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星期二

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人人唱淡 可留意「獵物」行蹤

by 

林少陽 



2015年6月29日

【明報專訊】等了超過兩個月,終於等到妳出現。這一刻,你會否為之心動,向心儀的對象表明心舻,並展開熱烈的追求?

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尤其是金融市場上短期的表現。本 欄4月12日周日開檔,至今過了兩個半月,期間港股升完又跌,至今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經過調整,已分別低於開檔之前的價位。記得我跟《明報》主編陸總傾開 這個專欄的時候,我們均同意今年(以及很可能延續至明年或後年)港股應有作為,但當時港股仍然是一池死水,了無生氣。

在決定開欄日前的一個禮拜,陸總還發了短訊恭喜這個專欄揀了一個很好的時機;誰不知,就在開檔之前三個交易日,港股一口氣升了 2000點,第一篇文章出版後翌日,港股還要再升逾700點慶賀。雖然後來恒指一度於4月底進一步上升至28,588點,但隨後的兩個月,港股便開始重返 過往兩年的上落市格局。

股市放煙花日子不會多
作為一個逆向思維的投資者,我向來不喜歡大升市,因為經驗告訴我,放煙花的日子,通常不會長久。幸好,本欄開宗明義,講好並不是 什麼每周一股的股票貼士專欄,我只會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為很可能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活經驗,因為本欄一向相信,生活的經驗往往幫到投資者發掘得到一些營 商或投資的機會。

本欄其中的一條理財座右銘,是「財不入急門」。因此,若讀者錯過了4月上旬的大升市,若不是急於開飯的職業投資者,根本沒有必要 每日炒出炒入。投資跟打工最大的分別在於,這從來都不是一份「多勞一定多得」的工作。假如賣家的開價太不合理,你作為買家,是有權拒絕入市,承接對方的賣 盤的。股市日日都開市,總有機會用得覑閣下手頭寶貴的現金。

傳媒是最佳通風報信者
那麼,什麼時候是最佳的入市時機?全世界的傳媒人,是最佳的通風報信者!每次當財經傳媒專誠訪問「末日博士」,或者以「股災來了」作為頭條新聞的大字標題,你就知道,入市的時機又來了。

以下是上周六各大報章的頭條大字標題:
‧《信報》:A股「快熊」 爆災慘瀉7.4%
‧《經濟日報》:滬指急瀉7.4% 大摩:未到撈底時
‧《文匯報》:深滬股災 一步見熊 兩市2000個股跌停蒸發6萬億
‧《南華早報》:Margin calls trigger panic market sell-off

港股投資者心態未夠熊
稍為可惜的是,這些標題主角,並不是本欄讀者較為關心的港股,而是我們內地同胞熱炒的A股,於過去一個星期出現預期之中的中期調整。從逆向思維的角度看,目前港股投資者的心態仍然未夠熊。

不過,有經驗的捕獵者應該明白,滿街鮮血的時候並不常見,他們會在聞到一點血腥的味道的時候,已開始留意獵物的行蹤。這場調整的 規模究竟有多深,當然是要事後才能知道,但是我們不夠高深的學識跟智慧,已知現時港股的平均價格水平,已較過去兩個月便宜了一些!假如閣下有意出街購物, 現時的時機明顯較兩個月前有利。

雖則我並不認為A股目前的估值足夠吸引,但是從過往經驗判斷,每次報紙這麼齊心大字標題的報道,即使翌日再次試底,也很可能會很快出現一次急速的技術性反彈。

另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忽然之間多家外資大行,彷彿發現新大陸一樣,指出很多人盡皆知的事實,諸如中國經濟未見起色、企業盈利 增長動力欠奉之類的言論,以支持其齊心唱淡的言論。他們可能忘記了,正正因為中國經濟表現欠佳,才醞釀了今次的A股牛市,因為這促使了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力 度放水,不單停止多年打擊內地樓市的措施,轉為推出支持國民置業的新措施。
至於中國企業的盈利表現,那很視乎他們所指的是什麼行業,若說是內銀盈利增長動力下降,以及「三桶油」備受油價下跌打擊,這個當 然是事實。但是,內地多個零售及製造行業,正正因為經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企業才有足夠的誘因,由極度過度擴張引發一場人為的生死浩劫,重新出現行業整 合。生意做細了,並不表示盈利便因此減少了,因為毛利率的變化及成本的控制,往往比盲目的擴張更能推動企業的盈利增長。

