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陳雲:盂蘭節不可兒戲

轉角 - 陳雲
盂蘭節不可兒戲
(2010年11月02日)
哈囉喂過去了。但凡哈囉喂前後,崇洋辱華的人循例挖苦中國風俗。這些人不學無術,對中西宗教之學不清不楚,便胡亂比附,說同是鬼節,西洋的萬聖夜比中國的盂蘭節有多一些寬容、幽默和童趣,連鬼也是西洋的比中國的可親。
中國的盂蘭節滿街燒衣,鬼氣蕭森。西洋的哈囉喂可以變成遊樂節目,而中國的盂蘭節卻不可兒戲,此間有正統宗教與異教風俗融合的原因。哈囉喂的鬼節祭祀,是凱爾特人的舊風俗,基督教進入英倫三島之後,鬼節成了異教(pagan)風俗,與基督教不可相容。基督教可以將鬼節排斥,列為迷信,也可將之納入教儀,與萬靈節(11月2日)結合,成為悼亡儀式。
在庭院點燃南瓜燈,叫鄰居代為禱告,使亡靈安息,也有鄰居見了南瓜燈,憐憫人家新喪而貧窮,便在燈下放幾枚布施的銅錢。後來,悼亡的風俗疏淡了,頑童也有偷銅錢去買糖果的,於是哈囉喂風俗便變成獎賞夜遊小童的節日:在庭院或門口擺放點了蠟燭的南瓜燈,示意小孩可以上門討糖果,也有索性在南瓜燈前放糖果的,方便小孩取食。
哈囉喂變成鼓勵小孩夜遊的風俗,類似中國的中秋提燈夜遊,或廣東舊時年三十晚小孩提燈外出,帶了紅雞蛋、有芽芋仔和香火出外「賣懶」,邊走邊食,唱賣懶歌謠,直至村口或鎮外的水井,將香火插在井欄而回。
盂蘭節並非異教風俗,而是佛教本身的祭禮,道教吸收盂蘭節而成的中元節也是視為己出,同是超渡孤魂野鬼的大慈悲之祭。盂蘭節由教義引申而出,故無法俗化為玩樂節慶,也少有童趣。然則,與盂蘭節教義略近的廣東的太平清醮,有兒童飄色和搶包山之遊藝,也算開了點禁,但也僅止於此。
同理,聖誕節也原本是羅馬人的冬節慶典,故此基督教也將之納入教儀,變成聖誕節,而且容許俗化,成為贈送禮物和飲食狂歡的日子。
至於復活節,是基督教本有的神聖日,除了復活兔、復活蛋、十字包之類有一點童趣之外,絕不容許俗化,也沒有商家謀算復活節的狂歡生意。何時盂蘭節可以玩樂消費?那要等到佛法消沉的末法時期了。
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