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圍城〉與1905 年的「國父」》
沈旭暉 / 現職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統籌及客席副教授,Roundtable Network(香港社會科學研究網絡)理事會主席,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主席。牛津大學國際
《十月圍城》叫好叫座以後,連帶晚清史和香港史也讓社會重新注視,但究竟電影情節在真正史實能否出現,卻是另一問題。說到底,《十月圍城》和正史相比最可商榷之處,正是支撐全電影的關鍵假設:孫中山在全國和香港華人社會(起碼是「進步」華人社會)深孚眾望,被廣泛看作無可取代的革命領袖,所以那麼多和他素未謀面的熱血青年、江湖草莽,才願意為他(而不是「革命」)出死力。今天,我們以為有了國父出山,信眾為他死節乃理所當然。其實,在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固然不是「國父」,魅力也沒有達到那種偶像程度。歷史更沒有出現大清敢在大英殖民地策劃的大追捕,一切都是虛構。只是孫中山是國共未來統一的最後備用工具,神話是必須維持的,否則不但《十月圍城》拍不成,兩岸統一恐怕也統不成了。
孫中山與草莽江湖﹕ 本人就是暗殺專家
觀乎歷史,孫中山的威望在他死後要比生前高,在海外要比國內高,在極少數留學生群中要比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要高,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他得以成為「國父」,一來源自國民黨統治民國的政治需要,二來源自共產黨建國後的統戰需要。其實,他在世時口碑頗有爭議,人民一度稱之為只懂吹水的「孫大炮」。他年輕時,在香港被稱為「四大寇」之一,另外一「寇」,正是《十月圍城》的革命輿論機器《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又有一寇尤烈,是特區前女高官尤曾嘉麗的曾老爺。雖然「寇」只是戲稱,但孫中山與真正的「寇」聯繫甚廣乃不爭事實,造型倒是跟一般套版的搞事分子相若。
既然孫中山江湖味特濃,他的好些作風也相當獨裁,曾長期在幫會生活、甚至有特定「職司」的他,也喜歡用黑幫的非常手段,更與多宗涉及派系鬥爭的暗殺案有關。他的親信陳其美(即後來國民黨CC 系領袖陳果夫、陳立夫的父親)就是暗殺專家,甚至近年有史家提出,孫中山才是國民黨秘書長宋教仁遇刺的最大得益者,因為宋的崛起和他的政黨政治主張,影響了孫中山的領袖權威,並懷疑陳其美——而不是教科書暗示的背負罵名多年的袁世凱——才是真正兇手。這樣的立論自然過份大膽,而且確鑿證據今天更難掌握,但假如這樣的翻案足以成立,我們對近代史的全部認知,就會全盤改寫。
從打手印談起:個人崇拜的近代祖宗
此外,孫中山也喜歡部屬的個人崇拜,例如規定中華革命黨成員必須對他打手印效忠,並居然以此作為入會儀式,就是典型的秘密幫會那一套,革命元老黃興就以這為藉口拒絕入黨,儘管此前二人已公開不和。剛才談及的陳其美,卻是大力支持這一套的幫會人物。這樣的「革命個人化」,對後來變本加厲的蔣介石、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傾向,不可能沒有啟發。總之,在清末民初,社會輿論並沒有一邊倒的將孫中山當作一股政治清流,反而不少人覺得他是依靠「外國勢力」、為求目標不擇手段的投機分子。
諷刺的是,民族主義情感濃烈、以「當代關羽」自居的北洋軍閥吳佩孚等傳統儒將的清譽,在當時一般平民百姓心目中,恐怕還要高得多,這位吳大帥更是史上首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對解構上述孫中山神話,台灣綠營獨派文膽黃文雄的《國父與阿Q》是有趣的閱讀,當然他的意識形態極偏頗,同一系列還包括為南京大屠殺翻案等「大不韙」作品,但畢竟為通識讀者提供了另一面向,讓人從不同角度瞭解我們的國父。
