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遊方學藝 大顯指揮才華

遊方學藝 大顯指揮才華

二十歲的馬勒聽從老師的勸告,不再靠教琴為生,終於在經理人Lowy的協助下找到第一份指揮差事。馬勒不但未有指揮經驗,更沒受過指揮訓練,因為維也納音樂院還未有指揮課程。指揮這個崗位,到十九世紀末才演變成一種學問,以往觀眾入場是聽樂曲,並不是看指揮。隨着樂曲漸難、樂隊加大,以及大型音樂廳(如維也納的黃金大廳)的落成,指揮的責任倍增,沒有好指揮,根本聽不到樂曲真貌。維也納音樂院後知後覺,要到1909年才開辦指揮課程。

1880 年暑假,馬勒在奧地利度假村Hall指揮。劇院只能容納二百名觀眾,樂隊只得十五位樂師,除了指揮,他還要抹鋼琴、執拾樂譜,還要幫劇院經理推嬰兒車。之後他回到維也納完成《訴冤之歌》,未等到貝多芬獎的結果,Lowy已幫他找到另一份工作。馬勒於1881年9月到Laibach(即現今斯洛文尼亞首都 Ljubljana)劇院上工,不久大家已察覺馬勒跟其他指揮不同,他要求極高,排練得十分仔細,強弱音做得很明顯,間中用上極端的速度,令習慣了三流演出的觀眾一新耳目。馬勒在Laibach時,接到《訴冤之歌》落選貝多芬獎的消息,終於接受要做指揮為生的命運。

頻頻轉工創作《流浪者之歌》假如你是人事部經理,見到青年馬勒的履歷表,會認定他是典型的「冇份工做得長」。他在Laibach只做了一季,失業半年後,1883 年先到Olmutz劇院做了三個月,之後回到維也納,在一間小劇院指揮了兩個月,經理人方為他找到德國中部城市Kassel劇院副指揮一職。馬勒做了兩季,期間寫了《流浪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流浪者之歌》無疑是馬勒的第一首重要作品,更可能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套管弦聯編歌曲。

正如《訴冤之歌》的 klagen,德文Geselle也令譯者頭痛,因為Geselle不是一般流浪人士。傳統德國工匠分三個階級,先是學徒(Lehrling)拜師學藝,由師傅包食住,薪水近乎零。之後學徒脫離師傅,成為Geselle,哪裏有工開就去,累積一定經驗後,獲同業公會批准就可定居一處開業,成為師傅(Meister),收徒弟幫自己手,周而復始。馬勒並非無心工作,只是他起步時,做的多數是臨時工,例如Laibach之職是因為前任突然離職;去到 Olmutz時,劇院已瀕臨解散。馬勒創作此曲前,已在書信中自比fahrende Geselle,要流離浪蕩、四處找工作,所以陳雲雖曾指出Geselle一字應解作「遊方學藝者」,但用「流浪者」代替並無不可。

情場失意 憑歌寄懷

馬勒愛上同劇院的女歌手Johanna Richter,雖然郎情妾意,但女方見馬勒未有經濟基礎,不欲跟他開花結果。1884年聖誕假期,馬勒撰詞後譜曲,憑歌寄意。第一首《愛人結婚了》與德國民謠集《少年神奇號角》的一首詩幾乎一樣,但馬勒要幾年後才發現《神奇號角》。此歌與波希米亞音樂相似,除了節奏以兩拍及三拍交替外,開頭由木管吹出的花音貫穿全歌,這類花音叫做gruppetto,德伏扎克及楊納傑克都經常使用。第二首《去郊外晨運》的旋律,後來成為《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調子輕快,失戀的青年似乎放下悲傷,擁抱美好的世界。不,他仍未忘懷。第三首《利刀插在心》,悲傷變為憤慨,愛人的雙眼、秀髮、笑聲揮之不去,不如死了算!

第四首《一雙藍眼睛》,經歷過傷心、強顏歡笑及憤怒後,表情指示為「木無表情」,哀莫大於心死,青年乘夜踏上旅途。馬勒對進行曲的着迷已在此曲浮現,但節奏有時從四拍轉為五拍,恍若青年的躊躇,他走到菩提樹下找到安眠。馬勒又於《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引用這歌的旋律,不少唱片將兩曲並置不無道理。覺得「流浪」比「遊方學藝」貼題,因為德國浪漫詩篇向來有「忘情之旅」的題材,舒伯特《冬之旅》的主角也是失戀後漏夜出走。《冬之旅》的菩提樹慫恿青年自殺,但馬勒在菩提樹下則逐漸放下悲傷。傷心後振作,亦見於《亡兒之歌》及《大地之歌》的結尾,馬勒雖然大喜大悲,但不是少年維特,「你不愛我,就死給你看,到時你就後悔!」的事他做不出。

指揮海頓《四季》演出空前成功馬勒不但愛情失意,在劇院的日子也不好過。他之前只在奧匈帝國生活過,德國雖然語言相同,但在普魯士的精英統治下,紀律極端嚴明。劇院顯然將規例放在藝術之上,一犯規就要罰錢,馬勒不單要規行矩步,更有告發他人的責任。他上頭有總指揮,但難擋馬勒的才華。Kassel附近的Munden市,每年都向Kassel劇院借樂隊、指揮及獨唱來演合唱曲目,合唱團則來自Munden的業餘合唱團。馬勒獲指派於1885年2月指揮海頓的神劇《四季》,馬勒用了三個月排練合唱團,演出空前成功,觀眾興奮到衝上台。

Munden市政府見狀,直接邀請馬勒於6月底指揮孟德爾遜《保羅》。論資排輩的Kassel劇院大感不滿,Munden市堅持要馬勒指揮,於是劇院拒借樂團及獨唱。馬勒亦不退讓,更與劇院解約,結果《保羅》的成功更勝《四季》。Kassel劇院不借出歌手,反而令馬勒認識到女高音Rosa Papier,她對馬勒甚為欣賞,十年後幫了馬勒一個大忙。馬勒何以大膽辭工?因為早有後着,《保羅》演出兩星期後,他到布拉格德國劇院履新,還升職做了總指揮。

馬勒世紀.四

劉偉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