具先見者 人人唱好時出貨
事實上,就以最近公布業績的多家本港零售商為例,其盈利頗受內地旅客減少來港打擊,即使來港,每名旅客平均消費亦見大幅縮水,他 們剛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業績,當然很難會表現亮麗。然而,這些人盡皆知的信息,其實沒有一點實用價值,因為他們的股價,早於2011至2013年已經 見頂。即是說,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早於當年在本港零售市場氣氛極度向好之時,趁好價將他們手頭的珠寶及化妝品零售股,沽給一些後知後覺的投資者。
我不知這批零售商幾時會重拾昔日的光輝,但現時肯定不是看淡這個行業的最佳時機。個別股價跌得過分,但企業經營得法的零售商,往往能於目前淡市逆市擴張,因為幸運之神,只會眷顧早有準備的人。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借費雪策略 搜尋潛力股

(信報:24.6.2015)


本欄上周利用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格拉罕(Benjamin Graham)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所列出的選股準則,藉此尋找港股中一些股價仍相對便宜的優質股份(主力尋找防守性較高的股份)。然而,「股神」畢 非德(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我的投資方法,85%來自格拉罕,15%來自菲利普.費雪(Philip Fisher)。」為此,投資分析部嘗試以費雪的選股策略,探討一下現時港股的投資機會。

費雪在1928年展開其證券分析事業生涯,1931年創立投資顧問公司Fisher & Company,被視為現代最具影響力的投資專家之一;他於1958年出版《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並廣受華爾街推崇。

費雪於1999年才正式退休,當時已是91歲,據報為其客戶帶來非常優異的投資收益。在費雪7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其投資哲學是投資於管理良好、優 質的成長型企業(growth stocks),並作為長線持有。其中,費雪於2004年去世後,仍持有21年前購入的摩托羅拉(Motorola)股份;對比同期標普500指數的7倍 升幅,摩托羅拉期間升值超逾20倍。

閒聊法了解行業優勢
費雪在《非常潛力股》一書中,提到15個發掘成長股的要點,以及如何利用「閒聊法」(Scuttlebutt)找出對評估公司有用的訊息。那麼,「閒聊法」到底是什麼﹖

費雪認為在投資之前,除了閱讀相關公司的財務報表外,應該與一些行內人如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等不同角色了解產業的情況,同時透過交叉對比「閒聊」間獲得的資訊,從而歸納出投資對象在行業中的強弱優勢。

書中提及選股的15個要點如下:

1.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即至少未來幾年內的收入能出現大幅增長?
2.管理層是否具有足夠決心開發新產品,尤其在目前尚有吸引力的產品生產線利用殆盡之際,會否進一步提高總銷售潛力?
3.與目前公司的規模相比,公司的研發能力是否具有效率?
4.公司是否擁有具效率的銷售團隊?
5.公司的利潤率(profit margin)高不高?
6.公司做了什麼決策,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7.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labor and personnel relations)是否很好?
8.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之間的關係(executive relations)是否融洽?
9.公司的管理層深度夠不夠?還是過於依賴個別關鍵人士獨撐大局?
10.公司的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和會計記錄(accounting control)做得好不好?
11.從公司的不同經營層面上,是否具有行業上較為獨特的地方,從而令投資者能夠獲得重要的線索,得出相對於其他競爭同業的優勢?
12.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利展望(profits outlook)。
13.在可見的未來,公司是否會因為大肆擴展而必須發行大量股票,進行股本融資,從而令流通股本大幅增加,導致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受損?
14.管理層是否只向投資者報喜不報憂?
15.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unquestionable integrity)?


選股策略方面,費雪認為最大的投資回報不是來自購買被低估(undervalued)的股票;因為,即使被低估50%的股票,股價回歸至合理值 (fair market value)最多也只能上升一倍而已。相反,他從一些在銷售額和盈利增長方面能夠長期高於整體市場的企業,獲得到更高的回報。

此外,費雪認為由於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因此亦會避免投資一些由於周期性事件(cyclical events)或一次性因素(one-time factors)而呈現短期增長可觀的企業。

為此,投資分析部針對上述幾點來進行量化,得出以下選股準則︰

1.公司收入(Revenue)於過去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高於市場(所有港股)中位數;
2.公司收入連續2年錄得增長;
3.淨利潤率(Net margin)高於市場中位數;
4.市盈增長比率(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PEG)低於0.5。

由此路進,以港股內近1800隻股份套用於上述準則,結果發現,共79間上市企業(約佔檢查範圍的4.4%)符合標準。然而,我們發現在上述結果 中,大部分多為一些創業板或市值較小的公司;為「安全」起見,我們加入了第五項準則——總市值高於(或等於)50億元,故最終通過是次篩選的股份數目將收 窄至38間。