事實上,在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主要在海外活動、籌款,和自導自演「倫敦蒙難記」一類宣傳劇目(他不斷在大清駐倫敦使館跟前挑釁性的巡邏,以圖「蒙難」,等待老師拯救),忙也許是很忙,但在國內,基本上沒有甚麼實力和影響力。他策劃的那些包括《十月圍城》背景在內的事變、起義,頂多都只是隔靴搔癢,對滿清沒有什麼實質打擊,目的可以說是用來提高士氣、製造革命氣氛,但也可以說是在利用同志的生命、製造烈士,再宣傳革命正宗來自自己。而本片所謂「十三省代表」的代表性,也十分可疑。畢竟,革命黨得以壯大,主要還是靠中國各省軍事學院內部傳播的新思想,這過程中,孫中山什麼力也沒有出,也出不了,出力的都是對軍隊有影響力的實力派。
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他才急忙從海外回國,跟其他人「共商國事」,別人心裡不可能不冒出「抽水」的感嘆。假如《十月圍城》虛構的一役,已是孫中山策劃革命運動的代表作,這只反映了他在運動原來的位置頗為靠邊站。至於後來他源何得到革命最高領導的地位,嗯,很敏感,那是需另案處理的了。
---
*以下為一月號讀者來信:
沈旭輝先生污衊國父,須深切反思及公開道歉
高家裕 / 香港教師會名譽顧問、前會長;中國知識學會會長;國際筆會香港中文筆會會長;香港文化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會主席;香港公民協會常委(前副主席、原秘書長)
編者按:二零一零年九月份《藝訊》刊出沈旭暉先生撰寫的《〈十月圍城〉與1905 年的『國父』》一文,其後收到讀者高家裕先生的來函,《藝訊》遂於本期刊出高先生的文章與沈先生的回應。
資料
這並非一篇一般性的「讀者來論」,而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及如同億萬對國父孫中山先生無限景仰的同胞一樣,當他心目中極度欽敬的偉人,被人惡意污衊,民族感情受到傷害,偉人形象受到扭曲所產生的極大憤怒,必須予以嚴正譴責,並受眾多學校師生委託,為文要求沈先生反省及公開道歉,以釋民憤及還孫中山先生以公道。香港教師會理事會亦因此而議決,請筆者再寫就此文,向沈先生提出嚴正要求。
本年九月份的香港藝術中心《藝訊》中載有一篇為《〈十月圍城〉與1905 年的『國父』》的影評。內容竟只有三兩句是提及《圍城》一片的,其餘一千多字,竟全部是刻意污衊中山先生,意圖扭曲其形象,其目的就是要誤導廣大師生及市民:孫中山其實一點也不偉大,相反的,他只是清末民初的「黑大佬」一名,心狠手辣,弄虛作假,意圖犧牲同志的寶貴生命,使自己撈取「革命導師」的名聲。甚至國民黨秘書長的被暗殺,中山先生也是幕後黑手。他在中國革命事業上,其實沒有甚麼貢獻,武昌起義後,他匆匆自海外返國,所謂其參國事,其實只是『抽水』而已。
扭曲歷史,誣衊國父,令人震驚
且看該《〈十月圍城〉與1905 年的『國父』》一文的部份內容:「既然孫中山江湖味特濃,他的好些作風也相當獨裁,曾長期在幫會生活,甚至有特定『職司』的他,也喜歡用黑幫手段,更與多宗涉及派系鬥爭的暗殺案有關。」
又說:「他的親信陳其美就是暗殺專家,甚至有近期史家提出,孫中山才是國民黨秘書長宋教仁遇刺的最大得益者,因為宋的崛起和他的政黨政治主張,影響了孫中山的領袖權威,並懷疑陳其美才是真正的兇手。」
沈先生在本段落中,還更用上「孫中山與草莽江湖:本人就是暗殺專家」作為小標題,足見其刻意營造中山先生是「黑老大」、「暗殺專家」及「剷除異己」的形象。但證據呢?只是一句:「近年有些史學家提出」,就希望達到「假如這樣的翻案足以成立,我們近代史的全部認知就會全部改寫。」
沈文又說:「在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主要在海外活動籌款,和自導自演『倫敦蒙難記』,他不斷在大清駐倫敦使館前挑釁性的巡邏,以圖『蒙難』,等待老師拯救。」──難道國父被滿清人員挾持入大使館前之一刻,沈先生親在現場目睹其情形?抑或中山先生事前曾之討論過其意圖?沈文又指清末國父領導革命,前後共十次,只是「目的可以說是用來提高士氣,製造革命氣氛,是利用同志的生命,製造烈士,再宣傳革命正宗來自自己。」其含血噴人,借影評為名,一意旨在污衊億萬同胞所共同景仰的民族偉人,真是人神共憤!
