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雲 | 三文治
語文乃邦國之大事,不容苟且,告示不容文辭錯漏,官長不可讀錯字。然則語文有天資之限,勉強不來,某些有語言障礙的首長,如美國前總統小布殊,幕僚必須避重就輕,用淺白語言草擬演講詞,以免首長出醜,辱沒邦國。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施政報告中,曾蔭權多次將「冗長」誤讀成「康長」,在場五十九位立法會議員愕然,無人提出指正,惟獨梁國雄(長毛)出聲糾正,卻被主席曾鈺成中止發言。「冗」,粵音為「擁」(jung2),曾蔭權也許看錯了是「亢」(音抗kong3),卻誤讀為康(hong1)。這種亂打亂撞,如坐滑梯般的誤認誤讀,老曾可謂十分到家。老曾的幕僚如果醒目,將「冗長」改為漫長、費時失事、曠日持久等詞,便可以遮掩過去。我看是幕僚的詞彙,也如港共一樣,黔驢技窮,變化有限。
無獨有偶,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施政報告中,曾蔭權讀到第一百九十三段:「公共福利開支擴張,容易受市民歡迎,但同時要慎防一旦過度膨脹,會變成尾大不掉。」當中「尾大不掉」,卻誤讀成「尾大不驟」,遭網民恥笑。
成語尾大不掉,語出《左傳.昭公十一年》:「所謂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樹的枝條太粗就會折斷;獸類的尾巴太大就很難擺動。講的是鱷魚、蜥蜴、松鼠之類的野獸,尾大,難以搖動。掉,粵音讀調換的調(diu6),俗讀(deu6),俗語掉垃圾,俗讀就是deu6,接近唐朝的音dhèu。成語用文讀,尾大不掉當然是讀調(diu6)的音。
掉有時也讀驟(zaau6),屬於異讀,船家棹艇的棹,用作動詞,俗寫為「掉」,故讀驟音。《唐韻》另有女角切之音;《集韻》、《韻會》有尼角切之音。《集韻》又有女敎切之音,讀如鬧。是陶器聲音震動之意。《左傳》的典故並非划艇,亦非陶器震動,而是獸類擺尾,是故不宜異讀為驟。
尾大不掉是比喻外邊的諸侯國、封邑或從屬部門過大,中央難以駕馭。施政報告說的「公共福利開支擴張,容易受市民歡迎,但同時要慎防一旦過度膨脹,會變成尾大不掉」,句子的主詞一直是「公共福利開支」,中途並無轉為福利部門,應該用的成語不是「尾大不掉」,而是積習難返、泥足深陷、無以為繼之類。
尾大不掉,不論讀對讀錯,文本草擬已是用詞不當,神仙難救。堂堂施政報告,用詞如此粗陋,港共可謂斯文掃地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