切勿過度分散投資
此外,費雪強調不要過度分散投資(最多20隻),他認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過於分散迫使投資者買入很多並沒有充分了解的股票。因此,本文僅列出整體評分最佳的20隻股份【註】,供讀者參考【表】。

從上述結果來看,該20隻股票大致可歸納於12個不同板塊,它們分別是︰地產(25%)、銀行(20%)、酒店/消閒(10%)、零售/貿易(10%),以及各佔5%的建築、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科技、綜合企業、汽車和醫療保健板塊。

然而,在本文的篩選的條件中,並未反映出所有費雪認為選股時要注意「質量」的因素,例如管理團隊之間是否具有誠信及良好的工作關係等;而這些難以量 化的條件,就需要讀者作進一步研究。不過,個別行業如銀行、汽車、地產、酒店、零售等,其實透過利用「閒聊法」,甚至是「親身體驗」,都非常容易找到相關 企業的有用資訊。

訓練良好判斷力
至於賣出的時機方面,費雪認為需要沽出股票的時候,包括:一、當買入後發現錯誤,例如公司的實際狀況並不如原先估計的美好(或者每況愈下);二、看到成長潛力更好的企業;三、無法再達到前述15點的測試。

總括而言,費雪認為市場的效率不高,但由於受市場的氣氛和潮流影響,令市場價格和實際的價值之間的關係產生嚴重扭曲,加上情緒的轉變,令市場價格由 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若要投資成功,投資者就必須能夠從眾多市場雜音中,了解實際情況;不要盲目接受或拒絕該市場的看法,但必須學習了解,訓練良好的 判斷力,並有足夠的勇氣根據自己的信念行事。

投資於成長型股票的回報是巨大的,但分析出錯時的處罰也同樣大。不過,費雪認為投資時犯錯是無可避免的,但長期成功的關鍵是靠投資者努力不懈地做好功課,盡快承認錯誤,並學習如何以防止重複同樣的錯誤。

註:先把過去5年公司收入CAGR(%)增長按大至小次序排列,如第一名得1分,最差得分愈多,其後,淨利潤率及市盈增長比率同樣由大至小排列,然後再打分;三項分數相加後,得出分數最小(即三項準則均擁有較高名次)的首20間公司。

信報投資分析部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林Sir:股樓年底風險高


香港樓市過去數年持續熾熱,加上港股4月起進入大牛市,林本利已多次提醒大家小心第四季,當美國加息、中國經濟走下坡,雙重衝擊股市及樓市。他認為,現時環球因為量化寬鬆、各國爭相印銀紙,推遲了經濟周期,港人切勿掉以輕心。

林Sir今年初還建議有置業需要的年輕人,若自身人工上升約4至5%,又遇上市況淡靜、找到低市價8%至10%的單位,才考慮買樓自住。但近期樓市不時湧現癲價成交,林Sir最新認為現在買樓絕非好時機,只建議換樓客改變環境,沽出癲價的細價樓,實行細樓換大樓。因他早前看見連天水圍200多平方呎的居屋單位,呎價也過萬元,直呼樓市「離晒大譜」!
「買的人個腦有問題吧?天水圍私樓呎價也不過萬元吧?即使是長實地產(01113)出售將軍澳日出康城第三期,平均實用呎價也只是9,000元。他們遲早 會後悔的,我讀了這麼多年經濟學,經濟總有循環、有盛衰的,而且今年年尾很大機會(下跌),他們辛苦地儲三成首期,轉眼便化為烏有,很慘!」

他續說:「相信我,經濟一定有循環,現時是因為會全世界印銀紙才推遲了(這經濟循環)。」同樣地,股市循環也因此推遲。現時恒指市盈率(PE)約12倍, 以往接近20倍才爆煲,在數字上暫時未見港股見頂,但林Sir指出,對上一次、2007年的牛市,恒指成分股在2006年9月開始加入建設銀行 (00939),成為首隻國企股,相反現時恒指加入了多隻國企,國企股共有9隻。「以前恒指20倍見頂,是沒有這麼多國企股的,現在國企股不少只是8倍、 10倍PE,是拉低了整體恒指PE的。例如建行在恒指的流通市值達萬億元,可以大幅拉低恒指PE。」

2015年6月6日星期六

【利財筆記】大時代必勝法 看恒指PE走位(林本利)

(按:圖是在http://www.analystz.hk/options/hsi-pe-dividend-valuation.php找的)