本來,電影也好,影評也好,也只是藝術創作,不一定要與歷史完全吻合。可對一位人所共仰的偉人的處理上,就必須小心謹慎,不能有所扭曲,尤其不能心存污衊。當然,創作及學術均須自由,但也不能因此而就可以信口雌黃,任意詆譭他人──尤其是眾所公認的歷史偉人。
遺憾的是,沈先生本身是一名「學人」,其在多間國際著名學府取得高級學位,本身擔負多個學術團體負責人及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等的碩士課程主任,但其論事之取態,竟與作為一位「學者」所應有的學術素養,或作為一位撰文者的應有嚴謹態度及寫作道德,竟有如此之大的落差,寧不令人擲筆三嘆!?
基於此,本人代表相關團體及廣大師生,要求沈先生深刻
反思及作出公開的道歉,否則便必須就其《圍城》一文中
所表達之各種說法,提出確切之證據,以證其言之有據,有理。
---
作者回應
文:沈旭暉
現職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統籌
及客席副教授,Roundtable Network(香港社會科學研究網絡)理事會主席,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主席。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及學士畢業,研究中國外交、恐怖主義與全球化。著有電影評論作品《國際政治夢工場》、《國際政治夢工場II》及《國際政治夢工場III ──中國影樓》。
《藝訊》編輯傳來一位讀者就筆者《十月圍城》一文的評論,希望筆者簡單回應。由於知會時間甚短,筆者只能簡略從給學生的課堂筆記引用一些史料,對這些問題有興趣者宜閱讀原文。
一. 關於孫中山的早年革命資歷被後世黨史加工證據極多,以其起家之興中會為例,原有班子在海外只從事賣獎券一類層次的活動,孫賺了錢後卻以政變手段強奪楊衢雲在香港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這在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有考據,他特別說明「絕無意貶抑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只為取締「視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譜牒方法」。
二. 研究孫中山自我偶像化的代表作,首推史學家牛津大學博士黃宇和之《孫中山倫敦蒙難真相》。他詳細考證當時所有史料證明孫及其幕僚極度炒作此事,也引述了三十年代史家羅家倫的《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後者記載了孫親口說自己「以大無畏精神自投羅網」。史家對孫本人是否自投羅網並無定論,但對這事的人為建構、以及《倫敦蒙難記》一書乃孫之倫敦友人康德黎代寫有共識。筆者曾聽本港史學領袖何冠環博士私人講授相關史料,印象難忘,我們理論上均為孫之學弟。
三. 孫早年加入洪門事跡為歷史常識,其與光復會領袖陶成章兇案之關連最為時人所議。台灣作家李敖文章《蔣介石捏住了孫中山的小辮》引述史料,重構了孫中山通過親信兼黑幫高層陳其美及其手下蔣介石暗殺陶成章之高度可能,這說法頗為時人接受,陶之好友章太炎即深信不疑。
