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香港人不是這樣學習的。我們的認知,中文是語文,國語的語是指語言,它在台灣(或民國始)叫國語,在大陸被稱作普通話。沒有記錯應該是陳雲說過,叫國語恰當得多了,因為它是一國之語言,大有官方語言之意,叫普通話則是不知所云。
當台灣朋友說我的中文說得怎樣,總是覺得怪怪的,但每次都忘了跟他們說起這件事。
---
對了,回家還看到這篇關於中文的文章,頗有趣:
瑞典漢學家:對繁體字的信心從未動搖
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在多年以前便預言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化字會恢復為繁體字,並且這種信心從未動搖。
馬悅然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曾有人認為中國的方塊字不夠“現代化”,並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漢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語言靠攏,但事實上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各地方言千差萬別,同一個詞就可能有多個發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漢字,那麼至少需要十幾個拼音方案以適應廣東話、閩南話那些方言,換句話講,一個國家內會出現十幾種語言,這與當年秦始皇“書同文”的做法相比,豈不是歷史的倒退嗎?
所以,漢字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變。馬悅然告訴記者,漢字從產生至今,結構一直是固定的,在秦漢之交有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小篆、隸書等漢字書寫形式又先后出現,漢字最終走向成熟,並且直到簡體字出現前,漢字幾乎是沒什麼變化的。而這件事情最大的意義就是使中國的歷史得以傳承。舉例來說,明清時期的人讀唐宋的文章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為他們讀、寫的是同樣的文字,可在使用簡體字的現在,卻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讀懂古籍了,並且原因未必是詞句的晦澀,而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認識繁體字。
繁體字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與簡體字相比,在讀、寫甚至領會文字內涵上更具美感。馬悅然認為,很多書法家在書寫漢字時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並不僅僅因為遵循傳統,更主要的是在於繁體字更具美學意義。例如很多繁體字,能使人很容易地發現其或象形、或會意,從而去領略文字所傳達的歷史、文化韻味,可在相當多簡體字中,人們已經找不到漢字所具有的那種美學信息了。
馬悅然說,很多人反對繁體字的理由是認為繁體字難寫、難學,但事實並非如此。馬悅然當年教外國學生學漢語,是把繁體字、簡體字同時教給他們的,這樣的話,一名學生一學期大體上可以學500個左右的漢字,三年下來就可以掌握3000多個漢字,對於日常的聽說讀寫而言,這些漢字已經足夠了。比如《毛澤東全集》也隻使用了2000多個漢字而已,還有《道德經》使用的漢字就更少。所以馬悅然認為,學習繁體字其實很容易,而恢復繁體字也不難。
馬悅然也承認,把在中國大陸使用了近五十年代的簡體字改回繁體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考慮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傳承,以及漢字美學的表達,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
展望漢字發展的未來,馬悅然說,中國的方塊字堪稱世界上最發達的文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在歷史上,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方言龐雜的中國其實是被方塊字統一在一起的,而今天人們所看到的繁體漢字就更加成熟、完善了,使其再復雜一些沒有必要,但隨意地簡化其實也是違背漢字發展規律的,所以把簡體字恢復為繁體字,就是在按照漢字發展的規律辦事了。
馬悅然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曾有人認為中國的方塊字不夠“現代化”,並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漢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語言靠攏,但事實上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各地方言千差萬別,同一個詞就可能有多個發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漢字,那麼至少需要十幾個拼音方案以適應廣東話、閩南話那些方言,換句話講,一個國家內會出現十幾種語言,這與當年秦始皇“書同文”的做法相比,豈不是歷史的倒退嗎?
所以,漢字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變。馬悅然告訴記者,漢字從產生至今,結構一直是固定的,在秦漢之交有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小篆、隸書等漢字書寫形式又先后出現,漢字最終走向成熟,並且直到簡體字出現前,漢字幾乎是沒什麼變化的。而這件事情最大的意義就是使中國的歷史得以傳承。舉例來說,明清時期的人讀唐宋的文章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因為他們讀、寫的是同樣的文字,可在使用簡體字的現在,卻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讀懂古籍了,並且原因未必是詞句的晦澀,而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認識繁體字。
繁體字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與簡體字相比,在讀、寫甚至領會文字內涵上更具美感。馬悅然認為,很多書法家在書寫漢字時一直堅持使用繁體字,並不僅僅因為遵循傳統,更主要的是在於繁體字更具美學意義。例如很多繁體字,能使人很容易地發現其或象形、或會意,從而去領略文字所傳達的歷史、文化韻味,可在相當多簡體字中,人們已經找不到漢字所具有的那種美學信息了。
馬悅然說,很多人反對繁體字的理由是認為繁體字難寫、難學,但事實並非如此。馬悅然當年教外國學生學漢語,是把繁體字、簡體字同時教給他們的,這樣的話,一名學生一學期大體上可以學500個左右的漢字,三年下來就可以掌握3000多個漢字,對於日常的聽說讀寫而言,這些漢字已經足夠了。比如《毛澤東全集》也隻使用了2000多個漢字而已,還有《道德經》使用的漢字就更少。所以馬悅然認為,學習繁體字其實很容易,而恢復繁體字也不難。
馬悅然也承認,把在中國大陸使用了近五十年代的簡體字改回繁體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考慮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傳承,以及漢字美學的表達,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
展望漢字發展的未來,馬悅然說,中國的方塊字堪稱世界上最發達的文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在歷史上,面積廣大、人口眾多、方言龐雜的中國其實是被方塊字統一在一起的,而今天人們所看到的繁體漢字就更加成熟、完善了,使其再復雜一些沒有必要,但隨意地簡化其實也是違背漢字發展規律的,所以把簡體字恢復為繁體字,就是在按照漢字發展的規律辦事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