港股大時代再度上演,中港基金互認、A股升破4800點等好消息帶動,港股周二(26日)最多曾升逾500點。港股愈 升愈有,小股民入市往往愈來愈心雄,林Sir今堂回顧歷次港股大牛市,每次都是「升得高、跌得痛」。以史為鑑,林Sir的心得是恒指市盈率(PE)到達 20倍便沽貨離場,即使大市再升也撒手不管。這不正正是《大時代》裏葉天的「股市必勝法」的真諦——及早離去?
恒指自1964年創立,至今逾50年共經歷過8次大牛市(突破前一次牛市的高位),林Sir自有投資經驗以來經歷過5次,每次牛市都是經歷數年的上 落市,到了某個時間突破上落位,穩步大升最後見頂,牛市過程一般持續約一至兩年。「大家要從每次牛市及其後的股災中學習,我見過一些人很慘,因為股市大跌 而走佬、破產。」
林Sir憶述自己經歷第一次牛市是1986年,港股在5月推出期貨指數,恒指當時僅2000多點,市場瘋炒期指,至1987年10月升至最高的3968點,其後快速下瀉,至同年12月跌至最低的1876點,股市大挫53%。
第二次牛市是1993年國企股來港上市帶動,1993年青島啤酒(00168)來港上市,恒指由該年初的5000多點,急升至1994年1月的 12599點,1993年整年大升115%,是恒指自1972年以來最誇張的一年。其後恒指一路跌至1995年1月的6890點才止瀉,累跌45%。



千禧科網災 溝貨害死人
1997年回歸前大量資金湧入香港,帶動恒指由1996年7月起步,升至1997年8月最高的16820點,及至1998年8月「官鱷大戰」,港股 一下子跌至6546點的低位,跌幅高達六成。「政府入市後,市場股票少了,大鱷陪你炒高港股。」因此港股很快進入另一次牛市——2000年「科網股熱」, 當時董建華政府大力推廣創新科技,盈動(電盈前身)、tom.com、新意網等沒有甚麼業務的公司紛紛上市,恒指2000年3月升至最高的18397點, 其後大家以為恒指在調整,見股價下跌便不斷溝貨,結果直至2003年沙氏才見底,2003年4月最低為8331點,較2000年高位下挫了55%。林 Sir回想當年不少人因股市而家破人亡,2003年每月2,000多人破產,全年共2萬多人破產,至今仍是一項紀錄。
對上一次、2007年的牛市大家仍記憶猶新,林Sir回顧道,上次牛市頭兩三年升幅有限,至2007年7月底市盈率20倍,恒指約23000點,他 坦言當時已盡沽手上持股。當年8月傳出推行「港股直通車」,港股更一舉升至31958點的歷史高位,因此林Sir並沒有賺盡這一升浪。因禍得福,到了 2008年金融海嘯,林Sir也輸得比人少,「我2008年的投資(包括股票、物業、外)回報約輸兩成,遠低於恒指近五成跌幅,就因為早有防備,沒有去 賺股市最尾這段升幅。」港股到了2008年10月金融海嘯時見底,當月曾低見10676點,較2007年高位大跌67%。
回頭看,每次牛市幾乎都是相隔約7年,相當巧合,故林Sir常說港股每7年為一個周期,「去年推出滬港通是好消息,恒指本應有機會升破25000點 水平,但遇上佔領行動才延至今年。我2013年初上第一堂每月投資理財班,已估計2014年尾恒指有機會衝破31000點。」他解釋,滬港通引入內地資金 來港,情況與1993年及2007年相似。1993年國企股來港上市、2006年9月建設銀行(00939)成為恒指成分股、其後國企股大升,兩次都是內 地資金帶動恒指創新高。

最後10%升幅 非散戶能賺
因此大家預料到港股每隔7年大升的話,過去數年是絕佳入市機會。林Sir的投資組合裏不少股票,都是過去數年低價買入,他直言現在已是收成期,「最 尾的10%(升幅)很難賺,不用貪心,不要見別人賺錢便眼紅。」林Sir勸戒大家在羊年,千萬不要成為羊牯,能在股海獲利不要貪心,及早部署在高位沽貨離 場。
至於內地股市,在1991年才起步,現在未形式周期。今次A股從3400點起,上升幾乎沒有停下來調整過,至周二(26日)更升破4900點,創下 7年新高。「大家買A股明知是投機,要適時找機會走人。」林Sir常說今年第四季股市高危,因為美國加息、中國經濟疲弱,有可能打擊股市,除非中國經濟及 生產數字有所好轉,才修正這預測。

作者:林本利
前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港大社會科學學士及英國布理斯托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出版十多本經濟學教科書。退休後,創辦活道教育中心,開班教授理財之道、公共政策及新高中經濟學。
電郵︰im_focus@hket.com

撰文及資料整理:葉卓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