了鹹魚、臘肉之外,童年家裡也曾一度喜食蝦膏,大概是雜貨攤老闆介紹的吧。當年叫「糜蝦」,有時叫鹹蝦,磚狀的用膠袋,漿狀的在玻璃樽,磚狀的較便宜,當年便只食磚狀的。
霉是奇味之一,愛食醃製食物的人,喜的就是霉味。從鹹魚臘味到泡菜到西班牙火腿,都有霉味。蝦膏之味,集鹹、香、霉於一體,味之烈,可以肥膏對敵。蝦膏加肥豬肉同蒸,霉香黃花筒蒸肉餅,乃霉味菜色之大者。
有時家裡實在無物可以佐餐,便浸濕隻乾魷魚,加幾滴油,放在飯面蒸熟,解決一餐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沿岸海產豐富,魷魚乾很便宜,客家話叫「吹筒仔」,也隨本地人叫「吊片」。九龍吊片是當年土產,戲院側邊的小販檔,便常有炭燒吊片賣。去歲年宵,沙田花市去罷,回程見幾個表情羞澀的青年,躲在街角擺賣炭燒吊片,寒風蕭瑟,也不知他們生意如何。
如今,人口眾多,而水土敗壞,農漁產品價格騰貴,加上高地價政策之下,居所狹窄而趕絕鄰居聚集,工人的工作時間過長,而舉家之人又要外出工作,平常人家已無法在家舉炊,轉而就餐於快餐店。
快餐店為求降低成本,都用急凍肉食,於是用厚味煎炸之法烹煮。是故今日之貧民,餐餐都可以食粟米炸石斑塊與酥炸滷水雞翼。炆燉蒸之餸,成為富人的功夫菜色。
香港通脹肆虐,小民苦不堪言。曾俊華宣讀完那份刻薄民眾的財政預算案之後,出席電台聯播節目《財政司司長熱線》,聽眾問他「一碟粟米斑塊飯要幾多錢」,他答不出來。
毫不為奇,煎炸之物,今日已是貧民之食了。
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陳雲:開倉與派糖
香港歸政於中共之後,政府聯同傳媒,以詭詞擺弄民眾,屢見不鮮。「進修 」改為「增值」、「竊聽」改為「截聽」、警方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改為「施放」催淚彈、「撲殺」家禽改為「銷毀」家禽,俱是有跡可尋,筆者也曾為文述之。然而,有些文詞改動,卻是神不知鬼不覺,令市民習以為常,即使侮之辱之,也甘之如飴。擺弄文詞之術,至此可謂妙焉。
上星期,曾俊華 公佈財政預算案,通脹肆虐而政府盈餘及儲備豐厚,卻不見救濟貧困之舉,於是傳媒頻頻抨擊財爺「派糖」不力,要財爺多派些糖,紓解民困。曾俊華也複述「派糖」之詞,不加批評。
每聽見派糖這個詞,我便覺得政府和傳媒欺人太甚。人民不是討糖食的饞嘴小孩,盈餘和儲備是全民共享的,窮人只是要取回寄存在公家的財富,不稀罕大老爺的糖果施捨。更何況,貧民現在缺的是衣食住行,很多家庭飯菜也成問題,糖果何用?
回歸之初,香港經歷金融風暴,梁錦松 任財政司 的時候,一九九七年九月,香港受資產貶值及聯繫匯率 之害,百業蕭條,輿論呼籲政府用公共財政政策救濟貧苦,當時呼籲政府的用語是「開倉派米」,梁錦松也重申政府不會「開倉派米」。這是香港政府仍算是老實使用詞語的年代。開倉是沿自漢代官家的太倉和民間的義倉,太平之年積穀防飢,艱難之日開倉賑濟。香港是思想混亂、詞語混淆的地方,開倉一詞流行之後,百貨公司和專賣店、factory outlet清貨減價,也胡說是「開倉」,彷彿是救濟顧客。一個很好的詞,流行之後,便因濫用而消耗掉。
梁錦松在財政預算案提出增加首次汽車登記稅之前,因偷步買車的騙稅醜聞而下台。梁錦松之前,財政司是曾蔭權 ,香港經濟經歷金融風暴,也漸漸恢復元氣,曾蔭權便玩弄數字,公佈預算案之前,便放言財政有赤字,公佈之際,民眾始知道有盈餘,財政司便給一些小恩小惠,於是傳媒歌功頌德,說曾蔭權順應民意,理財有方。高高舉起,低低放下,政治詭術叫這做「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由於曾蔭權經常玩弄盈餘遊戲而作態薄施恩惠,傳媒便叫曾蔭權做「聖誕老人」,甚至暱稱之為「聖誕權」。受聘於人民的公僕成了施恩於民的大施主、大善人。
曾蔭權出任特首,每逢政府財政預算案前後,輿論和議員呼籲「派糖」之聲不絕。人民要的是取回官庫內的米糧,不是要向官老爺乞討糖果。有好好的開倉、派米不用,偏要說是派糖,傳媒再不檢點用語,便是當人民是無知小兒,甘願受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