四. 關於孫與宋教仁案的關係,雖然真相永遠成謎,然認為主謀並非袁世凱而是孫中山親信陳其美的學者愈來愈多,甘肅省社科院的張永東在《百年之冤:替袁世凱翻案》一書分析了當時不同報導,分析殺宋對孫、陳一舉兩得,既煽動對袁的不滿,又清除已控制國民黨的政敵,所本原始史料甚詳,類似觀點在海外作家盧笛的《國共偽造的歷史》有整章詳述,不失為一家之言。以刊載近代史第一手文章在老一代文人中家傳戶曉的《春秋》雜誌撰稿人李龍鑣,亦曾就宋案屬孫系所為的可能性與友人研究,資訊在網絡隨處可見。
五. 關於孫與廣東地方豪強的瓜葛,特別是他被一些時人視為獨裁軍閥的廣西關屠城的關係,可見諸孫之政敵陳炯明之子哈佛大學博士陳定炎與高宗魯合著之《一宗現代史實大翻案》。作者乃當事人後代,然資訊均有所本。六. 辛亥革命由各省新軍促成乃客觀事實,時人稱孫為「孫大砲」就是說他實力有限、以開空頭支票著稱,這評價在當時報刊隨處可見。曾參加中國革命的日本政治哲學家北一輝以過來人身份,批評孫在革命過程是「沒用的木偶」,立論偏頗,但反映日本朝野對孫只能靠日本的認知。孫提出以國家資源、鐵路抵押向日本借貸的條約、密約,在上述諸文及王耿雄的《孫中山與中日盟約的真相》等均有介紹,後人對密約是否他人冒簽未有定論,但對日本秘密資助孫中山換取在華特權的政策已有共識。對此收藏清末民初歷史檔案的史家雪珥有精闢解釋:「革命黨的民族主義,訴諸歷史上慣用的大漢族情結,以簡捷直接激烈著重破壞的憤青形象出現」(這教人想起今天的憤老憤青),日本以支持孫中山排滿為名,則可掩飾侵略中國利益之事實,「這從近年被學界披露並逐漸被接受的孫中山對日秘密協定等事件,均能窺見其斑」。
筆者縱有歷史學位,但並非研究歷史之專家,只是閒時略有涉獵相關文檔,原文乃介紹史家對歷史人物之立體演繹,並無個人喜惡與定論。相關資料在學界汗牛充棟,這篇回應也是隨手而成,深盼真正之專家指正。原文為筆者著作《國際政治夢工場III:中華魅影》章節部份內容,全書介紹了25 部和中國歷史政治相關之電影,最可讀的還是李照興兄之序言,他代入政治正確審稿員的角色諷刺個別人士將對本書的閱讀角度,高瞻遠矚。順帶一提,筆者在一群歷史研究前輩錯愛下剛接受所託,接辦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春秋》雜誌,希望對還原歷史的立體、避免香港新一代只能接受單一國民教育觀點略盡綿力。人生苦短,回應是文水平有違筆者自定之原則,但被《藝訊》編輯們教育公眾的熱誠感動,謹此向對這些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4 則留言:
唔好意思,請問你之前講個外籍朋友看醫師後,睡眠大大改善,因為我情況和她差不多,好憂心,希望可以找醫師幫我,請問那位醫師是否sam醫師呀?可否給些資料,若不方便.可否給我來郵呢?萬分感謝.
wn_chng@yahoo.com.hk
並非sam醫師
如你知sam醫師, 可先找他看吧
他功力也很強
1. 小丸子:大家知道「八十後車毀人亡」嘅歇後語係咩嗎?【英年早逝】呀!!
尊貴而無能的唐英年政務司司長,這張圖是送給你的,請笑納。
文字:袁易天
2. 小丸子:小玉妳有冇聽過【英年早逝】嘅後現代新解釋?
小玉:梗係有喇,不過我唔明點解唐英年咁痛恨自己。
文字:NYuen Chu
source :
http://www.siuding.com/2011/01/by-ca-ru-choi.html
多謝你,幾經辛苦我已找到sam醫師的地址,希望他可以幫到我.有需要,再請你幫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